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部署核彈已經落伍!這個新計劃可控制小行星飛向地球!
如果某一天,來自太空的天體,也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星星撞向了地球我們人類該怎麼辦。當然,這裡指的是一些體型比較大的,能夠撞擊後對地球產生毀滅性影響的天體。此前,曾經有美國科學家提出可以在地球外邊部署一些核武器,在這些天體還沒有到達地球之前就在數公里之前用核彈使他們改變軌跡,從而確保地球的安全。這一切都只是設想,目前還沒有實現過。近日,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一些新的設想,即給本來要撞向地球的天體裝上一對翅膀,從而達到捕獲該天體的目的,使其安全的降落在地球上的無人區。提出這一大膽設想的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李明濤團隊,他們計劃在未來15到20年間成功捕獲到一次小天體,操縱其安全通過大氣層,完後降落在地球上合適的區域。這等於就是從天上摘取一顆星星么,如果真的實現了的話,那將會是載人航天,登陸月球之後人類的又一次壯舉。我國古代就有詩詞"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飛行中的隕石)
根據常識我們知道,即使樓再高也根本觸及不到天上,何況是茫茫宇宙。而在今天,摘星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幻想,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可以實現的事情。中科院攬星計劃的任務是對小天體進行科學探索,從而達到開發天體上礦產資源的目的,我們並不是把小天體弄到地球上來為了玩,而是為了開發它的礦產資源,要知道這些外太空天體裡邊含有極其豐富的各種礦產資源。我國中科院"攬星九天"計劃目前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還沒有哪個國家提出他們要把小天體捕獲到地球表面。但是由於外太空天體的飛行速度特別快,如果要在天體表面做文章,那就必須要和天體的速度一樣快,也就是需要匹配軌道速度,而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燃料才可以。該計劃的核心是操縱從地球周圍擦肩而過的這些小天體,使本來對地球的危害變為人類能夠開發利用的資源。
(小天體操控平台概念設計圖)
然而實際操作過程也沒有多麼簡單,首先需要給小天體裝上發動機(給高速運動的物體裝上發動機,這事想想就知道有多麼難做了),然後再給其插上飛翔的"翅膀",最後再操控小天體安全進入地球軌道上空,這才算完成。由於地球大氣層比較厚,而且小天體的飛行速度又比較大,如果不採取一些措施的話,那麼等小天體落在地球上的時候也就差不多殆盡了。所以,需要給小天體穿上"拉風"防熱減速"外套",操控其安全著陸無人區,從而最終實現摘星計劃。整個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必須做到一絲一毫都不能有偏差否則很有可能前功盡棄。據中科院專家介紹,按照他們的計劃一次性可以拖回百噸級小天體,而不是那種小噸位的。這種回收天體的方法將會顛覆目前公斤級的取樣返回方式,我們都知道現在比較流行的就是去外太空的這些天體上取回一些樣本,完後拿到地球上進行研究。一次性取回更多的樣本,意味著將會大幅度降低單位重量樣本的帶回地球成本,促進規模級太空資源開發利用。
(充氣防熱機構概念設計圖)
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也達到了加快人類了解開發太空的目的。理論總是那麼簡單,但是實際做起來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要實現"攬星九天"計劃,還必須攻克一些關鍵的技術。目前人類地基觀測設施發現的是超過90%的直徑140米以上的小天體,由於這些天體的體積比較大,所以發現相對簡單一些。而我國"攬星九天"計劃所操控對象是直徑為1-10米的小天體或者大尺寸小天體上的礦石,但是絕對不會超過直徑一百多米。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更加合適的小天體探測技術,從而實現對小天體準確監控。除此之外,小天體操控需要進行捕獲目標遴選、全程軌跡優化與制導、任務總體指標分配等任務,才可以完成對小天體的控制。在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這麼做過,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難度也可想而知。最後,還需要有一個合適的操作平台,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對小天體的準確全程操縱。綜上所述,攬星並不簡單,但中國人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利刃/WT)


※智能化作戰方式!這對兒高顏值組合亮了 輔助輸出一個不少
※中國一次買4艘「最貴驅逐艦」!擺脫不能建造先進驅逐艦的歷史
TAG:谷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