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必修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與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歷史必修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與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原標題:歷史必修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與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前情回顧


歷史必修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預習複習必備)


本節內容適用範圍:高一預習,高三、高二複習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


1、13世紀,英國議會制度基本形成,以《大憲章》為依據,要求限制王權。


2、新航路開闢以後,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控制了議會,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揚君權神授,和議會發生矛盾。


根本原因:封建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直接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奉行「君權神授」,並宣稱議會權力來自國王,和議會發生矛盾。


爆發:1640年革命爆發。


過程:1640年—1688年,英國發生資產階級革命。



二、《權利法案》


1、背景:1688年,英國議會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承襲英國王位,並統治英國。這場不流血的政變,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標誌著議會取得勝利。

2、內容: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權、軍事權等方面限制了國王權利。


3、意義: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4、影響:「光榮革命」後,英國的貴族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實行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走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第期穩定發展時期。


三、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內閣的含義:內閣原來是指國王召集親信大臣商議國家機密的秘密小房間,後來指決議國家大事的最高行政班子。


2、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紀,「首相」產生,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虛君。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爾。


3、確立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4、國王權力的逐漸削弱。


5、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讓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閣,該黨的領袖就是理所當然的首相。


6、19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度確立。

四、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以責任內閣製為核心:國王是「統而不治」的虛君,是禮儀性的國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腦,即政府首腦;內閣對議會負責,內閣與首相由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組建內閣及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以代議製為基礎,議會掌握國家主權;實行分權原則。


2、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3、1832年議會改革法案使更多的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入議會。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穩定和資本主義經濟和迅速發展。


五、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影響


1.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鬥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把政治鬥爭規定在一個相對有序的狀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衝突,對社會穩定起著重要作用;


3.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使英國走上資本主義民主化的道路;


4.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為世界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


六、英國代議制度的特點與作用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體。


1.主要特點:君主保留,議會掌權


2.代議制度下主要的政體形式:君主立憲制度,以議會內閣製為核心


3.政治運作模式:政府掌握實權,國王統而不治,雖是國家元首,但只是象徵,沒有實權


4.英王的作用:對外交往代表英國;成為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維繫英聯邦。


5.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權力運作方式

權力機關

地 位

與其他權力機關的關係

國家元首

國王

「統而不治」,國家象徵

形式上任命行政機關

政府首腦

首相

國家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形式上對國王,實際對議會負責

行政機關

責任制內閣

國家最高行政機關

實際上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立法機關

議會(上下兩院)

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不對國王負責


【要點透析】


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第一,政治基礎。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爆發革命以來到1688年光榮革命的最終勝利,其間經歷了資產階級(以克倫威爾為代表)與封建舊貴族(以復辟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為代表)的殊死較量,最後,在雙方的妥協下,建立起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較強的民主性的君主立憲制度。


第二,經濟基礎。資本主義深入農村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特點,由於新航路的開闢,引起英國固有的階級關係的變化,即使英國資產階級和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新貴族強大起來,經濟實力的增強,必然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

第三,宗教因素。思想意識上的專制的天主教與當時英國的新教的矛盾衝突升級,反映在社會形態上,使英國新教成為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革命中戰勝封建王權的一面重要旗幟。


第四,歷史傳統。從中世紀開始形成議會傳統,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成為英國人民同英國王權進行鬥爭的重要場所。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一次重要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對歐美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資產階級革命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占統治地位的君主立憲制度,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第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英國的統治地位,廢除了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加速了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形成,推動了英國的生產力的發展,為英國成為「日不落」殖民帝國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世界史上,資產階級革命衝擊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推動了歐美等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崩潰,推動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


3.英國革命前後議會和國王的地位發生了什麼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革命前:英國議會自1265年誕生以來,無權直接對國家的行政事務進行干涉,議員只能討論國王所頒布的命令;傳統上,國王要徵收新稅必須獲得議會的同意。國王是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擁有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國王隨意解散議會,甚至實行無議會統治,因此有「議會是國王的議會」 之說。


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等權力。國王只是國家元首和國家的象徵,王權要受到法律和議會的限制,國王只是沒有實權的虛位君主。因此有「國王是議會的國王」之說。

變化原因: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打擊了英國王黨勢力;「光榮革命」使資產階級獲得統治權;《權利法案》為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依據。從根本上說,是由於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


4。君主立憲制下英國國王、議會、內閣的地位和關係


(1)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但仍是世襲的國家元首、立法機關的一部分、聯合王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英國國教的世俗領袖和英聯邦的元首


(2)議會中的上院,保留尊嚴和榮譽,權力相當有限;下院享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政府監督等一切大權,是政治權力中心。


(3)內閣通過控制下院的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內閣首腦是首相,擁有行政和立法大權,事實上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擁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權、高級文官的任免權,內閣會議的主持權、各項重大政策的決策權等。


(4)內在關係:責任內閣制下,首相由國王任命在下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擔任,閣員和政府成員由首相提名,國王批准組成;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或首相負責。


5.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英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內容主要包括:國王、議會、內閣、政黨政治。其特點是:


(1)連續性。近現代英國的主要國家機構和政治制度幾乎無一不是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歷史遺產。從《大憲章》到《權利法案》,從英王的內閣到責任制內閣。


(2)漸進性。英國制度的發展變化都是漸進式的,英國君主立憲制在17世紀末形成,以後逐漸發展完善。

(3)創新性。如內閣本是國王召集的諮詢機構,革命後內閣作為國王的私人會議的成份減弱,內閣逐漸獨立行事,於是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責任制內閣。


6. 明清時期內閣與英國內閣的不同


明清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決策機構,只是皇帝的內侍機構,閣臣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一般無實權。明清的內閣是皇權專制強化的產物,它加強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君主對全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而英國的內閣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機構,是國家立法機關-議會組織的行政機構(即政府),它只是聽命於議會,而不聽命於君主。君主只是國家元首的形式代表,而行政權力在政府首腦-首相或總理的手上。



一、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條件


1、歷史條件:長期的議會傳統


⑴1215年《大憲章》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是立憲政治的基礎,是英國憲政史上永遠的里程碑。


⑵13世紀議會制度基本形成(封建性),14世紀上半期,議會分成上、下兩院,議會由國王和上下兩院組成。


上院:貴族院,由教俗貴族組成。


下院:平民院,由代表各郡的騎士和市民組成。


2、政治基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地位


(1)原因


①英國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形成形成並壯大。


②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2)過程:1640——1688


①爆發:1640年


國王查理一世為討伐蘇格蘭人民起義,於1640年召開議會,企圖由議會通過法案,徵收新稅。當時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但拒絕通過徵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②共和國建立:1649年


③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0年


④革命完成:1688年「光榮革命」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查理二世實行反對英國國教和恢復天主教的宗教政策,盡失人心。此時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自由黨)和托利黨(保守黨)。1688年,輝格黨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共同入主英國。


威廉和瑪麗是通過宮廷政變被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推上英國王位的,這場政變沒有發生流血衝突,所以歷史上稱為「光榮革命」。


(3)成果:


①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


②標誌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③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成果)


3、思想基礎:霍布斯和洛克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


二、君主立憲制確立和發展


1、確立:《權利法案》的頒布


(1)時間、機構:1689年 議會


(2)內容:限制王權;保證議會的權力與自由(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


(3)作用


①確立了英國「議會至上」原則,是使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議會逐漸成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


②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確立起來。


《權利法案》使英國的權力中心發生了轉移,議會取代國王成為國家權力的中心,這就是資產階級的代議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也逐步形成。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時間:18世紀前期


(2)特點:


①選民直選議員組成下院


②下院內多數黨領袖成為首相


③首相組織內閣:首相:立法權、行政權,國家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內閣: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和首相負責。


《權力法案》頒布後,議會權力繼續擴大,請同學們試舉一例加以佐證。


3、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1832年議會改革


①原因:工業革命深入和經濟發展,工商業資產階級迅速壯大,改革議會的呼聲日漸高漲。


②內容:富有農民和城鎮有產者獲得選舉權


③結果:工商業資產階級增強了在議會中的地位,在國家政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發展。


(2)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三位一體(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①特點: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君主—國家元首、代表英國、維繫英聯邦


②核心:議會內閣制(責任內閣制)


三、君主立憲制的作用


1、對英國:


(1)、以君主立憲製為特徵的英國代議制度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有利於政治和社會穩定。


(3)、結束封建專制統治,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


2、對政治制度的發展


(1)、為許多國家提供了一種政治模式。


(2)「主權在民」取代「主權在君」的政治變革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大進步


3、對世界歷史進程


以選舉和議會立法為主要特徵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度,使歐洲啟蒙運動的民主思潮由理論付諸實施,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大廈的頂梁之柱。


【本課小節】


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使得議會的權力空前強大,有效地制約了王權。鞏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民選的議會通過行使立法權,制約王權,是現代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雛形。這種代議制政治體制的建立為後來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注意問題】


1、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特徵)就是君主立憲制,從1688年「光榮革命」後開始建立直到今天。


2、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核心)是責任內閣制即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鞏固習題】


1、英國君主憲制的確立和發展歷經數百年,其基本趨勢是什麼?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的?


基本趨勢:國王權力逐漸削弱,議會權力不斷增強,內閣後來居上成為權力核心。


實現方式:通過革命和政變(「光榮革命」)方式奪取政權。通過立法方式確立資產階級君主憲制。通過改革方式不斷完善君主立憲制。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聯邦與邦聯」


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美國是世界近代上第一個成功地通過革命衝破殖民統治而獨立的大國。


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除了君主立憲制外,還有一種類型,即民主共和制,這一制度第一次成功的嘗試是在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名一直未變,但反映了從邦聯制過渡到聯邦制的歷程;美國的「州」,從英國殖民地,到獨立之邦,再到聯邦下面的一個州。


邦聯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國家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形成的一種國家聯合,如現代的歐盟、東盟等;聯邦也稱「聯盟國家」,是由若干成員單位(共和國、州、邦等)組成的統一國家,如過去的蘇聯、現代的美國等。


所以,邦聯,即「國家的聯合」;聯邦,即「聯合的國家」。


一般來說,邦聯沒有全邦聯的最高立法、行政機關,也沒有統一的軍隊、稅收和預算等,其主要機構是邦聯的議會或者成員國首腦會議首腦會議的決議必須經過成員國認可才能生效,但無法律效力,各成員國仍是有主權的獨立國家,各自擁有立法、行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權力。而聯邦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立法、軍隊和財政政策等,聯邦的地位高於組成單位,一切重大權力均屬於聯邦中央政府。


邦聯:大腦服從四肢;聯邦:四肢服從大腦。


但二者也有共同點:從國家結構形式上看,均屬於複合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的進一步集中和統一,曾屬於邦聯的美國、瑞士、德國先後改組為邦聯,相反,原屬於聯邦的蘇聯於1991年底成為獨聯體(鬆散的邦聯)。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美國從英國的殖民地,到成為十三個獨立國家組成的邦聯制國家或者國家聯盟,再到聯邦制國家。


1、背景


(1)美國的獨立和成為邦聯制國家:


1607—1733年,英國在北美大陸大西洋沿岸狹長地帶,先後建立了13塊殖民地,在1775—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經過聯合的武裝鬥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迫使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1776年宣布獨立;1781年北美英軍投降,戰爭結束;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2)獨立之初形勢嚴峻——邦聯制的缺陷:


1776年殖民地人民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根據1777年11月大陸會議通過的《邦聯條例》,「美利堅合眾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實際上是由13個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的國家聯盟,即邦聯制國家。


這種鬆散的國家聯盟,儘管有邦聯唯一的中央政府機關——邦聯國會(中央不設國家元首),國會下面設立一個「諸州委員會」,在國會休會時管理經常性事務,但權力有限,不得干涉各盟國的內部事務。如邦聯國會除非獲得9個盟國的同意,不得締約、不得發行貨幣、不得徵稅和不得徵兵。事實上,邦聯很少能夠徵集到9個盟國的法定多數同意。


這種體制使新生的美國面臨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①中央政府無權徵稅、徵兵,無法償還大筆債,無法應對英國的捲土重來和穩定政局


獨立戰爭期間,大陸會議為籌備軍費,在國內發行了大量公債,還向法國、荷蘭等國大舉外債,而邦聯國會無權徵稅,只靠各盟國繳款維持財政,而各盟國往往不願意如數繳納,甚至分文不交,邦聯國會運行都有困難,何況還債?


邦聯國會沒有統一的軍隊,無法應對英國的捲土重來,也無法穩定政局。獨立戰爭一個主要原因是反對英國徵稅,但獨立後,各盟國政府徵收的稅遠遠多於獨立之前英國收的稅,民眾忍無可忍,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蕩不安,邦聯國會無力鎮壓民眾的暴動。


②中央政府無統一的關稅、貨幣、財政政策,無法促進國內外貿易發展各盟國為了貿易競爭,自定關稅,自己發行貨幣,自己制定財政政策,自設關卡,對其他盟國貨物徵收重稅,造成內部商品流通不暢,外部歐洲商品乘機傾銷,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這種邦聯制度,使邦聯國會難以應付債務償還、外部威脅、社會動蕩和經濟衰退等一系列問題,促使統治集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鞏固獨立成果,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2、依據——1787年憲法


為了解決邦聯存在的問題,1787年5月至9月各州代表在費城召開會議,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依據憲法,美國的國家結構形式由邦聯制轉變為聯邦制,各州把國家權力的一部分轉讓給聯邦中央政權,使聯邦成為一個享有充分主權的國家。


費城會議的變化:


(1)議題的變化:準備修改《邦聯條例》到制定全新的聯邦制憲法


(2)方式的變化:「激烈的辯論」到「偉大的妥協」


「激烈的辯論」——大州與小州之間,國會代表的比例,大州主張按照人口比例,小州主張各州平等;南方州與北方州之間,眾議院選舉時,南方州主張黑奴應計入人口數,北方州主張黑奴不應計入人口數。


「偉大的妥協」——參議員每州2名,眾議員按各州人口比例選出;眾議院選舉時,黑奴按3∕5折算人口數。


目的:建立統一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國家


理論來源:啟蒙思想


內容:


(1)縱向分權——確立聯邦制


憲法提出了聯邦和州兩級政府分權的準則。


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權力都不是由對方授予的,而是由憲法賦予的,憲法面前它們都是平等的。州政府不是聯邦政府設立的,州長、州議員、州法官都是本州選民選舉產生的(有些法官由州長任命),與聯邦政府毫無關係,他們無須為聯邦負責,只為該州選民負責。在美國,不是先有聯邦後有州,而是先有州後有聯邦。


聯邦政府系中央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大權,權力由憲法列出,未列出者歸州保留。


根據規定,聯邦政府享有憲法「列舉的權力」,州政府擁有「保留的權力」,州的權力不是中央集權國家權力的下放,因集權的中央既可以將權力下放,也可以隨時將權力收回,美國諸州基本上保留了當初憲法規定的權力。


聯邦制的特點:聯邦權力高於各州,州政府有一定的自治權。


(2)橫向分權——確立三權分立制


憲法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政府的權力有聯邦政府、州政府之分。聯邦政府主要包括國會、總統、聯邦法院三大機構,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州政府——州議會、州長、州法院,是聯邦政府的「影子」,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


三權相互獨立和平等。如為了保證司法獨立,法官終身任職,且任何人不得降低法官的薪水。不是英國式的立法權至上、議會至上,沒有規定最高權力機關,沒有採取英國式的議會至上的分權制度,三個機關成員不得相互兼職。


基本原則:


(1)共和主義原則


如規定實行共和政體,總統、議員選舉產生;拒絕世襲的貴族制度,不得授予貴族爵位等;國家和政府應該為公共利益服務,不為個人謀利益。


(2)主權在民和人權原則


由人民選舉代表管理政府,以代議製為基礎;1789年增加10條修正案,1791年生效,通稱「權利法案」,包含了憲政原則。


(3)保護私有財產原則


(4)權力制衡原則(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縱向:聯邦制原則;橫向:三權分立原則。


(以上大、小原則若干條)


特點: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


(成文憲法最顯著特徵是法律文件明確表述為憲法,又大多冠以國名。美國的憲法慣例:總統任期不超過兩屆)


評價:


(1)進步性: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局限性:見42頁「學思之窗」


影響:


(1)使美國從一個鬆散的邦聯(聯盟)過渡到聯邦制國家,使13個國家真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實體。(星條旗,13條,50星)


(2)奠定了美國民主制度的法律基礎,帶來了美國的長期穩定。


3、建立


1789年1月,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又選舉了第一屆國會;4月在臨時首都紐約就職,第一屆聯邦政府產生。


華盛頓歷史性貢獻:


(1)領導了獨立戰爭勝利,建立了美國——「美國之父」


(2)領導了制定美國憲法,確立民主共和國制度


(3)開創了總統任期不超過兩屆的先例



二、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形成與發展:


民主黨:1828年


共和黨:1854年


兩黨制正式形成:19世紀50年代中期


2、美國政黨特點:


(1)意識形態色彩淡薄:


兩大黨都沒有嚴格的黨綱、黨章,只有總統候選人的競選綱領,只是當前的行為綱領,不過是為了在競選中爭取選票而發出的政策聲明,不僅對兩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即使對當選總統和議員也沒有多大的約束力。


(2)組織鬆散:


兩大黨的黨員沒有什麼標準,凡是選舉中投票支持某個黨的選民就算該黨黨員。平時不交黨費,也不為黨工作。


(3)紀律鬆懈:


選民可以隨意更換黨派。對一般選民,即使已登記為某黨的選民,投票時也可以支持另一個黨的候選人,或者投票贊成一個黨的總統候選人,而贊成另一個黨的國會議員、州長的候選人。沒有組織紀律與處分。


(4)權力分散:


兩大黨在各個村、鎮、縣、市、州以及全國都設有各級黨的委員會,這些組織之間沒有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主要負責選舉事宜,如提名候選人、籌集資金等。


3、兩黨制在美國政治中的作用


(1)組織和贏得選舉


美國是一個選舉頻率很高的國家,從總統、國會議員、州長、州議員等,均由選舉產生。兩大黨是組織選舉的機器,是為組織和控制選舉而存在和活動的。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吸收和挑選候選人。花費大量精力,物色、挑選和推出那些能夠接受本黨的政策和價值觀、又為選民所接受而富有競爭力的候選人。


同時竭力幫助各自的候選人贏得選舉。籌集一份豐厚的競選經費,招募成千上萬的工作人員。


(2)控制和影響國會立法


在國會內部,兩黨是通過各自的黨團和領袖控制和影響國會立法。


三、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1、同:


(1)都是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國體相同)


(2)都是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


2、異:


英國——議會權力至上;君主世襲產生,是國家元首,統而不治。


美國——三權獨立、平行;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總司令。


▌本文來源:高中歷史編輯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 end .



你真的看懂《延禧攻略》了?


◆暑假來看幾部歷史劇充實一下?丨強推


歷史必修1~3預習提綱!強推!


中外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史超全匯總表!


中國共產黨的歷次會議大總結(上)!


中國共產黨的歷次會議大總結(下)!



君說覺得文章有用,就點個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中歷史老師 的精彩文章:

100條歷史典故,深度了解中國史!看過的人都收藏了~
暑期搶跑專題丨二戰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TAG:高中歷史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