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遊記(二)——橫道河子
從哈爾濱坐車前往橫道河子,火車行駛在中東鐵路幹線的東線段。
近現代東北內政外交史,也可以說是中東鐵路史。中國東北處日俄之間,一欲南下打通海洋不凍港,一欲東進謀求大陸,兩國在此展開激勵爭鬥。甲午戰爭,中國本割讓遼東半島,由於俄國聯合德法介入日本放棄,由此迫使簽訂中俄密約,遠東鐵路穿過中國東北直達海參崴,支線南下到旅大。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取長春以南鐵路段,稱為南滿鐵路。1935年俄單方面將中東鐵路出售給日本,1937年日本名義上將鐵路「交還」給「滿洲國」。偽滿時期東北鐵路建設迎來又一個高峰,基本形成了三縱三橫六大幹線的鐵路布局。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重新獲得中東鐵路及旅大權益。49年後,中國通過艱苦談判收回,中東鐵路和東北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清末中東鐵路
在中東鐵路沿線,有俄、日佔據的沿線地區,一般稱為鐵路附屬地。根據《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及相關條約,凡中東鐵路公司「建造、經營、防護鐵路所需之地,又於鐵路附近開放沙土、石塊、石灰等項所需之地」,得以通過無償佔用、購買、長期租借等方式,而佔用一定的土地,形成了特定區域。鐵路附屬地有領土、租借或殖民地等說法,而不管如何,俄、日在鐵路附屬地事實上形成了主權。橫道河子即是中東鐵路幹線西線上重要的鐵路附屬地。(前面哈爾濱道里、南崗等也是)
橫道河子位於張廣才嶺進入東北東部的咽喉,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所以儘管在人煙稀少的山區,橫道河子還是和滿洲里、綏芬河、海拉爾等定位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城市。其鐵路附屬地達到按規定為3500垧(牡丹江站1400垧,滿洲里站6000垧)。俄軍三旅駐紮中東鐵路沿線,其中第三旅即駐紮在橫道河子。日俄戰爭期間沿線居民增加探索居民自治,橫道河子也設有地方特別委員會。橫道河子和哈爾濱等5處各設監獄一所。十月革命後,中國藉機收回用地內的行政權與司法權,在橫道河子設有自治委員會,民事第一分庭設立於橫道河子。
在橫道河子下車已是晚上,隨人流過了地道,旅社環境簡陋,找了個農家住下。第二天一早爬鎮後小山,石台階兩旁都是松林,上到山頂,只見橫道河子鋪展在山間峽谷,上方及遠處雲霧繚繞,從景色看,也是相當有看點的。從山上可繼續前行到威虎山影視基地和東北虎園,前一天吃蘑菇折騰了一夜,人委頓不堪就沒再前行。
下山來,先前往機車庫。火車經橫道河子去哈爾濱需要翻越張廣才嶺,必須在橫道河子加掛補機助推,為了維修和存放這些機車,1903年修建了這個機車庫。機車庫前放了一個老式機車頭,機車庫正在維修,無法進去參觀,但十五個門牆環形排開,頗見規模,可見當時中東鐵路運輸的興盛。外牆已修復,煥然一新,從窗子朝里望,碩大的鋼柱撐起穹頂,內部空間十分寬闊。穹頂烏黑,不知是當年防水材料還是其他。
從機車庫出來,經過一個木材加工廠,院子里堆了一堆木頭,角落幾堆木片。當年橫道河子東曾建有林場伐木,今日的橫道河子,還有人靠山吃山。院子里有一個二層亭子,上到二樓小憩。休息夠了,下來穿過一片老式木屋,來到東正教聖母進堂教堂。為國內唯一木製東正教堂。教堂大門緊閉無法參觀,但位於山坡上,樹木掩映,後面是山林,環境清幽。
繼續前行尋找鐵路治安所。在一個山坡上,沿山坡而上,看到兩棟建築即是治安所了,應該就是原俄國橫道河子駐兵及安防所在地。在山坡上可直接觀察山下居民小區及整個小鎮。上面還有房子繼續前行,走過野草叢生的泥地和一小片叢林,是一些荒廢的院子,但環境和空氣極好。
下坡是橫道河子的大片的居民區,老式的俄式磚房,新鋪了路面,房子粉刷一新,木柵欄圍成獨立的小院,花草盛開。當年應該有不少俄國人離開家鄉,來到橫道河子,工作在鐵路上,居住在這些房子中,行走在腳下的街道。街道的一邊靠山坡有一排木屋,是最早來勘察橫道河子鐵路的工作人員居住地,如今也都還住著人。
看得差不多了身體也抱恙,也就去橫道河子站買票前往牡丹江。在站台,為橫道河子留下影像。
2006年中東鐵路海林站舊址6處7棟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中5處在橫道河子
—東正教聖母進堂教堂
—橫道河子鐵路機車庫
—鐵路治安所駐地
—鐵路大白樓(未參觀)
—橫道河子中東鐵路木屋
2013年,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的中東鐵路建築被合併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