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震驚!湖口竟然有上百座古橋,最長72米,有你村的嗎?

震驚!湖口竟然有上百座古橋,最長72米,有你村的嗎?

湖口境內河流、港汊縱橫,水網複雜,自古以來,所造橋樑很多,現代化大橋除鄱陽湖公路大橋、鐵路大橋外,古代橋樑在歷次文物普査中皆有記述,但很多橋樑被現代修建的公路所毀。建造古橋的文化是湖口文化普査的一部分,由於古橋建造工藝、特色、儀典、禁忌等等內涵均無法查找且失傳較久,建造工匠和設計技師都早故去,只能對橋的外在形式做些調査,取得了一些成果。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

GIF

流芳橋

流芳橋位於湖口縣流芳鄉流芳村鄉政府南300米處。橋建於清代,橋樑為花崗石結構,橋墩為「八」字形支架,共8個,橋面用花崗岩條塊鋪砌,共45塊。橋面兩側各有活動欄杆柱石10個,橋南北走向,橫跨流芳港。橋北面第一個橋墩有「清道光十二年冬月重修糾首周萬九嗣孫」落款,1989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確切年落款的橋樑在我縣極為少見。

陳讓橋

陳讓橋位於湖口縣流芳鄉青年村付家灣自然村前400米處。橋建於清代晚期單孔圓弧,用花崗石砌成,橋面用26塊寬4.7米的長條石鋪成,東西走向,長11米、寬4.7米、面積51.7平方米。橫跨叉港口,橋孔寬3.7米、高2.7米,清代乾隆三十四(1769年),角橋穆家召集周邊部分村民捐款共建此橋。橋南500米為穆家村。有碑記、有確切記載年代重修的橋樑,在我縣較少。

下灣

下灣橋位於湖口縣流芳鄉聯合村趙家堤灣自然村前400米處。橋建於清代晚期,橋全長27.1米,(其中主橋12.1米,引橋1.5米),主橋寬1.8米,引橋寬1.4米,整橋橋面用長2.3米、寬0.22米、厚0.2米的花崗石塊鋪砌而成,橋墩為「Π」字形,主橋墩高3.8米,引橋墩高1.5米。橋東西走向橫跨趙家堤港。橋分主橋和橋兩部分,在梁橋中為較長橋樑。

趙家灣角

趙家灣角橋位於湖口縣流芳鄉青年村角橋趙家灣自然村前200米處。趙家灣前門口港上,建於清代晚期。東西走向橫跨港上。橋墩兩個,用花崗石砌成船頭狀,橋面用長3.1米、寬0.22米、厚0.15米的花崗條塊鋪砌而成。橋全長10.9米,寬1.3米。橋墩寬1.6米、長3米、橋原高3.6米,1992年在原橋上增加1米,現高4.6米。橋墩基礎結構獨特,較為少見。

西倉渡

西倉渡橋位於湖口縣城山鎮富源村李衛公灣自然村西700米處的南港湖中,建於清代,梁橋一座。橋東西走向全長30米,高4.8米、寬5米、面積150平方米,共5節,橋用花崗石及青石塊成船頭狀,橋墩用並列5根花崗石塊平鋪,西頭有引橋。當時是湖口通往景徳鎮的主要商道,也是附近村民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必經通道。

曹均橋

曹均橋(清康熙版《湖口縣誌》又稱「曹軍橋」),位於湖口縣均橋鎮均橋村曹大屋灣自然村西10米處。梁橋一座,始建於南宋年間,村民曹均糾族共建。橋東西走向,花崗石結構,七孔六墩,橋面用35根長3.9米、寬0.3米、厚0.21米的條塊鋪設而成,通長24.6米、寬2米、橋高3.5米,面積49.2平方米。由於水災原因,歷經興廢,現存為清代建築。此道原為景徳鎮至湖口縣公路必經之地,均橋港為通往鄱陽湖的重要水道,此橋古代為重要港口,商家雲集於均橋街道。此橋歷史悠久,原為景德鎮至湖口的主道之上。

夏槐灣壩

夏槐灣壩橋位於湖口縣均橋鎮壩橋村村委會夏槐灣自然村東北50米壩橋港上。梁橋一座,建於明代景泰年間,現為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修。橋東西走向,整個橋面用花崗石鋪砌,並列三根,計21根(其中長的18根,長5.88米、寬0.33米、厚0.28米:短的3根,長1.55米,寬、厚相同)。橋墩為八字形6個,高約2.6米、全長25.3米、寬0.97米,面積24.54平方米。在蘭亭通往董埂的主幹道上,包括農業生產和交通便道都通過此橋。20世紀90年代在北側建鋼混石塊新拱橋,此橋停用。此橋歷經200餘年,主體依然保存,有保護價值。

下石潭

下石潭橋位於湖口縣均橋鎮南港村蠻王嘴灣自然村北300米北港湖南側。南北走向,全長72米、寬4.1米、佔地28.72平方米,共6節,橋墩為船形與八字形相間,各三個,船形為石灰石砌。八字形為花崗石砌,橋面用並列4根花崗石鋪成。此橋在過去從江橋通住湖口縣城的主要通道上。

鄒源

鄒源橋位於湖口縣凰村鄉四官村鄒源余叔灣自然村前250米處。單孔橋一座,建於清代,東西走向,全長14米、寬4.3米、高4.3米;卷孔寬4米、高3米、面積60.2平方米。由鄒源大屋灣牽頭,附近受益村民共同捐資興建,是張青通住流泗的主要通道,也是附近村民農業生產、生活的主要通道。整橋用青石塊壘砌而成,卷孔石塊加工成弧形拼接而成,鑲以弧形石塊做邊。橋整體保存較好,工藝水平較高。

曹家

曹家橋位於湖口縣凰村鄉西山村村委會曹普灣自然村南400米。梁橋一座,曹家橋建於清代中期,南北走向,橋用長3.5米左右,寬0.3米、厚0.2米的花崗石塊15根(合計35根三節)鋪砌而成,橋墩2個八字形並列,橋全長36米(其中主橋12米,引橋24米),寬2米,高7米,佔地72平方米。原為西山村民通往凰村、流泗的主要通道,1976年村公路通車後,此橋行人逐漸減少,現主要為附近村民的生產、生活通道。

道官

道官橋位於湖口縣馬影鎮道橋村村委會村部東北面800米處。橋始建於元至正年間,明代御史張道建石橋,清順治年間又修,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20世紀70年代加固橋樑可通汽車,1993年受洪災鋪設鋼混路面,道面培寬。橋為東南一西北走向,一直以來是馬影通往張青、付壠兩鄉的主要通道,橋用石灰石塊券砌而成,單孔。全長20米,寬3.2米、高2.5米,卷孔跨度7米、面積133平方米。現橋面增寬至5.1米,長26米,橋上有重修碑記,1989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道為明代湖口歷史名人。

蘇官

蘇官橋位於湖口縣馬影鎮石山村湖口縣水稻原種場場部西北1.5公里湖中。橋最早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為原湖口通住景徳鎮的主要道路,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又名三眼橋。橋南北走向,用石灰石塊券進砌而成,南頭橋孔兩側有「清鏡明月」銘文,中間橋孔西側有「蘇官橋」,東側有「光緒十年春月重建」銘文,中間有「陰陽八卦」圖。橋全長225米、寬5.38米、面積121.05平方米。兩邊卷孔跨度38米,離水面高度13米,中間卷孔跨度5.4米、高度15米(離水面)。由於建南北港大壩,此橋停用。

滎陽

滎陽橋位於湖口縣流泗鎮東風村莊前潘家灣自然村西南,石質單孔。建於清代早期,原為大壠、流泗通往張青、馬影、湖口縣城的重要道路。橋東西走向,長4米、寬2.6米、通高2.5米,用石灰石塊券砌。兩邊用弧形石片貼面。橋面2007年鋪水泥,橋頭原有清代重修榮陽橋碑,現被村民作洗衣石用。橋位於原主幹路上,保存較完整。

楓樹港

楓樹港橋位於湖口縣流泗鎮楊山村周華自然村西400米處楓樹港上。石質梁橋,建於清代晚期,花崗石質,過去為流泗長江沿岸一帶村民通往沙洲、彭澤縣的主要通道。橋南北走向,橋面用長4.17米、寬0.36米、厚0.28米的19塊花崗石鋪砌而成,共5節,4個八字形橋墩梁架,橋全長11.6米,寬1.07米,佔地12.7平方米,兩頭橋墩用亂石護砌,從側面看橋面中間略高,呈弧形。橋位於湖口至彭澤的主要幹道上,並保存較好。

聶家

聶家橋位於湖口縣流泗鎮紅星村聶潤灣自然村東側40米處聶家港上。石質梁橋,花崗石條塊結構,共4節,橋面用並列三根長3.3米、寬0.4米、厚0.3米左右不勻的12根石條鋪成,橋墩3個,為八字形,全長13.6米,寬1.3米,面積17.68平方米,橋東西走向。東為彭澤,西為湖口。古代太平為太平關,西側為聶家店,是較大集鎮。過去此橋位於湖口流泗通住彭澤太平鄉的幹道之上,是湖口和彭澤的分界點。

王柏廉橋

王柏廉橋位於湖口縣付壠鄉塘坂村王柏廉灣自然村東南60米處,石質梁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位於王柏廉灣通往付壠殷山的主要通道上,交通和農業生產為主要用途。橋東西走向,全長16米,橋面寬1.4米,墩寬3.6米,佔地57.6平方米。橋面用長4.4米、寬0.3米、厚0.25米的花石並列5根鋪面,共3節15根,橋墩2個,用石灰石塊壘砌,逆水側為船頭狀,順水側為方形,拐彎處石砌120平方米擋水牆。橋規模較大,整體保存較好。

大堰橋

大堰橋位於湖口縣付壠鄉東澗村曹法官灣自然村東150米處門口港上。石質單孔,橋原建於清同治年間,民國甲子年(1924年)重修。橋東西走向,全長21米、寬3.4米,主橋長8米、高4米,卷孔高3.4米,佔地71.4平方米。橋用花崗石卷孔,兩側用青石貼面並設擋水牆護橋。由大埠嶺沈家灣沈可松之孫傳耕主持修建,主要由曹法官和大埠嶺沈家灣共同集資,為兩灣村民生產、生活主要往來通道。橋身保存完整,有準確紀年。

西洋橋

西洋橋位於湖口縣武山鎮西橋村西橋街南50米處。石質單孔,為民間石匠石盧剛(今都昌石盧剛灣)建,建於明代早期,橋東西走向,全長30米、寬5.55米,佔地168平方米。卷孔跨度7.6米、高4.5米,主橋採用花崗石券砌,兩頭引橋用青磚全砌,此橋為古代湖口一都昌一景德鎮的最主要通道上,新中國成立後建新景湖公路後停用,此類橋樑現存不多。

勞家渡

勞家渡橋坐落於湖口縣雙鍾鎮鄱湖社區徐家嶺灣南600米處的勞家渡湖中,建於明代,清代重修,1993年維修,此橋過去在江橋通往湖口縣城的主要通道上,為江橋壩橋村民共同出資修建。橋東西走向,全長91米、寬4.85米、高4.5米、佔地44.135平方米,橋用石灰石、青石、花崗石塊券砌而成,卷5孔,最大卷孔跨度5.5米、高5米。此橋為我縣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橋樑。

西邊

西邊橋位於湖口縣舜德鄉青竹村高家灣自然村後100米處西邊堰上。橋建於清代,在舜德通住都昌嶗山的主幹道,中間有「Π」形橋墩兩個,高度4米,橋面用13根長4.12米、寬0.28米、厚0.28米的花崗石條塊鋪砌,中段5根,兩頭各4根。兩邊引橋部分共長21米,寬3.7米。橋由西北向南橫路西邊堰上。西邊橋是舜德至都昌的主幹道。

小桂港高

小桂港高橋位於湖口縣舜德鄉高橋村高家橋灣自然村東南20米處的小桂港上。建於明代,單孔石質,是都昌與湖口邊際要道,橋南北跨向,為花崗石砌成,全長49米,寬3.7米,面積181.3平方米。主橋長14.9、寬3.7米、高4.2米,卷孔跨度4米、高3.4米,用16層花石塊堆砌而成。橋經歷代修繕,最後次為2005年對引橋進行修繕。自古為都昌至湖口縣交通要道。

大壠

大壠橋位於湖口縣大壠鄉蘆嶺村周敬大屋西側,全長約15米,寬約1.5米,有5段,共6個橋墩,每段由5條長形花崗岩石塊並排鋪設而成,中間橋呈「開」字型,整橋石材全為花崗石,此橋,歷史地位重要。自唐代到民國,即為商旅南來北往的重要路段,是湖口驛路中「縣前路」至「太平鋪」小路的重要環節,唐時為宣州經江州通往唐都以及江州經安慶通往揚州的要路。宋代沿襲之,明代廣東南雄至南京,途經湖口。清代置彭澤大路,並在湖口設驛站一個,稱湖口縣驛。「縣前路」一「太平鋪」路段亦為縣際間的三條重要小路之一。相傳此橋邊上原建有涼亭,元末朱陳鄱陽湖大戰期間,朱元璋與劉伯溫路經此橋時曾大發感慨,盛讚曰:五百年後勝似揚州。

湖口縣除以上橋樑外,有歷史價值的橋樑還有武山鎮的曹博吾灣東邊橋、太平橋、新建橋、聖橋;均橋鎮的曹環灣拱橋、細港橋、新塘橋、趙家橋;張青鄉的長澗橋、壠福寺橋、港下橋;付壠鄉的大程安橋、黎前灣門口橋;大壠鄉的小橋、馬步橋;雙鍾鎮的鳳凰橋;城山鎮的瓜子橋、毛公橋、細堰橋、下屈家卷門橋、趙天橋、朱巒橋、團山澗橋;凰村鄉的李斯橋、沈家橋、吳斯橋、四官橋;馬影鎮的羅嶺楊橋、馬影橋、堰邊橋;舜徳鄉的棉湖橋;流泗鎮的鋪下灣橋、社下橋。

資料來源:《人文湖口》

本文由湖口熱線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口熱線 的精彩文章:

一個湖口人的回憶:兒時的端午節,再也回不去了!
重大突破!湖口中醫院成功完成全縣首例腘動脈斷裂修復術!

TAG:湖口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