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曝宗教孌童醜聞,這片告訴你教會有多臟丨毒藥頭條
繼好萊塢性侵醜聞後,8月16日,美國宗教界又曝出一條重磅醜聞。
據統計,在過去70多年的時間裡,美國有300多名「神職人員」涉嫌性侵、性虐待和猥褻兒童。
受害兒童近1000名。
然而,這不是大眾媒體第一次曝光天主教神職人員性虐待兒童。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就曝出過249名神父和教士性侵兒童的新聞。
之後的一年時間裡,該報的「聚焦」欄目就此進行了600多篇的調查報道。
▲原載於《波士頓環球報》上的調查報道
環球報的報道引發了軒然大波,該調查事件也被搬上大銀幕。
《聚焦》
Spotlight
影片一開始,就是《波士頓環球報》總編斯圖爾特的送別會,這就意味著報社將會有新的調整。
很快,新總編馬蒂·巴倫(列維·施瑞博爾 飾)到任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總編讓「聚焦」欄目去調查一樁被雪藏很久的案件——一個天主教神父性騷擾教區里的孩子。
「聚焦」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個專欄,羅比·羅賓森(邁克爾·基頓飾)是欄目編輯。
羅比有一個獨立的調查小組,包括他自己一共有五個人。
最初, 羅比和他的調查小組對此都不以為然。
但經過簡單的調查,他們竟查到了多達13名神父常年性侵的記錄。
意外的是,這些神父從未受到教會或者法律層面的懲罰。
小組成員們開始覺得事情不簡單。
為了掌握更多的細節,調查小組開始全面地去圖書館尋找資料、聯絡線人、採訪神父和受害者。
但是,整個調查過程備受阻撓。
小組成員去找律師要資料,得到的回復是資料都被密封著。
甚至,連關於性侵相關的談話也不願意跟麥克進行,直接請調查小組的記者走人。
律師表示,早在他幫助受害者訴訟時,教會就監視著他,一旦他開口,律師執照會被吊銷。
所謂的正義,在個人利益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政府人員也為其掩蓋。
波士頓當地的政府人員,因為教會的勢力包庇著神父。
他們通常採取賠償受害者的方式,然後將性侵的神父從一個教區調往另一個教區。
對於這些神父而言,生活沒有任何影響,有的神父後來還升為了主教。
但對於那些受過蹂躪的孩子來說,這給他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有的自殘,有的用酒精麻醉自己,有的沉溺於虛無的毒品。
還有的,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律師在緘默,政府人員在包庇,而更讓人心悸的是大多數受害人的家屬保持了沉默。
調查小組的成員採訪了多名受害者,他們發現,神父專門找窮苦家庭的孩子下手。
人愈是貧窮,就會愈發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都對神父極其尊敬,即使發現自己孩子被侵犯了也不敢聲張。
當孩子告知神父的無恥行徑時,有的父母甚至斥責孩子不該抹黑神父形象。
一名受害者告訴記者:
如果你是一名窮人家的孩子,宗教對你十分重要。而當一名神父留意到你時,那可是件大事。他叫你收拾一下詩歌本,或者倒下垃圾,你會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就好像上帝在請求你的幫助,你會對上帝說不嗎?
一句「你怎麼可以拒絕上帝」,便可以讓神父肆無忌憚地對孩子們伸出魔爪,並且逃脫道德和法律的制裁。
有一位受害者說主教大人來到家中,請求自己的父母不要提出指控,母親居然還用曲奇餅招待了主教。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受害者浮出水面,他們大都只是10歲以下的孩童,最小的才4歲。
涉案的神職人員從最初的13名,增加到最後的249人。
而更多的報道顯示,不僅是神父,不僅在波士頓,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在上演著類似的暴行。
只是這些暴行都被教會一手遮天地蓋過了。
電影里有一幕戲反映了教會內部的腐爛。
調查小組的記者找到了一個老年神父,質問他是否有過性侵過兒童。
神父毫無遮掩點頭確認,一點羞愧的情緒也沒有,像是在談論很普通的一件事。
這就說明,侵犯幼童在教會裡是司空見慣的。
雖然遭受各種困難和阻撓,但「聚焦」調查小組成員們堅持調查下去,最終讓報道被印刷出版。
影片的結局,報社響起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全是受害者打過來的。
看到這個場景,觀眾的心中或多會少有了一些欣慰。
但接下來的字幕,卻把人拉回了現實。
儘管環球報的報道在全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相關人員收到了懲罰,教會在虐童事件上的罰款高達20多億美元,但依然有人逃脫制裁。
環球報最後一篇關於該系列的報道題目是《羅馬教皇接受Cardinal Law的辭呈》,主教的懲罰,僅僅是「辭職」而已。
不過,也因為這種殘酷,讓影片的呈現更加真實有力。
《波士頓環球報》的原型人物之一麥克·雷澤恩德斯評價影片,
它沒有好萊塢套路、沒有炫技、沒有情愛、沒有槍林彈雨,它只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聚焦》中的每個角色也都是最為真實的演繹。
尤其是邁克爾.基頓和馬克.魯弗洛這兩位「前超級英雄」。
基頓和魯弗洛在出演本片時都找到了所飾角色原型,與他們交流並深入他們的現實生活。
邁克爾·基頓,從羅比·羅賓森的視頻和錄音材料入手,將他以前的採訪錄像全看了一遍。
為了更接近對方真實的樣子,邁克爾·基頓還搬到了羅賓森的家附近,觀察他日常的舉手投足。
▲邁克爾·基頓(左)與人物原型羅比·羅賓森(右)
影片拍攝前,魯法洛找到原型記人物麥克·雷澤恩德斯,不斷地拋出問題,試圖以記者的方式進入麥克這一角色。
拍攝期間,麥克幾乎都在現場,魯法洛常常要求麥克先念一遍台詞,然後自己再模仿。
▲馬克·魯法洛(左)與人物原型麥克·雷澤恩德斯(右)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雖然展現了調查小組的記者們在性侵案件上的無畏,但沒有過度美化記者的形象。
影片快結束的時候,聚焦欄目組遭受了「為什麼不早一點,早一點你們在哪兒」的拷問。
受害者組織的負責人菲爾聲稱,五年前這種事就發生了,他將關於神父罪行的一切證據寄到了《波士頓環球報》,但當時沒有人站出來。
負責神父和受害者協調的律師埃里克,也說自己在幾年前向《波士頓環球報》寄過一份神父的名單,也杳無音訊。
隨後,羅比告訴其它的小組成員們:當年就是他接手的,但之後就將此事忘得一乾二淨。
這也讓很多人反思,沉默,到底縱容了多少罪惡?
從受害家屬,到律師,到政府機構,再到媒體,因為沉默,導致兒童性侵愈演愈烈,從一個到十幾個,再到後來的近90個受害者。
而這樣的沉默,延續到了今天,最終近1000名兒童受到傷害。
對此,毒藥君只想說:同「Metoo」運動一樣,無論任何群體,面對任何侵犯,絕不能再做沉默的大多數。
敢於發聲,即便只是少數人,也終將會激起反抗的波瀾。
正如魯迅在《吶喊·自序》里和錢玄同的那段經典對話,
魯: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