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拿「女主劇本」的東漢「女博士」

手拿「女主劇本」的東漢「女博士」

傳統時代的中國,是一個男權居於主導地位的社會。但在這個男權社會的政治舞台上,也並非完全沒有女性的身影。

今天我們要聊到的,就是一位憑藉自身智慧和修養,在政治漩渦中旋轉乾坤的人物——東漢歷史上第二位掌握最高權力的太后,鄧綏。

東漢的外戚政治

公元88年,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去世,繼位的漢和帝年僅十歲,由漢章帝的皇后竇氏臨朝聽政。竇氏家族從此把持朝政將近五年。

此後東漢的國運似乎一直不佳。漢和帝去世後,由於種種原因,不停地出現幼帝登基現象,於是前後共有六位皇太后臨朝聽政。女主臨朝,是東漢中後期歷史的顯著特徵。

在男權主導的古代社會,太后聽政,勢必依賴自家父兄掌權;而外戚得勢,又一定會引起年幼的皇帝不滿。所以在皇太后身後,乃至皇太后還健在的時候,逐漸成年的皇帝通過各種方式奪回政權,並對外戚家族進行大清洗,就成為歷史上的一個規律性現象。東漢歷史上六位聽政皇太后及其家族,除了最後的何太后死在權臣董卓手裡,前五位無一不印證了這一規律。

但在這五人中,還是有一個特例,那就是第二位聽政太后鄧綏。

▲電視劇《班淑傳奇》中的鄧太后

儘管在鄧太后去世後,鄧氏家族也難免遭受新皇帝的清洗,但整體上說,鄧氏家族在如此激蕩的政治漩渦中,付出的代價算是最小的——特別是與慘遭滅門的「跋扈將軍」梁冀相比。

鄧太后相對成功的秘訣在哪裡?史學家們給出的答案是:文化。

「女博士」的成長之路

鄧綏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的孫女。童年的鄧綏,與當時的普通女性有很大不同——她居然痴心於讀書,每日孜孜不倦。《資治通鑒》說家裡人給她取了個雅號叫「諸生」(當時對接受官方教育、並以此博取功名的平民學者的通稱),是簡化了的說法。事實上,《後漢書》對此事有更詳盡的記載。

《後漢書?皇后紀》中寫道,鄧綏早慧,六歲就能識字,十二歲已經能讀通《詩經》、《論語》,喜歡和兄長們討論典籍古訓,而不屑於做女工,因此遭到母親的奚落。母親對她說,你不好好學女工,行婦道人,難道長大了去考博士嘛?漢代的博士,是主管教育、參與朝廷謀議的官員。鄧綏不願太讓母親失望,但更不願放棄讀書,於是白天學習女工,晚來習誦經典。

十五歲時,鄧綏被選入漢和帝的後宮,充當貴人。在這裡,「女博士」遇到了給她帶來巨大教益的「女博導」——班昭,中國歷史上入選《文選》的唯一女性作家、女性行為準則《女誡》的作者。

▲班昭畫像

在漢和帝時,年逾不惑的班昭奉詔入宮續寫《漢書》,同時被和帝聘為后妃們的老師。面對同樣的老師,資質不同的學生獲得的教益有時會呈現出天壤之別。當時的皇后陰氏,看來不是好學生;自幼好學的鄧綏,則在班昭的點撥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很快就把班昭教授的「柔弱勝剛強」的智慧付諸實踐。

陰皇后雖然也有才有貌,但個子不高,和身材頎長的鄧綏比起來,短了幾分氣勢。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更為完美的身材配上學識氣質,使得鄧綏馬上吸引住了漢和帝,陰皇后被冷落了。不過鄧綏卻沒有驕傲,反而意識到日後會有更多危機需要面對。於是她為自己確定了一項出人意表的行動準則——她毫不計較陰皇后的嫉妒,反倒把維護陰氏的權威、地位作為第一要務。

有一次漢和帝病了。陰皇后放出話來,說是等漢和帝駕崩後,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剷除鄧氏家族。鄧綏聽到話風後,意欲飲葯自盡,希望以死來化解這一矛盾,並保全她的家族。由於侍從的阻攔,鄧綏自盡未遂,而第二天漢和帝的病居然奇蹟般地好了。鄧綏因此躲過一劫。

持續的嫉妒心驅使陰皇后以巫術詛咒鄧綏——這在中國古代宮廷里是一項大忌。此事被人告發,陰皇后非但沒能消滅對手,反而害得自己被廢。倒是屢遭陷害的鄧綏,此時仍積極營救陰氏,這更令漢和帝深感觸動。於是鄧綏繼陰氏之後,成為漢和帝的第二任皇后。

謙退、自我裁抑,是班昭教授子弟、學生的重要課題,也是《女誡》的中心思想。陰皇后這門課程看來是不及格,而鄧綏的行為充分說明,她堪稱班昭門下的得意弟子。

滿招損,謙受益

鄧綏的謙退策略同樣體現在對娘家兄弟的態度上。和其他外戚「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狀況不同,鄧氏兄弟並沒有因為鄧綏成為皇后而變得滿門朱紫貴。終和帝之世,鄧綏的長兄鄧鷙只是當個虎賁中郎將;和帝屢次想提拔鄧騭兄弟,都被鄧綏勸止。這不僅讓鄧綏在漢和帝眼中顯得更為賢惠,也使得鄧氏家族未因皇后廢立而捲入殘酷的政治鬥爭,風平浪靜地度過了好些年。

▲鄧太后戒飭宗族

和帝去世後,鄧綏一直等到她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的第三年,才終於把鄧騭放到大將軍即漢朝傳統的首席輔政大臣的位置上去。這也和其他東漢的太后形成了鮮明對比。

鄧綏臨朝後,不便與外廷男性頻繁接觸,班昭就成為她宮廷政治顧問的最佳人選。過了幾年,鄧綏的母親去世,鄧騭請求解職守喪。這讓鄧綏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兄長解職,對處於權力核心的鄧綏而言,無異於斬斷了左右手;另一方面,若不允許兄長解職為母親守喪,又明顯違背禮制。

在這緊要關頭,還是班昭的一番上書為鄧綏撥雲開霧,指點迷津。班昭力勸太后藉此向天下提倡「禮讓為國」。她說,子女為母親服喪是天下人都認可的基本準則,漢朝號稱以孝治天下,此時若做出與基本倫理觀念相違背的決定,必然導致輿論反感,因為以人嫉妒心理來說,權位越高,便越容易受到比普通人嚴苛得多的批評。相反,若善於為國,懂得利用「禮讓」姿態,這恰恰是向全天下表現鄧氏家族高風亮節的最佳機會;在鄧家整體實力還在的時候,大將軍鄧騭稍微缺席一段時間,又有何妨呢?

鄧後不愧是高才生,立即接受班昭建議,同意鄧騭退居二線,卻又合情合理地提出:「其有大議,乃詣朝堂,與公卿參謀。」這一決定,果然大受當時輿論和後世史家的稱道。

從「齊家」到「治國」

我們的祖先歷來重視記錄歷史,每個王朝都會為歷史編纂事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由此產生的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便是明證。歷經千餘年不斷檢驗,學者們認為「二十四」中以「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質量最佳。

追本溯源,大家會發現,《後漢書》原本不在所謂「前四史」的名單里。初唐以前,人們了解東漢歷史,最權威的讀本是一部叫《東觀漢記》的書,這是由東漢王朝史官們編纂的「當代史」。唐人管《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叫「三史」,加一部《三國志》成「四史」。中晚唐以後,二百年間內戰不斷,重要書籍開始散佚,其中便不幸地包括了《東觀漢記》。於是《後漢書》才取代了《東觀漢記》,成為「四史」之一。

▲《東觀漢記》書影

說到《東觀漢記》的由來,就不得不提鄧綏的貢獻。

漢和帝在世時,敘述西漢歷史的《漢書》還沒有完成,所以班昭被召進宮繼續這一工作。在班昭和她助手們的努力下,《漢書》漸趨完備,接下來講述東漢王朝本身的歷史便成為史官們的工作重心。漢和帝去世後,鄧綏聽政,繼續關注著歷史編修,並決策編纂上自光武帝,下迄和帝時代的完整的東漢王朝史。從此以後,東漢歷史的編修活動便得到持續化、制度化。

這部記載東漢歷史的書籍本名應該叫《漢記》,因為編修地點在「東觀」,所以也被稱作《東觀漢記》。東漢宮廷修史地點最初設在「蘭台」,將其搬遷至「東觀」的是漢和帝,而使「東觀」成為歷史編纂乃至帝國文化中心的,則是鄧綏。鄧綏去世以後,東觀修史活動一直被延續,後來經歷過幾次大的增補、修訂,直到東漢滅亡以後,才最終成書。其間雖然經過了百餘年的時間和幾代人的努力,但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橋樑作用的,正是鄧綏。

若非《東觀漢記》亡佚,今人所謂「二十四史」會不會把南朝人范曄修撰的《後漢書》排進去,恐怕還成問題。而事實上,范曄之所以能寫出一部比較像樣的《後漢書》,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東觀漢記》。

除了「文化工程」,鄧綏也在東漢王朝的政治制度上留下了貢獻。

漢和帝以前,帝國官吏的俸祿制度存在嚴重的混亂,官吏品級與相應收入之間缺乏明確規定,官員收入的計算標準也模糊不清,還有很多官吏通過私占「公田」來增加自己的收入,這些都是造成吏治腐敗的溫床。鄧綏聽政後,明確規定各級官吏的俸祿額度,無論中央的公卿大臣,還是地方官吏,都在其職秩和祿俸之間建立明確的對應關係,從此終止了東漢王朝建立八十年來的官場亂象。

在撰寫《資治通鑒》時,司馬光這樣為鄧綏蓋棺定論:

太后自臨朝以來,水旱十載,四夷外侵,盜賊內起。每聞民飢,或達旦不寐,躬自減徹,以救災厄。故天下復平,歲還豐穰。

那段時期的東漢王朝,連遭水旱之災,前後長達十年之久,因此造成大量饑寒、貧困人口的流動。面對這一狀況,鄧綏果斷決策,把「公田」假借給貧農,用以安置流民。在將大量精力、資源投入災民救濟之後,國家、社會也得到了回報,終使災荒消退,農業收成回升,百姓安居樂業。

此外,鄧綏還一反以往太后臨朝必迅速擴展外戚勢力的做法,格外注重整飭鄧氏門風。鄧氏子弟若有觸犯法網者,必嚴懲不貸。因此鄧綏執政期間,外戚宦官均不能為禍。

在大政方針上,鄧綏主張右文輕武,減少戰爭以省賦役,使得國家相對穩定,百姓賦稅負擔大大減輕。她採納班超之子班勇的進諫,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涼州,使西線多年無戰事。當西邊的羌族發生暴動,給東漢王朝帶來困擾時,鄧綏還採納了虞詡等人的建議,以赦免戰俘、安撫和談的辦法來化解危機,使羌人暴動得以平息。這些措施的治國成效,確實有目共睹。

所以,有史學家認為,東漢的女主專權中,鄧綏的統治不僅最長久(前後稱制十六年),也最成功。她的成功,不僅在於治國成就,也在於她是東漢時期唯一能夠終身掌權而得善終的皇太后。這無疑是她自幼讀書明理的結果,也是她和她的老師兼顧問班昭密切合作的結果。

知識能提升人的高度,能開闊人的眼界,也能提高人的能力。注重汲取知識的人,一般來說對外部世界的容納度更高,也更有能力在長遠利益和短暫收益之間做出正確抉擇。東漢中期的這段治世,便是鄧綏與班昭這兩位偉大的知識女性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一段流芳史冊的千古佳話。

姜鵬國學書房

姜鵬老師是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百家講壇名師,以《資治通鑒》課程系列聞名。

他為復旦大學本科生開的通識課程「《資治通鑒》導讀」,年年都是人氣王牌,學生們為了能選到這門課,都要到選課系統中到點「秒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姜鵬國學書房 的精彩文章:

宰相的兒子也「坑爹」

TAG:姜鵬國學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