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台灣窮得只剩下小確幸!

台灣窮得只剩下小確幸!

什麼是「小確幸」?

按照村上春樹的定義,小確幸是指從生活中的一個動作、一件小事中體會到幸福感的時刻,所謂「微小而確定的幸福」。

為什麼好多文藝青年一談到台灣,就會覺得,啊,小清新,小確幸?

這大約是因為台灣人的生活、台灣所傳達出的意象:小巧別緻,容易讓人有幸福感——在台灣旅遊時吃到了美好(又便宜)的食物,收到小而溫馨的手信,亦或是聽到台灣妹子嬌甜溫柔的尾音時、那種心被融化的感覺?

《撒嬌女人最好命》里的台灣妹子隋棠

簡單來說,我想那是一種滿足感——讓你因為更容易獲得滿足而產生的幸福度。

這十幾年來,台灣向外發放的意象的確是很小確幸:我們過得很好,我們自成一格自給自足,我們自有我們動人的生活。我們有永康街巷弄里每間幾乎都有貓的咖啡館,也有蘇花公路上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

胡德夫說,他的「第一件衣裳就是太平洋的風」,這讓人滿足而感恩。

太平洋的風

小確幸折射在文化上的樣貌,就是所謂「小清新」了。

從《海角七號》那時起,青春片不是有海、就是騎車環島,音樂上除了陳綺貞蘇打綠,就連張懸當年的《寶貝》也絕對是小小甜甜的姿態。乃至前些年,各種被打上「天然有機」光環的文創小商品:有機肥皂、手作杯盤、環保布袋、衛生竹筷,長長的布裙配小白鞋背環保袋,簡直不要太清新。

這些意象,都可以讓人在某種層面感到生活之愉悅。

但小確幸的標籤,真的屬於台灣人嗎?

生活在台灣就一定「小確幸」?

大學畢業後生活和工作最久的地方就是香港,而從香港的資本主義世界驟然進入台灣生活的感受,真的是爽翻天。

70新台幣買一個便當解決午餐,連20港幣都不到;

同樣品牌的衣服或者面膜,在台灣的標價都比香港低至少10%,

下到中南部吃飯遊玩,就更覺得是人間天堂,

一餐路邊的地道美食才花四五十台幣。

台灣讓人喜極而泣的物價,

目前是兩岸三地大城市中最低的,這應該沒有爭議。

不過這件事帶來幸福感的前提是,你拿的並不是台灣的薪水。

在台灣一般本土企業做到中高層,一般能拿六七萬左右(人民幣1萬2-1萬4),放在大陸似乎也完全沒吸引力。所以,習慣了台灣的薪資水平之後,再看那小確幸的物價,就一點也開心不起來了。

小確幸的另一個意涵,是生活層次上的不疾不徐。

我從台灣朋友們嘴裡學會的第一句口頭禪就是「慢慢來」——那麼急做什麼呢,地球離了你不也一樣轉?

如果你願意好整以暇地花一個下午在那些路旁停了機車的巷弄中間悠然穿梭,大概也會湧起類似台灣電影中的感觸:時光正好。

另一方面,也因為台灣的山和海,都美得天獨厚,又觸手可及,大多就在車程一兩個小時的國道邊上,所以很容易就能捕捉到海水漲潮、雲朵和光線的變化,那些變化的瞬刻,大概也是讓人充分感覺到小確幸的時刻吧。

但你理解的「小確幸」,是錯的

台灣從人到物到文化氛圍到生活方式,綜合起來,就是會給人們一種小確幸的即視感,也就逐漸變成了刻板印象,被文藝青年們掛在嘴邊。

這種過度詮釋,往往和將台灣價值的簡化連在一起——

小確幸等於文青化等於小清新等於小咖啡館小杯小碗小日子,這逐漸成了外人提到台灣時的唯一想像,從而忽視了台灣其他同樣珍貴的部分:

這座小島的歷史人文、多族群多語言的融合與不斷尋求共識、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返璞歸真珍視土地的價值、以及文化中從未被人為破壞的傳統血脈……

我真的不喜歡一些人將「小確幸」和台灣捆綁在一起,這似乎既簡化了台灣,也濫用了小確幸。

台灣人怎麼看待小確幸這個標籤?

「沒差啊,是還好。反正大家這麼說都習慣了。」

「這不是很負面的評價嗎?說台灣年輕人怠惰沒競爭力之類的嗎?不過也無所謂啦,隨便他們講。」

來自金融行業和科技產業的從業者這麼回答我。他們不見得多麼認同這標籤,但是也不太想去反駁。

但如果說到生活上,小確幸也可以這樣詮釋。

「這麼說好了,在台灣生活,也依然還是可以把自己搞得很忙生活得很進取呀,但是假如你不想這樣,你也有空間,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去活——台灣讓人有選擇上的餘裕。」一個自由作者這麼對我說。

在台灣媒體眼中,年輕人的生活是很窘迫的,競爭力落後,大學畢業只有22k月薪(大約等於人民幣4600),這樣的人生算不上很幸福吧?

但似乎金錢上的缺失,並沒有讓他們減少生活的活力與動力——如果我有錢,我可以活得很好,如果我沒錢,我也不會活得太不好,沒有有多少狂喜和抱怨。相對而言,台灣人似乎是兩岸三地最從容的族群。

這算不算是一種怡然自得的小確幸心態呢?這恐怕並不是一個有意選擇的文藝標籤,也和我們理解中的小確幸相去甚遠了。

小確幸的標籤與疑惑

台灣罵小確幸罵到最凶的一種講法就是:「台灣人窮得只剩下小確幸。」;再不然就是:「台灣人最愛的小確幸,根本只是最自私的想法。」

在一些台灣人眼中,我們不要那些龐大的虛幻的遙遠的願景,我們要微小而真確的幸福感,這種理所當然的小確幸,其中隱含的邏輯是:

富裕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經濟持續成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們忽略了自由經濟的本質有多殘酷,放棄了集中能量去挑戰更高障礙的進取意志,也就是今天的小確幸是在吃老本,而老本吃不久的

而像張系國那派學者,就批評得更直白:什麼是小確幸?

講白了,就是獨善其身或各家自掃門前雪的觀念——自私嘛。

我自己過得還不錯,所以我有小確幸,哈哈哈真高興你沒有,你死活我都不關我的事。

「如果每個人都這麼自私,你也小確幸,我也小確幸……結果呢?大家都在一條船上,那這條船隻會飛快沉底。」

於是就有了那句很有爭議的「不是世界拒絕了我們,而是我們拒絕了世界」。每個人都要自己的權利,整個社會的每一個環節都追求自由,但卻少了責任和義務。

於是,一些學者希望教化年輕人,多做點驚天動地的豐功偉業,少點沉迷現世安穩。

但這些真的就是小確幸的全部嗎?小確幸到底是好還是壞、到底應該怎麼解釋?

面對批評,台灣年輕人卻比我們想像的要堅定:拒絕宏偉目標,是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堅持。

真正的小確幸:不是文青,也不是逃避

上面說過了,你眼中的文藝清新的小確幸,和學者們眼中懦弱沒志氣的小確幸,恐怕都是不是小確幸的全部。

太多人在談到小確幸時並沒有這樣的覺悟:台灣的確小而美,但小的不是格局,美的則是多元價值能夠存在這件事本身。小確幸的「小」和「確」,並不是不思進取懶惰度日,也不是因為逃避之心而拒絕了世界,而是小小的確定的堅定。

在你眼中,熱愛小確幸的人,帶著文藝青年的心意跑去台東開了一間小小的民宿。真的是這樣而已嗎?

台東貓山villa

一個年輕人放棄進入外企向上流動的機會,在台北找條小巷子租門面開間文青式咖啡館的夢想只是「小清新」,那麼你大概忽略了他要為了實踐和維繫這個夢想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從零打理、虧本、業績不好的時候怎麼處理、怎麼去和其他咖啡館競爭、自家的特色是什麼等等。他要去面對自己這個選擇所帶來的一切後果,而他依然堅持,那麼這並不是文藝清新就能解決的吧

而在一些學者眼中,台灣年輕人對都市競爭無能為力,迫於無奈原地踏步甚至返鄉逃避。真的是這樣而已嗎?

我認識的一對在西部做程序設計的白領夫婦,放棄了高薪回鄉務農,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希望可以陪伴小孩成長。如今,丈夫在田裡插秧割稻、去米廠碾米,妻子則負責包裝客戶訂購的米包,兩個孩子就在一旁蹦蹦跳跳長大。

如果那些種田、接訂單、碾米包米的辛苦都可以不計的話,他們的選擇的確非常小確幸。

台東縣池上鄉的伯朗大道,因金城武拍攝的一支廣告爆紅。

所以小確幸不是一種文藝化的浪漫,它的質地也不該是懦弱、退避和惰性,而是一種自我能夠承擔的選擇,是一股縱深力量,從確定、堅定的自我意識的土壤中開花,用實際行動去珍視對我的生命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價值。

事實上,我們去看那些小確幸地開民宿、或把手作文創真的做到有聲有色出色的台灣人,他們的共同點不只是不被全球化的物質價值所捆綁,他們還有自己清晰的價值觀,和願意為自己的選擇去負責的執著。而身心不夠強大的人,無法真能去把握小而確定。

小確幸背後的脈絡,是近十年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流變:從前人們只關心外在物質追求,如今則開始認同和允許年輕人不一定要為出人頭地而活,允許他們的夢想有在不同土壤里開花的機會。所謂多元價值,無非如此。

這便是小確幸了吧。簡簡單單的三個字背後,有著台灣的博大。

台灣不只有溫軟的小確幸哦,也有很「硬」的部分哦。

所以下次再聽人說台灣的小確幸只是一種文藝姿態時,你就可以淡定地告訴對方,他真的不懂台灣。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旅遊

因為你連「台灣達人」都沒有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台灣達人 的精彩文章:

輕鬆拍出異國大景!台南十大必玩景點
台灣每一棟老建築.都在傾述著它的故事!來嗎?

TAG:台灣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