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應對青春期的體像煩惱?

如何應對青春期的體像煩惱?

在發展心理學中,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繼嬰兒期後,人生第二個身心發育的高峰期,這個階段也被稱為青春發育期(林崇德,2002)。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建議青春期的年齡範圍是10~20歲,由於社會背景和青少年身心發育的群體差異,一般各國將女性青春期年齡劃定為10~18歲;男性為12~20歲(劉文利,2013)。

圖片來自網路

進入青春期,青少年的生理會發生急劇的變化,身高、體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徵出現,生理機能逐漸發育成熟,同時伴隨著心理和情緒的發展變化,這時候他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煩惱,這其中也包括很多他們對自己身體發育、長相、身材等方面的煩惱。如:

別的同學都長了鬍子,為什麼我沒有呢?

我的臉上長了這麼多痘痘,好煩惱啊,怎麼辦呢?

有體味可怎麼辦?同學們會怎麼看我?

跟別人比,我長得不漂亮(帥氣)?

我眼睛怎麼這麼小?

我的皮膚怎麼這麼黑?

我的臉型怎麼這麼不好看?

我的嘴唇太薄了。

別人都長個了,我怎麼還是這麼矮?

乳房變大了,真是太害羞了。

我要是和同學小蘭一樣瘦就好了

……

這些都是來自青春期孩子的小煩惱,相比於童年時期,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外表和形象,對自身的外在「缺陷」或者「弱點」十分敏感。有時候,他們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發現自己比別人胖、比別人矮或眼睛比別人小,從而引發憂鬱、自卑、沮喪的情緒,甚至由此成為心理負擔,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在學術上,這種煩惱被稱為體像煩惱(Body image trouble)是一種由於個體自我審美觀或者審美能力的偏差導致自我體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煩惱(高亞兵等,2007)。這裡的體像(Body image)也被稱為身體意象或身體意像,是個體對身體的主觀感受,包括知覺、想像、情感與物理感知等(Schilder,1936)。體像煩惱是介於正常的體像心理和體像障礙(Body image disturbance)之間的心理現象。

圖片來自網路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體像煩惱包括四類:形體煩惱、容貌煩惱、性別煩惱、生殖器官煩惱(趙晶,2006)。有研究表明,22.3%的青少年存在體像煩惱,在性別差異方面,存在體像煩惱的女性要高於男性,從形體煩惱、性別煩惱角度講,女性青少年的形體煩惱比男性青少年明顯、普遍;從生殖器官煩惱這一角度講,男性青少年有生殖器官煩惱的發生率高於女性青少年,且隨著年級的增高男性對自身生殖器官的不滿意率增大(駱伯巍等,2005)。女性青少年中有58%對自身的體像判斷不準確,她們通常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體重,僅有16.3%對自己的體像表示滿意(潘曉紅等,2002)。有體像煩惱的青少年學生,面對應激事件時往往採取消極的評估,不能及時準確地調節自己的軀體反應和情感反應,會採用消極的應對方式(田相娟,2017)。青少年體像煩惱越少,自尊水平越高,焦慮、抑鬱水平越低,並且體像可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影響焦慮和抑鬱(張戴林等,2017)。

青春期的孩子易出現體像煩惱的原因是什麼?

影響身體意象的因素有兩大來源,即個體生理心理因素與社會文化因素(Schilder, 2012)。

1

由於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不適應帶來的體像煩惱

青春期生理髮展,身體從外形和功能上日趨接近成年人,此時與身體迅速發展相比,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相對緩慢且滯後,青春期知識儲備不足,與日趨成熟的身體不相適應。當青少年面對青春期的身體變化,尤其是月經初潮和第一次遺精時,難免會引發恐懼和心理不安,如果不能及時疏導,將會帶來體像煩惱。

2

青春期自我意識的發展引發青少年對自我體像的關注

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青少年對自我的關注首先表現在關注自己身體形象上。他們強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體貌,如身高、胖瘦、體態、外貌、品位,他們會特別注意別人對自己打扮的反應,對他人的良好反應,體現著自我欣賞的滿足感;對某些不甚令人滿意的外貌特點而產生極度焦慮。他們在受到肯定和讚賞時,內心深處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在受到批評和懲罰時,會感受到煩惱和焦慮。

3

媒體、同伴、家庭等社會文化影響青少年的自我體像評價

社會文化會影響青少年自我體像的評價。影響身體意象的社會文化模型認為,來自家庭、同伴和媒體所攜帶的社會文化信息也是影響青少年體像評價的重要因素(Thompson,2000)。

圖片來自2011年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關於西方身體意象研究的理論述評》一文

目前,關於媒體對青少年體像評價影響的研究較多,並以消極影響為主(張林,周盈英,2011)。近年來,網路媒體對青少年影響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變大(唐美玲,尉建文,2002),關於身體審美等信息通過網路媒體對青少年施加影響,使得青少年對自我體像的關注不斷增加,加上青少年認知水平有限,對信息的判斷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誘發體像煩惱。

體像煩惱如果不能夠進行很好的自我調節和疏導,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危害是很大的。有些青少年只看到自己身體發育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或是把一時的現象當作不可改變的問題,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心理和行為,體像煩惱會對青少年的自尊、社會交往、情緒、學習的積極性等產生消極影響(高亞兵等,2007)。

面對體像煩惱,青少年該如何做?

1

學習青春期發育相關知識

進入青春期,青少年要積極學習青春期發育的相關知識,了解青春期的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的特徵,為迎接青春期的種種變化和面對青春期可能帶來的煩惱做好準備。青少年可以通過閱讀生物課本和課外讀物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育特點和青春期心理發展的矛盾特點相關知識。當產生焦慮和煩惱時,要積極取得信任的人的幫助,可以多求助父母和教師,也可以向心理老師諮詢。

2

學會反思,正確進行自我評價

首先,青少年需要明白在青春期關注自己體像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心理現象,不必為此產生心理負擔,但要注意不能將全部精力放在對外貌的關註上;其次,青少年需要正確進行自我評價,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優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增強自信心,發揮自己的優勢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3

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

有時候,很多體像煩惱來自於媒體、同伴攀比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可以通過記錄與反思的方法識別這些因素對自己審美標準的影響。青少年可以記錄下有關體像煩惱,結合影響身體意象的個人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反思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種體像煩惱,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就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煩惱。比如青春期的女生體形開始豐滿、體重開始快速增加,很多女生就開始刻意減肥。在這個階段中,青少年將可以記錄自己為什麼會對現在的體型體重煩惱,是因為嚮往媒體上迷人消瘦的模特形象(社會文化),而自己覺得只有這樣才能是完美(追求完美的特質),還是因為經常同伴開玩笑說自己長胖了(個人經驗)(劉香華,2011)。

圖片來自網路

當青春期孩子存在體像煩惱時,父母要注意引導。

1

給予孩子青春期科學知識的指導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基礎力量,父母是幫助青少年健康順利度過青春期的第一責任人。父母應該意識到青春期的孩子將會面臨身體、心理和情緒的變化,對於這些變化不要過分擔心,對孩子某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認識,要採用疏導的方式,主動關心孩子,尋求與孩子的溝通,不能採用壓制的方式解決問題。為減少青春期身體發育帶來的體像煩惱,父母需要正確地看待青春期發育問題,不避諱談論關於生殖器官的衛生保健等各種有關於性的問題,並結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適時地告訴孩子身體發育的相關知識,把接受科學的、健康的性教育作為青少年的一項基本權益,尊重他們獲得完整的、正確的性知識和健康服務的權利(石國亮等,2008)。在此基礎上,父母要培養孩子對於「性」正確的、全面的認識,減少孩子面對身體變化時的心理負擔。另外,父母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孩子因為身體衛生問題造成的體像煩惱。

圖片來自網路

2

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身體意象

除了科學的青春期發育知識之外,父母需要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身體意象。父母需要認識到任何人的身體都是需要尊重和欣賞的,在親子互動中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尊重和欣賞自己的身體。當發現孩子糾結於體像煩惱時,父母可以糾正孩子的認知偏差,引導孩子認識到:外貌不夠理想是一個普遍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很難由人的主觀意願所決定;世界上沒有完全完美的人,都會有各自的優點與不足;青少年健康發展更應該發揮自己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形成積極的身體意象。另外也需要注意,父母不能拿孩子身材或長相方面的特點開玩笑或者批評、挖苦孩子,這樣做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

3

更加關注青春期女生的審美引導

由於體像煩惱存在性別差異,女性青少年更容易對自身的長相和身材存有認知偏差,家庭教育時要尤其注重對女孩進行形體及性別正確認識、接納方面的教育,多採用鼓勵、誇獎的方式,引導她們樹立「健康為美」的身體審美標準,減少媒體對女性的偏見和同伴攀比帶來的不良影響,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青春期的身體發育。

參考文獻:

林崇德. (2002). 發展心理學.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劉文利. (2013).大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高亞兵, 駱伯巍. (2007). 論青少年學生的體像煩惱. 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6), 28-32.

駱伯巍, 高亞兵, 葉麗紅, 周麗華, 彭文波. (2005). 青少年學生體像煩惱現狀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 V21(4), 89-93.

趙晶. (2006). 青少年體像煩惱述評. 社會心理科學(6), 91-93.

潘曉紅, 徐群英, 姚彥, 趙然. (2002). 青春期少女自我體像及相關問題調查.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16(8), 542-544.

田相娟. (2017). 青少年早期學生體像煩惱與應對方式的關係.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 25(3), 418-421.

張戴林, 蔡太生, 劉文俐, 鄒循豪. (2017). 青少年體像與焦慮、抑鬱的關係: 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5(5), 911-914.

石國亮, 魯慧. (2008). 國外青春期性教育模式及其啟示. 中國青年研究(12), 13-17.

劉香華. (2011). 青少年身體意象干預模式探索.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s1), 105-106.

張林, 周盈英. (2011). 關於西方身體意象研究的理論述評.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4(5), 122-126.

唐美玲, 尉建文. (2002). 我國「青少年與媒體」研究述評. 青年研究(7), 22-28.

Schilder, & Paul. (1936).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studies in the constructive energies of the psyche. psyche monographs, no. 4. Journal of Nervous & Mental Disease, 83(2), 227-228.

Schilder, P. (2012).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human body. Studies in the Constructive Energies of the Psyche, 15(2), 170-170.

Cash, T. F., & Pruzinsky, T. (2004). Body image : a handbook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lford.

Thompson, J. K., Heinberg, L. J., Altabe, M., & Tantleffdunn, S. (2000). Exacting beau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body image disturbance.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 23(1), 94.

作者:劉敬雲 劉文利

編輯:劉文利 劉敬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與生命 的精彩文章:

預防兒童性侵害,父母能做什麼

TAG:愛與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