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專門寫給孩子的《紅樓夢》,讓你輕鬆讀名著!
孩子們適合讀四大名著嗎?不適合。
該怎麼和孩子講梁山十八好漢的打打殺殺?
該怎麼告訴孩子諸葛亮擅長權謀而不是陰謀?
該怎麼說清九九八十一難背後的貓膩?
該怎麼把大觀園的兒女情講得不俗氣?
孩子們可以不讀四大名著嗎?不可以。
首先,《紅樓》寫情,《水滸》寫義,《三國》寫爭,《西遊》寫悟,對成人和孩子都獲益匪淺,開心智,明事理,學知識;
其次,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國學知識,在考試中佔據的比例越來越重,早接觸,早熟悉,早上手;
再者,開口不談關張劉,讀書不知寶黛釵,何以中華人自居?我們要讀經典,修內涵,美談吐,養氣質;
既然不適合讀,又不得不讀,怎麼辦?
今天書房菌要介紹的就是一套由劉心武大師打造的兒童版《紅樓夢》。
開口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這套經典不可不讀,但內容龐雜、情節複雜、主旨多樣,對於小孩子而言,是一部難啃的硬骨頭。
劉心武大師也是在教導孫女讀《紅樓夢》時,發現了弊端:太長、太難、太雜。
於是,他潛心沉研,推出了一套兒童版《紅樓夢》。
只要讀過《紅樓夢》,無人不識劉心武。
他是一名出色的小說作家,曾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第二屆上海優秀長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的發軔作。
他更為人知的身份是一名紅學家,從2005年起,就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錄製播出《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等系列節目,創下同期收視第一的超高收視率,擁有數千萬粉絲,引發國內新的《紅樓夢》熱。
同名書上市後,不到2個月銷售突破20萬冊,迅速蟬聯各地各大書店圖書排行榜榜首 。
2017年,他還與周汝昌先生合署出版《108回紅樓夢》,引發紅學屆的震動。
編寫這套兒童版《紅樓夢》,劉心武耗費心血。
全新的講述
市面上通行的《紅樓夢》共120回,故事複雜,人物眾多,僅僅是弄清賈府三代人的關係,對小孩子來說就不容易,更何況還交錯了內宅、官場、後宮、市井等多個維度。
劉心武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只挑選對兒童有趣的、有用的、有料的內容:
比如眾姐妹寫詩猜謎等國學部分就更側重,劉姥姥幾進大觀園等有趣部分也得以保留,王熙鳳擅權舞弊等則不選用。
在保證故事流暢度的基礎上,很多不適合兒童閱讀部分被大膽刪減。
不僅如此,他完全摒棄了原著略顯深奧的行文語言,而是採用兒童聽得懂的語言,「重寫」《紅樓夢》。
全新的解讀
一個人眼裡,有一千個林妹妹,也有一千部《紅樓夢》。
通行版的《紅樓夢》在主旨上保留了多樣性,隨便一個情節,就能解讀出不同的內涵,對孩子來說,這無疑太深奧。
劉心武保留原著的諸多伏筆,拎出了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再帶領孩子進行分析和闡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比如關於林妹妹和薛寶釵,結合文章的內容,配以插圖,再用一連串的比喻句來形容。既沒有貶低,也沒有捧高,但生動地區分出了兩者的差異,讓孩子們感受到兩種完全不同但又各自精彩的人格形象。
讀完這套書,孩子們對《紅樓夢》的內容和人物會有一個提綱挈領式的了解。
全新的編排
這套兒童版《紅樓夢》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它打破了打破原著故事的主線,沒有按照傳統章回體小說的套路。
在保持整套書流暢度的基礎上,每個故事都是相對獨立的,可以分別閱讀,更符合孩子們看童話、看動畫的閱讀習慣。
六冊書,每冊只包含8-9個故事,每個故事的主人公都不同。
全新的知識點
讓孩子讀《紅樓夢》,在很大程度上,是培養國學知識的最好方法。
一部《紅樓夢》,處處是學問。
劉心武的重點一個是故事,另一個就是國學知識。
書中增加了許多閱讀互動,不斷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
比如文中會用「小朋友,你知道下凡是什麼意思嗎?」這樣的小問題進行引導式閱讀,還有專門的互動版塊,增加小讀者對內文的理解。
「互動小天地」欄目,就是幫助孩子更深入地了解原著內容,也是溫故知新的問答反饋,還是一個可以背誦記憶的知識點。
此外還有「紅樓小百科」欄目,為孩子介紹那些不熟悉的、不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結合插圖,有趣又有用。
比如「香菱換裙」這個故事裡,講到了丫頭們「鬥草」,書中就以介紹遊戲的方式,對這個傳統習俗進行了解讀。
全新的插圖
整套書包裝精美,插圖風格唯美,淡雅清新,柔和中充斥著傳統藝術的美學力量。
《紅樓夢》中的經典場景都一一呈現了。比如寶黛初見、黛玉葬花、寶釵撲蝶等等,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好的插圖,也是一種藝術學習,給孩子美的鑒賞與傳遞,給孩子美的視覺享受。
劉心武大師說,
「這套書不講愛情,不講家族盛衰,不講人際鉤心鬥角,不講兒童不宜的內容,
單把書里那些最美好的人,最美好的事,那些詩情,那些畫意一一道來。
先往孩子們心靈里,撒些花瓣,布些香草,留些亮斑,飄些美韻,
為他們今後在成長的過程中,一次次地閱讀《紅樓夢》奠定基礎。」
讓孩子早早地閱讀經典,很有必要,
這套兒童版《紅樓夢》就是為每個孩子量身打造的佳品。


※為什麼說黃帝的才華要高於炎帝?
※如何建立完美的第一印象?這5個加分項不可忽略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