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年最複雜的一次水逆即將退散,你經歷了怎樣的兵荒馬亂?

今年最複雜的一次水逆即將退散,你經歷了怎樣的兵荒馬亂?

前 言

從2018年7月26日 13:02開始,到8月19日12:25結束,獅子座「水逆」為期25天。這一次水逆發生期間,還有其他五顆行星也處於逆行狀態,它們分別是「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可以說是一次特別罕見的「六星逆行」,而且還出現了水瓶座月食和獅子座日食等星象,幾大星象同時出現非常罕見。

「水逆」是什麼?

「水逆」,即水星逆行,水星和地球一樣,是繞著太陽運行的。但當水星運行的軌道方向與地球不同時,在地球上觀看水星,就會產生水星倒退行進的視覺效果。「水逆」其實是一個天體運行中的常見現象,每三到四個月就會發生一次。2018年3月23日8點19分到4月15日17點21分,水星曾在白羊座境內逆行。

GIF

「水逆」的影響

在西方占星學裡水星是一顆智能之星,代表「流通」,它掌管著通訊、交通,以及人的思維和交流方式。水星逆行就會對溝通交流、學習、思考、信息獲取、公共交通、電子設備通訊等產生影響,我們自身的手腳配合活動也會受到影響。

此次「水逆」,水星落在獅子座。獅子座是一個非常有生命活力的星座,被太陽守護,重視自我表達,對構成「我」的一切擁有天然的自豪和理直氣壯。本次的水星逆行於獅子座,這是一個不利於水星發揮能量的地方(落陷)。

中國古人問天的智慧

宇宙星體的能量對地球上萬事萬物以及我們人產生的影響非常大。7、8月份,我們不僅經歷了水星逆行+日月食+五星逆行,還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2018年8月7日21:30:34,太陽從巨蟹座運行到獅子座,到達黃經135°。夜觀天象,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地支「申」(西南)的方向。立秋之前是未月,立秋之後是申月,梅花易數、奇門遁甲的占卜預測都是按節氣走的。

時間背後的秘密

行文至此,心中升起種種疑問:時間為何如此精確?時間是從哪裡來的?節氣與陽曆、陰曆、農曆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微課堂「漫談易經的學與用」中,張琛平老師講到,時間不是從手錶、手機、電腦中來的,而是觀天象,研究天文得來的。掌握了天文曆法,就可以掌握天體的運動規律,掌握氣候的變化規律,掌握萬物生長化收藏的秘密。

時間的背後,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些中文符號的背後,是宇宙天體能量的轉換,是整個宇宙時空架構體系。在這個基礎之上,中國人的紀年是甲子紀年法,如果我們在甲子、乙丑之上載入了天文和地理信息的話,那麼它們都是活靈活現的,一個戊戌就可以揭示木星在天體上是什麼位置,二十八星宿今年是什麼樣的排布,土星、金星、火星對地球萬物的能量的影響。同樣的道理,生辰八字、紫微斗數背後也是天文、地理學知識,重新推演和模擬出生我們時候的宇宙星空、日月星辰、木火土金水以及28星宿幾大宇宙星體的坐標體系,就能夠推演出一個人的大概軌跡。

讀懂「曆法」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的周公廟內,它由元朝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設計建造,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郭守敬等人通過在觀星台上的實地試驗,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轉規律,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一年的時間為365.2425天,與現在科學測量的時間只相差26秒,他的這一成果比西方早了300多年,同時郭守敬還準確的測定了一年當中有二十四個節氣。觀星台居天地之中,郭守敬「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

所謂曆法,其實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說白了,就是以太陽、或者月亮作為參照物,來確定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曆法一般分為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曆。顧名思義,陽曆就是以太陽為參照物設立的,也叫做太陽曆,而陰曆則是根據月亮為參照物設立,也叫太陰曆,陰陽曆則是調和了陽曆和陰曆,是一種綜合曆法。我們常說的公曆(西曆)其實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曆法,它實際上是一種陽曆,而我國的農曆,則是綜合了陽曆和陰曆的陰陽曆,也叫做漢歷、華歷或者夏曆。

GIF

陰曆

曆法分類說完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分這麼多種曆法呢?複雜又不便統籌,為什麼不統一用一種呢?這個問題要追溯到曆法的建立之初,相較於太陽,月相(陰晴圓缺)更容易觀察,所以在歷史上陰曆的設立是普遍早於陽曆的,人們把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稱為一個「陰曆月」,但實際上這個周期是時間是29.53日,而曆法上要求年、月必須是基本單位—日的整數倍以便於換算,所以就引入了大小月的概念,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採用輪換制便基本平衡了這個天數,因此有些年份的30日是除夕,而有些年份的29日是除夕。

我們繼續來看,按照陰曆一個月29.53天來計算,一年12個月,那麼一個陰曆年總計就是354天,這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少了10天有餘,早期農業社會的生產,如春耕秋收等都是以四季為基礎進行的,而季節的更迭是因為地球繞太陽的公轉產生的,所以如果以陰曆作為標準,那麼就會出現某個季節並不是在固定月份出現的問題,曆法就體現不了指導農業生產的作用,這個時候,陽曆就誕生了。

陽曆

陽曆是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一個太陽年)均分為12個月,但因為一個太陽年的實際時間是365.25天,平均到每個月是30.44天,同樣,為了調平月整數,在公曆中就出現了我們熟知的陽曆大小月,而為了調平年整數,就出現了「3平1閏」的置閏法,就是每過4年,把多出來的1天加到2月份,這樣,曆法年才能和太陽年的周期基本相符。

陰陽曆

說到這裡,有人要問了,既然有了更加貼合人類生產活動、可以指導農業生產的陽曆,為什麼不直接廢棄陰曆,使用陽曆,卻又會出現「陰陽曆」呢?這是因為作為地球唯一的衛星,我們不能忽視月亮對地球的影響,眾所周知的錢塘江大潮,就是月亮的引潮力所致,那麼對於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們來說,掌握引潮力的周期就變得非常必要了,月相變化的規律對於航海和捕魚都有重要的意義。另外,我們漢族很多的節日都是根據月相的變化制定的,所以無法直接摒棄陰曆,為了調和這種矛盾,我們聰明的祖先便建立了「陰陽調和歷」—中國農曆,既能夠使每個月份基本符合季節變化,又能使每個月日期和月相對應。

???

下面我們來看看我們聰明的古人是如何將兩種曆法「調和」形成陰陽曆的。

為了協調這兩種曆法的矛盾,就需要彌補差值,也就是說或在一定時間內,需要這兩種曆法的天數接近相等,我國採用的是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法,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下面這個公式:

365.25*19=29.53*(19*12+7)

就是說19個太陽年的總時間剛好和19個月亮年外加7個陰曆月的總時間一致,那麼每19個月亮年中,就有12個平年(12個月)和7個閏年(13個月),而閏年中多出來的那個月就是閏月。我們是如何規定這陰曆的19年中哪一年要添加閏月,若添加又要添加到哪個位置呢?這取決於「24節氣」。實際上,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月首叫節氣,通常用來確定季節,月中叫中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

陰陽合曆時,我們會發現24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如此繼續,必將有月份的中氣正好落在農曆月的最後一天,這時就會出現下個月沒有中氣的情況。根據陰陽曆每個月的時間差得知,一般每過兩年左右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19年中每過2-3年添加一個閏月),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舉個例子:因為24節氣在陰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陽曆2001年5月21日這一天是中氣小滿,在農曆對應四月二十九日,那麼下一個農曆月就沒有中氣了(夏至落在了下下個月中),所以就把沒有中氣的這個月定義為閏月,又因為它是在農曆四月之後,所以通常我們稱其為「閏四月」,而把後一個月份定義為農曆五月。

再舉個例子,俗話說: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果大家把目光盯在立秋是在一天的時間早晚上,認為在清晨立秋,天氣將涼爽,傍晚立秋,天氣要熱。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早立秋、晚立秋應該指的是農曆上立秋的早晚,而不是一天中的早晚。用萬年曆查看1935至2004年70年的立秋日期,立秋時間最早的是1987年的閏6月14日,而立秋時間最晚的是1949年和1968年的7月14日。1987年閏6月14日立秋,到了7月14日已是處暑第十四天,是陽曆的9月6日,天氣就涼快了;而1968年的7月14日剛剛立秋,是陽曆的8月7日,天氣正熱呢。

懂傳統,知未來

二十四節氣中既有表現寒暑往來物候變化的,也有反應氣溫高低降雨狀況的,古人通過它能夠直觀、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節氣候的變化規律,以此掌握農時,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補充曆法,在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背後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

懂傳統,知未來

邀請您一起傳承上千年的東方智慧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8年10月13、14日;27、28日

【易道智慧】初階班,即將開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安文化北京 的精彩文章:

學走蛇形步,疏通督脈,緩解腰背酸痛
暴雨生存指南,珍愛生命珍愛健康

TAG:正安文化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