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心臟的「耳朵」 切斷房顫患者「中風」的源頭
什麼?
心臟也有耳朵?
是的,你沒聽錯!
我們的心臟真的有兩個「耳朵」!
腦補一下,
畫面有點清奇~
小北
小南
哈哈~心耳是我們人類從軟體動物開始,心臟逐漸進化的中間產物,是從每個心房伸出的耳狀小囊,是心房的一部分。
其中左心耳非常「調皮」,是房顫血栓栓塞的主要來源,約90%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血栓來源於左心耳。
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患病率高達30%以上。
由於房顫而出現的血栓栓塞性併發症是致死、致殘的主要原因,其中腦卒中是最為常見的表現類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風」。
據統計,房顫患者卒中風險比非房顫患者高出5倍。
預防房顫血栓,
最有效的辦法是直接消除房顫,
使患者始終維持正常心律。
針對房顫的消融術是最有希望維持正常心律的治療方法,目前的成功率在50%—90%之間。
然而,即使是消融成功,有高血栓風險的患者術後依然不能停止預防血栓的治療。也就是說,單純地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對於高血栓風險患者是不夠的。
儘管抗凝藥物能夠很有效地預防血栓,但是長期藥物抗凝治療也會明顯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尤其對於高齡患者來說,栓塞和出血的風險都非常高,很難權衡利弊。
所以,我們的話題又要回到「集中了90%的房顫血栓」的左心耳了。
左心耳是袋狀結構,只有一條狹窄通道與左心房相連,只要堵住這個狹窄通道,血液就進不去,一方面血栓原料沒了,另一方面,即使裡面有血栓也出不來了。
所以說,
只要夠徹底擋住左心耳的血栓,
理論上,
就可以消除90%的房顫血栓風險。
90%啊!那對於房顫患者來說真是好消息啊!
小北
小南
是啊,而且左心耳封堵術相較於外科切除左心耳的手術方法,具有更簡單易行、創傷小、成功率高的優點。患者術後無需長期口服抗凝葯,既免除了卒中危險,又避免了抗凝葯可能導致的嚴重出血併發症,不僅給患者帶來健康,也大大降低醫療費用的支出。
那簡直是太棒了!
小北
日前,區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喬增勇主任與香港威爾士親王醫院林逸賢教授合作,成功實施了2例LAmbre(TM)左心耳封堵術。其中一位是一名持續性房顫病史多年的83歲患者,曾先後2次行射頻消融術均複發,有「高血壓病、心功能不全」病史,長期服用華法林抗凝治療。手術僅用30分鐘,術後第2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動,目前兩位患者均已康復出院。
----------END----------
來源:上海市奉賢區中心醫院
點一下文末的↘
小編工資漲 5毛!


※賽爾號:十年前是哈莫的心臟,吃掉哈莫後卻成為了真正的龍王!
※讓「印度洋的心臟」跳動更有力
TAG:心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