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我們應繼承什麼樣的傳統?

書法,我們應繼承什麼樣的傳統?

文藝創作談的最多的話題之一是繼承與創新,這裡的繼承一定是對過往的繼承,通俗一點說就是對傳統的繼承。當然這個傳統不僅指中國的傳統它也包括世界一切的傳統。其實,不僅如何繼承與創新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就是單單的這個傳統就極為複雜、豐富,如果不搞清楚傳統這個概念,特別是它的內容、演變規律,那是很難做到真正的繼承,更奢談創新了。這裡,筆者就以書法藝術為例,談談傳統以及應該繼承什麼樣的傳統。

唐 孫過庭-草書千字文全卷局部 遼博

繼承什麼樣的傳統

所謂傳統是指歷史遺存下來的物質和精神產物的總和,有先進的傳統和落後的傳統。當然,我們所繼承的傳統一定是先進的而且往往是最經典、最優秀的,即便如此,這個傳統也是非常複雜、豐富的。

就拿書法藝術為例,有延續了近1500年的二王帖派書法傳統,有在它之前的殷商甲骨文、兩周金文、兩漢隸書簡牘帛書傳統,有南北朝碑刻傳統,也有清代初期興起的碑派傳統,更有清代末期民國時期的碑帖結合的傳統,這些傳統不僅書體多樣、形式異彩紛呈,而且還蘊含著極為深厚、多樣的藝術精神。如此豐富、複雜、多元的書法傳統,理論上來說都是可以繼承的。

柳公權《魏公先廟碑》

但是,這個龐大的傳統是有主次之分的,如果分不清主次雖然繼承了,即便是最優秀的、最經典的傳統,你花再大的力氣去繼承也是很難產生經典之作的,更難比肩於古人。例如:二王帖派傳統,如果你還是按照古人的取法、風格、美學等範疇去繼承、創作,我想肯定很難產生能代表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同樣,如果還是按照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碑派書家的創作理念和方法繼承碑派傳統,也肯定不可能開宗立派,取得更大的歷史成就。因為前者已經創造過輝煌並逐漸衰退過,後者也被書法歷史所證明有矯枉過正之疾,所以,這兩條路已經很難走出困境,必須走第三條路。

吳昌碩 書法 篆書石鼓七言對聯 114.7×25.3cm×2 1911年

沒有帖派書法的式微就沒有碑派書法的興起,沒有碑派的局限就不會有到晚清對碑派書法的反思,從而走向碑帖融合之路,有碑帖結合之路才出現了像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于右任、林散之等這樣的書畫大家。

因此,清末民初書壇對碑派的反思和向帖派的回歸,走碑帖結合之路正是當代書法傳統繼承的核心,當然今天的碑帖結合概念和內涵已不同於百年前,其形式和內涵更為豐富、深厚,這一傳統才是我們書法真正需要接續的核心傳統,在這個核心傳統的基礎之上進行繼承和創作才有可能創造出時代的經典,才有可能比肩於歷史上的藝術高峰。

李邕《麓山寺碑》清拓裱本,張鑒宇收藏

當代書法繼承的核心

那麼其理由在哪裡?我們覺得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帖派書法的式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書法作為藝術其語言的貧乏與枯竭,沒有技術上的突破和新的內容上的融入。在技法上唐代的幾乎做到極致,不僅在楷書上,草書也是如此;宋代文人書法佔主角,強調書寫之意趣,突破了書法以法為重心的藩籬,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審美精神;明代在用筆上的率意,過於強調恣肆、放縱,雖然在形式上更加開張和曠達,但缺少蘊藉和內涵,終於將帖派書法走向了衰敗。

元 趙孟頫 詩賦 資料圖片 選自趙孟頫書畫全集

(二)碑派書法,是在更大的情況下對帖派書法在形式上的矯正,是糾正結構過工正、線條過於孱弱的弊端,但忽略了剛與柔、流與澀的辯證關係,甚至碑學的提出具有政治的目的而不是藝術的主張。因此,在最能表達藝術感受的行草書上碑學顯得力不從心,毫無建樹,到了清代晚期,那些碑派書家不得不轉向帖派,補碑派之不足。

寶子碑拓片

(三)碑帖融合的中斷。中國書法歷史的演變、繁榮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有自我調節的功能,但是也會受到社會發展、變遷的影響,使其改變發展方向甚至中斷,清末民初碑帖融合之路就是被歷史的演進而中斷。帝制的覆滅、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化大革命、西方美學思潮的影響,不僅書壇無力整理、檢討舊故,在某個階段書法的存在都成為了問題。改革開放後期,書法藝術開始復甦、繁榮、發展,經過近四十年「書法熱」的準備,以及當代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才有可能探討如此深刻、嚴謹、細緻的問題。

清 傅山 行書軸 資料圖片 選自浙博館藏明清書法展

民國晚期碑帖結合的書法創作思想和方法,其價值與意義不僅在於結合了帖派和碑派的形式,還在於在技術上的難度和審美層次的深度。這種結合不是簡單的方筆、圓筆、顫筆的運用,而是在宋代建立的金石學的基礎上,從理念和形式對1500年二王帖派書法傳統的突破。

新突破的表現

一是將帖派書法的二維平面的書寫流暢之美,融入金石之氣追求三維的立體之美。是將向四周的運動的同時,有意識地向紙里穿透,產生向四周延展的立體線條和結構,不僅在技法上增加了難度,也在審美意味上增加了深度和厚度。

二是在帖派流美書法形式的基礎上,表現出碑版、金石的斧鑿侵蝕之美,以及歲月在這些遺存上所賦予的時間古雅之美。這種美是書法特有的藝術形式對中華民族深厚文化精神的激活,從而建立了有別於陽剛和陰柔自然之美之外的獨特的古雅之美。

陳鴻壽 作品

三是碑帖結合之路,在保留帖派書法的韻律、法度、書意,以及碑學的剛健、質樸之美的同時,轉向了古雅、厚重、沉雄之美,這不僅在於挖掘了原始之美與人工之美,更在於這種審美思想和華夏文化的向內、尚古、質樸之大美追求的契合。文、藝向通相融,才能生髮出偉大的藝術精神和藝術形式。

如此豐富的書法內涵,在以往的帖派或碑派書法中是很難容納的,是對傳統書法的推進,這種內容的增加不僅在技術上是全新的,其難度也是超過傳統的。特別是其理念、審美思想以及表現形式與中華最深厚、最優秀的傳統文化相融合,因此,當代書法只有沿著這個傳統的脈絡繼承,才有可能創作出比肩古人或超越傳統的代表這個時代的經典之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之海 的精彩文章:

慎重!2018年千萬別買這種書法!
趙朴初書法:禪理與書法理論的結合

TAG:書法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