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哈蒂爾訪華與在馬中資項目前景:「一帶一路」可持續性思考

馬哈蒂爾訪華與在馬中資項目前景:「一帶一路」可持續性思考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視覺中國 資料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8月17-21日的中國之行,至少具有三個層面的影響:中美在東南亞的競爭、中馬關係的穩定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整體可持續性。對於中方來說,應對的關鍵在於:通過談判與新一屆馬來西亞政府就下一步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達成若干原則共識。

東盟、美國、中國在東南亞

東南亞是中美兩國和平競爭的重點地區。對此,東南亞國家採取的策略是: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努力捍衛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的中心地位。

美國對盟友與夥伴國的支持通常表現為「安全為主,經濟為輔」。特朗普政府雖然實行「美國優先」政策,但又不願意看到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獨領風騷」,採取的應對是:安全上讓盟友與夥伴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經濟上也提供適當的支持。這表現為:在退出TPP後,又於2017年底推出所謂「印太戰略」並重啟「美澳日印四邊安全對話機制(quad)」;2018年8月初蓬佩奧在新加坡宣布為東南亞國家新提供近3億美元「資金」,以及7月底他在華盛頓表示將投資1.13億美元用於推動印太地區的數字化、能源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的應對則是:經濟上做大與東盟國家合作的蛋糕,安全領域管控與東盟聲索國之間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並與東盟開展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

中馬應就在馬中資項目達成新共識

周邊外交是中國外交的優先方向,而東南亞則是周邊外交的重點地區,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來說,東南亞還是樞紐地區。在東盟10國中,馬來西亞屬於「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合作對象國。過去幾年,在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當政時期,中馬兩國簽署了大量的合作項目合同與協議,包括一些引人注目的大項目。

「一帶一路」是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可持續性」事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最終成功。而東道國政府的支持是大型「一帶一路」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

今年5月贏得大選而上台的馬哈蒂爾總理認為納吉布時期與外國簽署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數量太多、金額太大。考慮到當前馬來西亞面臨的經濟和財政壓力,其意圖是重新審查這些項目,然後再決定這些項目的前景。同時,與項目的外國合作方磋商下一步的處理意見,比如就新隆高鐵項目與新加坡談判(尚未進行)。由於與中國國企合作的大項目比較多,因此,與中國政府的磋商就成了重點,這也是他此次訪華的目的之一。

坦率地說,中馬合作項目對馬來西亞的意義要大於對中國。馬哈蒂爾年輕時是激進的馬來民族主義者,擔任國家領導人後卻成為務實而成熟的政治家,他很清楚與中國合作的價值。他1981-2003年任總理期間曾7次訪問中國,任內中馬關係持續穩健提升。此次再度當選總理後,他在與中方的多次接觸中也都明確表示,堅持對華友好政策,歡迎中國投資。今年7月,馬來西亞特使達因訪華時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轉交了馬哈蒂爾的親筆信。馬哈蒂爾在信中表示歡迎中國企業赴馬投資興業,並對馬中關係發展前景感到樂觀。

此次馬哈蒂爾訪華,中國應與馬方重新論證項目的必要性與協議金額的合理性,以便達成新的共識:是繼續、取消、延緩,還是縮小規模。

在「一帶一路」五周年之際的評估

「一帶一路」倡議即將五周歲,正是整體評估、總結的恰當時候,以確定下一個五年「一帶一路」的推進方式、力度。這是實現「一帶一路」可持續性的必要一環。

馬來西亞案例的主要意義在於,比較典型地展示了「一帶一路」重點國家的政局變動對相關項目設施的影響。解決這個案例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對於後馬哈蒂爾時代的馬來西亞、對於其他「一帶一路」重點國家,都具有借鑒意義。

另外,美國在直接推動其他國家發展經濟方面成功經驗不多,只要中國能穩健、有效地推進東盟國家的「一帶一路」建設,就不必擔心這一地區來自美國的經濟競爭。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