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暢談·六祖壇經-唯論見性

暢談·六祖壇經-唯論見性

暢談·六祖壇經(109

-唯論見性-

整理者:心燈讀誦者:心音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無,唯論見性,

「宗」法師「復問」六祖「曰:」「黃梅」,弘忍大師「付囑」您時「,」「如何指」導教「授」修行的呢「?」六祖惠「能」「曰:指授即無,」大師並沒有教我如何修行,他「唯」「論見性,」其他皆不談。不管學什麼法門,就只有一個重點,如射箭要射中紅心,所以五祖不啰嗦,只講幾句話,六祖就開悟了。

五祖為六祖講解《金剛經》的重點,即「唯論見性,」故他只講到三分之一處,即「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就已把本體講完:你要見到一切現象,又不執著一切現象。六祖能明白並接受「如是相」,在那個當下,就跟他清凈的心相應了。六祖能體會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見相即見性,性空不離緣起,緣起不離性空。

現象的本質有本體和作用,作用的本質有現象和本質,此所謂一而三、三而一。五祖告訴六祖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即見性。這跟《法華經》講的道理是一樣的,唯有「開示」,開佛知見:眾生皆有佛性,方能「悟入」。此即諸佛之本懷。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你就是佛。」這就是「唯論見性」,直指人心,即頓悟。佛和祖師直接告訴你這個答案,你直接悟這個答案。六祖之前說的「那個就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之「本來面目」亦是談見性的問題。

你要直接了當明白「我是誰?」否則你就只是門外漢。很多人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混為一談,不是當成一個階段,就是兩個階段。事實上這是三個階段:明心→見性→成佛。以《六祖壇經》來證明,六祖大師開悟兩次:第一次,「能一聞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開悟」,請注意「心」字!這段為明心。如果他的明心等於見性,見性等於成佛,他又何必去黃梅呢?就是因為他還沒有見性,所以他才去禮拜五祖。

當六祖寫「菩提本無樹」之偈時,五祖曰:「亦未見性。」雖說是為了保護六祖,事實上五祖說的亦是真話,六祖當時只是明心,並未見性。所以,後來,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此時,六祖才見性,並用五句以「何期自性」為首的偈表明其悟境。

人們常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來談禪宗之教法。但六祖自己都是先明心、後見性,而且他常開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其意為:你要先明心,才有機會見性。你要分清楚何為明心、何為見性,你學佛才能得力,才算入門。能如此,你就能看懂所有的大乘經。

見性並非成佛。《楞嚴經》提出,要成佛需五十五個位階,依《華嚴經》,則需五十二個位階。初地菩薩亦是見性,但只見一分佛性。以大乘經典之見,從初地到十地,或從見性到成佛,都有很大的距離。六祖見性的程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其層次應該相當高,大概至少為八地以上菩薩。《涅盤經》曾提到,羅漢不見性,只是明心,菩薩是略見,唯有佛是十分見性。若見性不到十分者,就還不算成佛。

聞後思惟:你有先從明心下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儒達觀 的精彩文章:

暢談·六祖壇經-法無定法
暢談·六祖壇經-自性本定

TAG:禪儒達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