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走出思維陷阱,高手的三個「反直覺」思維習慣

走出思維陷阱,高手的三個「反直覺」思維習慣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為什麼別人會因為你的性格特徵,而忽視了你的專業能力?

1/5

不具備「反直覺思維」能力,所有的直覺都是扯淡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在你的專業里,有什麼基礎知識是和普通人的認識不相符的?

這個問題雖然打的是「反直覺思維」的標,但答案大部分僅僅是行業冷知識,除了少數幾個,比如排在第一的回答:

答主「傅某某」是一個獄警。他說,他剛入行時,面對一大群殺人搶劫犯,和普通人一樣,也會犯怵,如果要「開展個別談話」,會下意識選擇「單獨面對一兩個犯人」,心裡更有安全感——這是直覺思維。

但監區的老民警們剛好相反,在服刑人員自由活動時跟他們接觸,大都選擇人多的地方,這裡反而安全,「在罪犯管理中,人數越少,出問題的可能越大」——這就是「反直覺思維」。

只要仔細思考一下,「反直覺思維」反而是符合邏輯的:人多的地方,想法也多,嘴雜心不齊,壞人反而不敢動歪念頭;相反,人少的地方,人和人之間很容易溝通——確認過眼神,是可以一起幹壞事的人。

直覺思維常常被神秘化,喬布斯也聲稱自己做產品都是憑直覺,確實,直覺判斷速度快,資深專業人士可以把自己平時的思考「內化」,然後憑靠直覺快速做判斷。

但在自己毫無經驗的事情上,憑直覺判斷,還不如瞎蒙,畢竟瞎蒙的人知道自己在瞎蒙,不至於一錯再錯。

職場上,「反直覺思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能提高你的決策質量,也可能讓你避開一個個陷阱。

最典型的一種造成思維偏差的「直覺思維」是「代表性直覺」。

2/5

代表性直覺:鎚子眼裡都是釘子

接著說上面那個知乎問題,由「烏梨」提供的另一個關於警察的回答:

警察因公犧牲的首要原因是( )。

A、勞累猝死;B、意外交通事故;C、遭受暴力襲擊;D、搶險救災

恐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是後兩者,因為C是影視劇里警察最常見的死法,D常常出現在新聞里。

實際上,根據統計,因公犧牲的民警中,一半以上是因為「突發疾病猝死在工作崗位上」,四分之一是「因意外交通事故造成」,而後兩個選項僅分別佔5.2%和3.7%。

有一句話:「如果你有一個鎚子,那所有的問題就都變成了釘子」,說的就是「代表性直覺」中的一種,如果A具有某種明顯的特徵B,我們很可能憑直覺認為所有跟A有關的問題,答案都是B。

雖說警民一家親,但實際上,我們對警察的大部分印象都來自於「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的媒體和影視作品,形成了「烏梨」在回答里提到的「機智神勇特別能打」「高大威猛一臉正氣」「能一腳把門踹開」「隨時拿著槍晃悠」等等刻板印象。

但我們忘記了他們也是人,警察也是首先要保證自身的安全,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工作沒有規律,會生各種病;警力不足,勞動強度又大,才容易「過勞死」。

影視作品給我們灌輸了大量的「代表性直覺」:胖子不是蠢就是懶,北上廣的年輕媽媽們教育孩子都跟打了雞血似的,辦公室女高管總是不近人情的女魔頭,90後女孩一不開心就蹦迪約炮……

職場上也最容易出現「代表性直覺」,大部分人都會因為某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而忽視了此人的專業能力。

比如說,一個項目有兩個人共同完成,A的專業能力很強,承擔了大部分執行工作,B專業能力弱,但溝通思路清晰,所以負責彙報,再讓A配合講解技術上比較複雜的部分。雖然聽彙報的人對這些背景一清二楚,但仍然會下意識地覺得B在主導這項目。

「代表性直覺」是人的本能反應,想要走出這個思維陷阱,就要從三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反直覺思維」習慣。

3/5

「反直覺思維」習慣之一:警惕細節

常常有人拒絕坐飛機的,卻很少有人拒絕坐汽車,儘管大家都知道,死於空難的人數遠遠小於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

這是一個典型的因為「細節生動性」產生的「代表性直覺」的例子。空難雖然很少發生,但一旦發生就是大新聞,而且很少有人能幸免於難,再加上媒體反覆報道大量細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為細節過於生動,而被誇大了的例子,還有彩票。

在大家還看報紙的年代,一位都市報的編輯告訴我一個行業秘密,他們的大客戶之一就是福彩和體彩,這兩家倒是不做硬廣告,而是常常找一些中獎故事的情節,再讓編輯撰寫一些吸引人的細節。

這種文章都是有規律的:中獎號碼的來歷總是千奇百怪,主角通常是農村人或打工做小生意的中下階層人士,長期堅持買彩票,最後用很小的金額中了大獎。

有人說,彩票賣的是「智商稅」,這不對,大部分人都不傻,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大家未必真的相信會落到自己頭上,每次也就買個幾張玩玩。

其實彩票賣的是「希望稅」。

那些故事的生動細節,給予那些處於社會底層更多生活的希望。兩塊錢買一個希望,你買不了吃虧,你也買不了上當——這跟創業者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是一個道理。

場景中有越多細節,我們越容易相信,所以說謊的方法就是在細節上更真實,這是我們的直覺。但實際上,細節越多,發生的可能性反而越低,這一點,在產品設計開發中,非常重要。

比如幾年前O2O風口上,一堆「上門XXX」的項目成為風投追逐的熱點,可到現在除了「送外賣」這個古老的行業外,其餘都是難以成立的「偽需求」。

比如上門洗車,創業者會假想這麼一群人,他們懶到不想洗車(去掉一部分人)、對價格不敏感(去掉一大部分人)、不在乎手工作業的質量(跟前一條抵觸,又去掉絕大部分人)……

真實世界的規則是「細節越多,需求越小」,但在很多產品經理很容易陷入「生動細節」導致的「代表性直覺」,尤其是當這些「細節」是從自己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

這就是對抗「代表性直覺」的第一個習慣:警惕那些細節對自己判斷的影響,細節真的是「魔鬼」啊。

4/5

「反直覺思維」習慣之二:基線思維

對抗「代表性直覺」的第二個習慣,要常常關注一件事的正常發生比例,這個比例稱為「基線比例」,所以我稱這種思維為「基線思維」。

回到前面警察犧牲比例的那個問題:

警察因公犧牲的首要原因是什麼呢?

A、勞累猝死;B、意外交通事故;C、遭受暴力襲擊;D、搶險救災

假設我們對警察的生活一無所知,基線思維就要求我們把「警察」變成一個沒有任何身份,缺乏「細節」的正常人,那麼這個問題就變成:

一般人因公死亡的首要原因是什麼?

A、勞累猝死;B、意外交通事故;C、遭受暴力襲擊;D、搶險救災

我們完全可以憑常識判斷出:A>B>C>D

而且,也可以憑常識判斷,「積勞成疾」和「交通事故」的概率是遠遠大於後兩者的,很可能有十幾倍的差別;那麼,即使我們考慮警察這個職位的特殊性,我們也應該相信,答案仍然還是A和B之中的一個。

在兩種情況下,我們要特別關注一個事件發生的「基數比例」,第一種情況是某事很少發生,是一個極端概率。

這就是前面的彩票的例子。人對概率天生缺乏直觀感受,低於千分之一的概率都差不多:中獎概率是千萬分之一還是萬分之一,數據上相差10000倍,但彩民心理上都是一個同一個的感覺——不好中,但有人中過。

極小概率的情況下,千萬不能相信直覺,只有知道基線比例,才能讓我們判斷一件事的真實發生概率。

另一種情況是非常普通的事件,意味著它有很穩定的發生概率,但很容易因為缺乏「生動性」而被我們忽視。

比如前幾天,有人要我評論王鳳雅事件。

我的回答是「內情複雜的事件不評論」,因為對於部分自媒體認為王鳳雅媽媽挪用善款消極治療的報道,我非常懷疑,這就是根據「基線比例」來判斷的

新聞中有兩個基線:一個基線比例是「一位母親把生絕症的女兒的治療善款挪用給兒子的可能性」,另一個基線比例是「一個母親將捐款用於絕症女兒的可能性」,老實說,我覺得兩者差不多。

此時,如果是一個信得過的媒體爆料,那我會傾向於相信報道;但事實上,爆料的是一個女權主義的自媒體,證據都是猜測,這就不能不讓我想到「鎚子眼裡都是釘子」。

媒體會站在符合自己價值觀有角度報道新聞,又會因為爭取閱讀量而放縱自己的想像力;而吃瓜群眾會站在「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角度選擇那些「人咬狗」的新聞,所有的反「基線比例」的「人血饅頭」新聞,都是媒體與讀者的一拍即合。

在某一些情況下,如果無法確認「基線比例」,那「均值回歸」也是一個走出「代表性直覺」的方法。

5/5

「反直覺思維」習慣之三:均值回歸

最後是對抗「代表性直覺」的第三個思維習慣:判斷是趨勢還是「均值回歸」

假如你手下有很多業務員,水平都差不多,但是上個季度有兩個人的業績卻非常之差。按常規,你要和他們倆單獨談話,於是你想試試兩種不同的談話策略,對於甲,你給予了鼓勵,對乙則相反,你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警告,那麼,下一個季度,不考慮其他因素,你覺得概率最高的結果是:

A、被鼓勵的甲的業績下降,被批評的乙的業績上升

B、甲和乙的業績現時上升

C、甲和乙的業績同時下降

D、被鼓勵的甲的業績上升,被批評的乙的業績下降

我們往往信奉一種觀點:「要把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一旦出現了成績下降、業績下滑等等不好的趨勢,根據我們的直覺,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一定要找到原因,採取措施,扭轉這個趨勢。

可惜,這仍然是一種「直覺思維」。

行為金融學家統計了不同投資組合成立後很長的時間內收益率的變化,得出了兩個結論:

第一:起初回報率相關巨大的組合,最終都會回歸平均水平

第二:之前回報率高的組合,之後的回報率仍然較高,但沒有以前那麼高

這個理論被總結為「均值回歸」,大部分人的能力也有自己的平均值,有人高一些,有人低一些,不管是誰,超過這個平均值的表現不能持久,不久就會回歸平均值。

回頭再看前面的例子,顯然,答案是B,兩人業績同時回升。之前兩個人的業績突然下降,代表偏離均值,根據均值理論,他們下個季度回升的概率是很高的,至於你是批評還是表揚,差別並不大。

這個觀點,很多人肯定不認同,難道一個人的能力永遠不能進步了嗎?

當然不是,大部分人的能力都在不斷進步,但這個進步通常是「階梯型」的,一兩年內保持在一個水平上浮動,然後會有一個明顯的快速上升期,又進入到下一個「水平波動期」。

就是說,一個人的職業發展道路,大部分時候是「均值回歸」,狀態好時,業績好,狀態差時,業績差;小部分時間是「趨勢向上」。如果過一段時間還不能「回歸」,那才說明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如果說「均值回歸」是一種「反直覺思維」,那麼能夠感受到一件事情的發展趨勢,那就需要「反反直覺思維」,這是對「直覺思維」的升華,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直覺思維」。

最後總結一下「反直覺思維」的三個思維習慣:

1、不要被細節所迷惑,細節越多,預測可靠性越差;

2、很普通的事和極小概率的事,都要先考慮一下「基線比例」;

3、預測未來,可能性較大的是「均值回歸」,除非你能確定事件已經發生了質變。

本文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遠東控股集團 的精彩文章:

智創未來 融慧貫通——2018遠東智慧能源營銷座談會召開

TAG:遠東控股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