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佛教文化

中國的佛教文化

(一)佛教教義:佛教發源於印度,與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生根、發展、壯大。年深日久,與中國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演變為中國佛教,他的教義可以歸納為「百忍成道,離苦得樂」。

「百忍成道」:佛教有道在於忍,因為只有忍,才能成就善業,拼棄惡業,造功佛業。如果不能忍的話,就必然會招致許多煩擾、憂愁、苦悶。佛教將其細化為:「貪」、「嗔」、「痴」三毒,而要消滅三毒,即做到不貪、不嗔、不痴,就必須克制自我,把控自我,約束自我,這就得忍。佛教講,「百忍才能成道。」關於百忍成道,在佛教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典故。故事說,古代有位修行善業的張公,極善隱忍,家裡五世同堂。他發下宏源,一生要忍百辱。許多年過去了。他已經忍過99次恥辱。他的重孫新婚之日,從遠方來了一位道士,提出無理要求:要先與新娘子度新婚之夜,張公勸其孫兒成全道士,以實現忍百辱之願。然而道士在夜裡並未行非禮之事,只是在新房中跳躍不停,嘴裡還念叨:「看得破、悟得透、跳得過。。。。。。」,天亮倒地而亡。大家驚訝,過來一看,道士變成了金人。百忍而成金,可見佛教忍的境界之高。

「離苦得樂」: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再幸福的人,都無法離開這八種苦。怎麼辦?人們世世代代苦苦探求,想盡一切辦法,用完所有智慧,盡了最大努力,尋找通往幸福的道路,結果卻越陷越深,越走越難,越找越苦。最終墜入苦海,無以自拔。因為一般人所追求的快樂,無非是權利、財富、美女、名譽、健康、家庭等,佛法認為這些全是短暫的、一時的、不真的。況且人們一旦沉迷其中,身、口、意三業往往不循正道、正途、正理,最重要的是這些還會迷惑自己,擾亂身心、造就惡業。鑒於此,佛教說「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回頭」如何?就是向佛,世間萬物,一切都是虛假的,無常的,詭異的,只有佛性是真、佛法是實、佛神是靈,皈依佛教才能離苦得樂。因為只有佛才能教育人們清心寡欲、心地坦蕩、無欲無求。按照佛的指示,依戒、定、慧的法道修行,才可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轉迷成悟,到達極樂世界。

百忍成道,離苦得樂,旨在勸導人們一忍在忍,潛心修行,悟法超度,以此脫離有生之日的諸多苦難,等到轉迷成悟,到達極樂世界,實現最終的離苦得樂

(二)佛教諸神:佛教的諸神,從上到下按照果位的高低,依次分為佛、菩薩、羅漢、天神四大類別。這四種神明構成了佛教信仰世界的組織體系,也成為佛教修行者嚮往的目標、修行的動力、皈依的源泉。

「佛」:處於佛教神祗體系的第一層,是果位最高的修行者,也是佛教信仰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小乘佛教中,佛是佛陀的簡稱,指達到自覺(自己覺悟、解脫、看透)、覺他(是他人也覺悟、解脫、看透)、覺行(理論實踐)的圓滿修行者,其實就是釋迦摩尼。後來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佛教教義更加豐富,佛的隊伍也壯大起來。佛不再僅僅指釋迦摩尼,而是分為釋迦摩尼應身、法神、報神三身佛,以後又出現了「豎三身佛」、「橫三世佛」、「正方佛」、「過去七佛」等各種佛。佛的隊伍空前擴大。現在佛廟中經常供奉得有釋迦摩尼、彌勒佛、藥師佛、燃燈佛等。

「菩薩」:處於佛教神祇體系的第二層。是那些沒有達到「覺行圓滿」。只達到自覺、覺他境界的修行者。菩薩的職責是作為佛的助手,即根據佛的教義,按照佛的宗旨,秉承佛的意圖去解救眾生於火熱,將其渡到極樂世界。為人們所熟悉的菩薩有「、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四大菩薩」。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她以開發求佛者智慧,提高求佛者悟性,啟迪求佛者思想來履行她的職責。道場在山西五台山。

「普賢菩薩」是真理的象徵。她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來完成她的使命。道場在四川峨眉山。

「觀音菩薩」是慈悲的象徵。她以拯救民間苦,挽救眾生難,解救佛僧危來承擔她的義務。道場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薩」是救難的象徵。她以普救陰間求佛者的苦難,解決陰間佛僧的困惑,超度陰間鬼魂的覺醒。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羅漢」:處於佛教神祇體系的第三層。是「自覺」圓滿者,數量比佛和菩薩要多。但在小乘佛教的教義中,羅漢是普通的修行者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至於他的職責,是在人世間弘揚佛法。最初羅漢只有四位,他們接受佛祖的遺命,為弘揚佛法住世,而不涅槃。佛教傳入中原的早期,有十八羅漢。19世紀以後,羅漢逐步增加到五百個、八百個。

「天神」:處於佛教神祇體系的第四層。是佛的護衛神,其果位次於羅漢,也是「自覺」圓滿者,且數目眾多,除了比較著名的四大天王、哼哈二將、韋陀等護法天神外,還有天眾、龍眾、夜叉、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等護衛神。這些護衛天神共同組成強大的護法軍團。

佛、菩薩、羅漢、天神,共同組成了完整的佛教神祇體系,人們根據這些神明,在佛教的寺廟裡塑成各式各樣的神像,供佛教修行者和信仰者頂禮膜拜。這些神明往往成為人們精神的寄託。

(三)中國佛教:佛教從西域傳到中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綱常倫理對他的管束。

「倫理之別」:(1)與君主的衝突:印度佛教認為,僧人是方外之賓,故而不應受世俗倫理的約束,甚至見了君王都可以不行跪拜之禮。這一點引起了封建衛道士的強烈抵觸。一度被視為「入國而破國,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的洪水猛獸。東晉的庾冰,首先提出僧人應叩拜君王,結果遭到反對,未能實現。到了南朝宋孝武皇帝強令僧侶向皇帝跪拜,否則處以極刑,最後僧侶還是屈服了。前秦的道安對此事總結道,「不依國主,則法事難舉」。後來北魏的高僧法果,主動接受了漢地的禮儀,甚至說「太祖明睿好道,即是當今如來」。這種把天子當作佛祖加以膜拜的做法,標誌著印度佛教已經中國化了。這位佛教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傳播與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2)與孝順的衝突:如佛教要求剃度、出家、不婚配或棄妻絕嗣,這與中國的傳統倫理有極大的衝突,《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剃度」是不孝的表現,也是中國人難以接受的,所以佛教傳人中國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人真正皈依佛門;對於「出家」也與中國文化有極大的衝突,中國人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所以出家也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而且政府是不允許人們出家的;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是「不婚配」與「棄妻絕嗣」,中國社會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歷來重視家庭傳承,認為多子多福,力求香火不斷,《孟子·離婁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不婚配是大不孝的表現,是為中國社會所唾棄的,因而,佛教的不婚配與棄妻絕嗣也不能為中國人所接受。從這裡的分析來看,佛教傳人之初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衝突是激烈的,那麼佛教是怎樣化解這些衝突的呢?佛教認為出家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普渡眾生,出小家而顧大家,讓天下人都能夠孝順父母,這是一種「大孝」的表現,而不是庶人之孝。《孝經》有云:「佛教之孝乃世間之孝,以救渡父母出離生死為要.並觀此為孝之大者,為孝道之根本」。對於不婚配,佛教認為父母在世勞苦萬分,子女未能報答全恩,哪能為自己的貪慾而娶妻生子,但在世俗世界中又會受到倫理的束縛,只有入佛門才能救渡父母.所以出家、不婚配、棄妻絕嗣都是一種大孝。最重要的足,佛教「移孝為忠」,這在《沙門不敬於者論》中有明顯的體現,「出家則是方外之賓.跡絕於物。……是故內乖屬之重,而不違其孝;外闕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豈況與夫順化之民、戶』祿之賢,同其孝敬者戰」?佛教不僅能輔助君主,還能勸喻百姓效忠於困家。因此,從家到國的「孝」的觀念逐漸在佛教中確立起來,並積極地融人了中國社會生活與文化,佛教也因此而翻譯和編寫了多部關於孝的佛教經典,如《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等,此外還有牟子《理惑論》、孫綽《喻道論》、契嵩《孝論》等一系列著作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下.促進了佛教對自身理論的改造,加速了自身的中國化進程,更深層次地融入了中國文化。

「男女之別」:佛教在協調好與統治者的關係後,還需要與民間傳統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在這方面突出的例子是民間對觀音菩薩的崇拜,菩薩在佛教中是協助佛普度眾生,而且是男身,但到中國以後,竟變成慈眉善目的婦女形象。還被賦予送子的功能,許多時候被稱為「送子觀音」。因為佛教在南北朝迅速發展,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多了起來。時日一長,女信徒難免產生了疑惑:佛國凈土的諸佛、菩薩、羅漢、天神,既然全是男性,女人修鍊不是白搭功法嗎?女信徒何必非得皈依佛門呢?按說,菩薩早已脫離了人間凡胎,應該沒有性別之分。加上慈母之愛,女性更美,更能打動凡心。於是,佛教打破清規,入鄉隨俗,需要塑造出一位女菩薩。觀音充當女菩薩最有條件,他是大慈大悲的化身。而且在他的三十三個化身中,有一些是女生。後來,為了適應廣大善男信女的需要,觀音就不在時男時女,而是固定為女性菩薩了。

「金錢之別」: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轉變。印度佛教有一戒叫「不賜銀錢戒」。而在中國,隨著佛教的壯大,寺院經濟蓬勃發展。各大寺院佔有大量土地的同時,還經營「無盡藏」大肆斂財。許多僧人「居廣廈」,「衣輕裘」,「占奴婢」。這與印度的苦行僧相比,簡直是天上人間。

「飲食之別」:中國僧人與印度僧人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按照佛祖的旨意,出家的僧人「日中一食」,響午之後是不能吃東西的,而中國的僧尼一般是早、中、晚「一日三餐」。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佛教中並沒有禁食葷的戒條。而在中國五代的梁武帝蕭衍,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強迫僧尼一律吃素。自此,和尚吃素便是約定俗成的規矩,至今,大多數人還以為這是佛教的規定。其實,也只有漢族佛教徒吃素,藏、蒙、傣等少數民族佛教徒和其他國家的佛教徒都是吃葷的。

「衣物之別」:中國佛教徒在穿衣打扮上也有其歷史發展過程,由於印度和中國的緯度不同、氣候各異、習俗有別,所以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三衣」。(三塊布拼成)、五衣(五塊布拼成)、七衣(七塊布拼成)、大衣(少者九塊,多者二十五塊),而在中國,「三衣」顯然不足以禦寒,三衣逐漸變成了「法衣」,只在做法事時穿,平時穿單衣、夾衣、棉衣,有時還穿褲子、鞋襪。從僧尼的這些裝束來看,已經完全中國化了。

「蓄髮之別」:在對待蓄髮的問題上,中國的佛教徒也很有特色。他們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頭髮、鬍鬚、面毛剃光,而在印度的佛教徒,頭髮長到二指都不剃掉。中國的漢族僧人中,也有留蓄長發的,他們被稱為「頭陀」。在印度,頭陀是一種苦行僧,而中國卻陰差陽錯地把蓄長發、留長須的僧人叫做「頭陀」。這樣的「頭陀僧」,確實是中國漢族佛教的發明創造。

總之,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必須適應中國的政治環境,積極與中國的政治生態、民俗風情、生活方式相配合,融入其中,紮根土壤,茁壯成長。同時佛教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化,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支撐。

(四)佛僧生活:佛門人物的日常生活於俗人無太大差別,無外乎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只不過多了一項修行,總體上較為規律而已。

「早課」:僧人每天的生活從早晨3點或5點開始,大多數以鐘聲和雲板作為號令。如早上起床時間一到,值班僧人就會手持木板環寺而行,同時有節奏的敲響雲板(一般四聲)。這裡的雲板相當于軍營的起床號。再過一會兒,嘹亮而舒緩的鐘聲就會響起,僧人們紛紛身披袈裟到大殿聚齊,上香禮佛,開始一天的「早課」,「 早課」的誦經內容大多是《心經》、《大悲咒》、《十小咒》、《韋陀贊》、《上來偈贊》、《楞嚴咒》、《贊佛偈》、《三皈依》等經文,時間要持續大約90分鐘。

「晚課」:與「早課」相對的是「晚課」,大多數寺院晚課在下午3點或4點開始,也有的在晚飯後舉行,唱誦的內容更為豐富些,除了早課要讀的經文,還要加上《彌陀經》、《懺悔文》、《凈土文》等,最後以唱《伽藍贊》結束。至於晚課的號令,形式上與早課相似,只不過是改撞鐘為敲鼓了,這大概就是「晨鐘暮鼓」的由來。

「衣食」:「早課」和「晚課」是僧人們主要的修行內容,當然,真正虔誠的教徒修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刻不在。但這都是自己用功用心用腦的結果。除了修行,頭等大事就是飲食了。千百年來,中國漢族佛教徒的素食習慣基本沒有改變。他們的主食還是以素麵條、蒸饃、大米稀飯等為主,菜則主要以蔬菜、豆製品為主。僧人們也有改善生活的時候,這時就吃些炸油條、五香麵筋、紅燒蘑菇、青豆燉木耳等食物。當然個別僧人也吃肉,但不在寺廟裡,而躲在某個角落吃,有時還以「唐王封過」來搪塞。還有就是僧人們的衣著,大部分僧眾穿的是棉布袈裟,而一般有名望的高僧可以穿毛料、綢緞、真絲做的袈裟。

說到現在僧人的生活,與過去有很大不同。用佛門人物的話說,就是「佛教不能脫離現實社會」,因此他們也不排斥電視、電腦、汽車、手機等現代化的生活用品。同時,佛教徒也要保持佛教傳統的僧裝、素食、獨身等習慣。

(五)佛教寺窟:中國的佛教源遠流長,傳播的範圍也很廣,無論是通都大邑、窮鄉僻壤、名山大川,都留下了佛教的蹤跡。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歷代統治者和佛教徒的共同努力,逐漸形成了眾多佛山、名寺、石窟等佛教聖地。

「佛山」: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居首位的是居于山西省五台縣的五台山。該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因而得名。山上的寺廟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漢族佛教徒,現有99座;黃廟是藏傳佛教寺廟,只住喇嘛,尚存25座。文殊菩薩就曾在此菩薩頂寺修行,五台山因此而名揚天下。其餘的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候寺、菩薩頂寺並稱五台山五大禪林。另外的三大佛教名山也很有來頭。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普陀山是觀音菩薩修行的地方,峨眉山則是普賢菩薩駕臨的聖地。除了四大名山之外,廬山、嵩山、泰山、衡山、恆山等名山也有眾多佛教寺廟。

「名寺」:提到中國佛教的名寺,不能不說北依邙山,南望洛水的白馬寺。它是1900多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後由朝廷集資興建的第一座寺廟,寺內寶塔高聳,殿閣爭榮,鐘聲悠揚,佛門凈土神聖,肅穆、清幽、端莊之氣油然而生。當年(67年),天竺高僧攝摩騰等人應漢使之請,以白馬馱載佛經抵達東都洛陽。第二年,明帝下詔在庸門外建白馬寺,以銘記白馬馱經之功。該寺建成後,攝摩騰等人在其寺內譯出《四十二章經》。這是我國第一部漢文佛經。從此,佛教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白馬寺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作為中國佛教的中心,甚至於日本、朝鮮、越南等地的僧人都來此拜佛求法。在佛教的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全國各地陸續建起了許多寺院,比較有名的就有開封的大相國寺、北京的卧佛寺、湖北的四祖寺、哈爾濱的極樂寺、江蘇的藏海寺,還有藏傳佛教的布達拉宮。這些著名的寺院與其他大大小小的寺廟成為佛教文化在中國大地匯聚交流之地。

「石窟」:佛教除了在名山大川、通都大邑、名山大川廣建寺廟外,還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眾多石窟,以弘揚佛教。其中最著名的的當屬敦煌莫高窟,它位於河西走廊的西端,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從十六國開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11個朝代,前後一千多年,陸續開鑿了上千個洞窟,因此又稱為千佛洞。石窟內有數以萬計的壁畫、彩繪、經書等珍品,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內容最豐的藝術博物館。與敦煌莫高窟並稱的著名石窟還有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甘肅的麥積山石窟。

這些佛山、名寺、石窟蘊含的不僅僅是佛教文化、佛教藝術,佛教經典,而且是我們研究古代宗教、文化、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族關係等歷史重要的形象資料,同時也是留給子孫後代的寶貴遺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竹林八賢 的精彩文章:

TAG:竹林八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