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知道辛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辛姓朋友吧!

你知道辛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辛姓朋友吧!

原標題:你知道辛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辛姓朋友吧!


你們知道百家姓都有哪些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百家姓都有哪些↓


應粉絲的留言


今天一起來看辛氏的由來


辛姓,源出有五,一般以源流一為主流,辛姓隴西郡望由秦漢之際初具規模,下傳至五代十國依舊長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斷,這種史實為他姓所不可比擬。辛姓人才濟濟,從周朝開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載史冊,尤可一提的是辛棄疾,其文韜武略備受千秋萬代的敬仰,更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莘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 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 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氏,便產生辛姓。


源流二


源於 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裔高辛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源流三


出自上古有辛氏部落的後裔。


源流四

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源流五


出自他族漢化改辛姓:


(1)源於 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扎拉哩氏(亦稱查拉里氏、賈拉喇氏,滿語為Jalari Hala),源出元朝女真扎剌兒部,以部為氏,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張氏、詹氏、年氏、白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扎拉哩·辛泰,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後金將領扎拉哩·西特庫的弟弟,為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瓦爾喀。當時扎拉哩·西特庫由護軍參領圍攻錦州有功,後在從征四川時陣亡,加世職騎都尉,由弟弟扎拉哩·辛泰承襲騎都尉之職。在扎拉哩·辛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居錦州,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是滿族大姓之一,以地為氏,族人眾多。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覺爾察(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溫家窯)、長白山區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後被革退、系紫帶子者,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艾氏、辛氏等。該支辛氏始祖為覺爾察·阿巴泰,為著名的後金開國十紮爾固齊之一,滿洲正白旗人,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從額亦都招撫東海四部,覺爾察·阿巴泰累官至纛章京,加授游擊世職,後在攻取雅蘭路時陣亡。其子覺爾察·辛泰承襲游擊之職,以護軍統領、三等輕車都尉從征明朝時也陣亡,加世職三等男。在覺爾察·辛泰發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於 蒙古族,出自清朝時期甘肅碾伯土司朵力癿,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甘肅碾伯縣(今青海樂都)有個土司名叫朵力癿,為西寧州土人(蒙古族)。


史書記載: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朵力癿率部歸附明王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後其子七十狗承襲其職,成為當地有名的土司。


朵力癿在世時將自己的孫子改漢姓為「辛」,叫「庄奴」,其世家始以辛為氏。辛庄奴及其後裔子孫皆為著名的碾伯辛土司世家,隨稱辛氏,世代相傳至今。


碾伯辛土司世家世係為:朵力癿→七十狗→辛庄奴→辛榮→辛政→辛海→辛寶→辛威→辛世安→辛方略→辛偉鼎→辛振邦→辛朗→辛必正→辛廣賢→辛長壽→辛德成→辛裕後。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辛偉鼎率部歸附滿清政府,授百戶之職,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青海、甘肅地區回民起義,湟中大亂,堡塞俱在戰火中被毀,辛德成挈其子辛裕後避居於西藏地區。


一直到了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辛德成才歸回故里王家堡,由兒子辛裕後襲其職,仍為碾伯土司,任西寧衛土指揮僉事。


(3)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 土族、 藏族、 土家族、 仡佬族、 苗族、 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啟。父大禹,母塗山氏,夏朝開國君主。啟建立了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禪讓制一去不返,世襲制度從此確立。啟建國後,封庶子於莘,其後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辛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七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9%左右。辛姓發源於今陝西合陽(莘國),為夏時諸侯,夏傳至桀時滅亡。商時辛姓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 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省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戰國時, 晉國有辛俞、辛寥,周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姓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


兩漢之際,辛姓在 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 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姓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今河北省一帶)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經遍布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 隴西繁衍的辛姓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姓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 雁門一帶的辛姓也勢頭很猛,並形成了辛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望。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姓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頗為輝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為興旺,並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 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當為辛姓入遷江南第一人。

隋唐時期, 隴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並出現了辛姓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 辛茂將。


五代十國兩宋,辛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姓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姓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姓人家,並且已有辛姓入閩。


元代,有辛姓遷居新疆。


明初,山西辛姓作為明朝 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代以後,辛姓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山東辛姓繁衍最盛。


清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姓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姓為中堅力量。


如今,辛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具體分布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眉村鎮北眉村除入贅和少數袁、齊、王姓外其餘全部姓辛


山東省萊陽市姜疃鎮西路格庄村有辛姓存在,為村中第二大姓。

山東省萊陽市大夼鎮韶格庄村全村均姓辛。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安臨站鎮大辛庄、五豐村、鄧家莊大多數姓辛,附近鄉鎮及東平縣汶上縣也有同族辛姓,始祖辛有成。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田莊村辛姓人數眾多。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柘汪鄉辛家沙村,全村姓辛,八十年代全部遷至甘縣村。


河北保定安新縣淀南鎮幾乎家家姓辛,人數眾多。


陝西鳳翔陳村鎮龐家務村全村人姓辛。


陝西扶風段家鎮青龍村一組全村人姓辛。


陝西西安市未央區辛家廟村全村人姓辛。


河北省邯鄲縣代召鄉東張策後村大部分辛。


河北省邯鄲市 魏縣 泊口鄉蔣西村大部分姓辛。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昌樂交匯地區辛興村牛沐村寺前村(辛應乾15代),除入贅外全部姓辛。


山東省高密市大牟家鎮大辛家村全村人姓辛。


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以辛為姓的。


山東省海陽市黃崖村、大 辛家村兩村均曾為鄉政府駐地。其中 黃崖村、辛家夼村、 書院村基本無雜姓,全村姓辛;海陽市行村鎮馬家莊村辛姓家族佔2/3,即墨市曹家屯、招遠市北朱家村、海陽市靠山村辛姓史上和辛家夼村同宗。


山東省高密市大牟家鎮大辛家村全村人姓辛。(據老一輩人說是濰坊安丘遷徙過去的,祖上是三兄弟辛龍,辛虎,辛豹。全村人90%姓辛,除入贅和李姓遷徙)


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仙庄大多數姓辛。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牡丹鎮有辛家山、辛家溝等同姓村,全鎮有七八百戶人家姓辛。相傳(家譜載)始祖為西漢破羌將軍辛武賢;又傳為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徙而來,由六家兄弟繁衍至此。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華岐鄉政府駐地為辛大村,是辛姓聚居村落。


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辛家塆,除入贅外全部姓辛。


河南省沁陽市柏鄉南尋村,南東大隊幾乎全部為辛姓。

河南省方城縣二郎廟鄉官灣村,辛姓人數占村莊一半。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喻屯鎮紅廟屯村大部分居民姓辛,此地辛姓為罕見姓。


山東省臨清市魏灣鎮辛道村絕大部分居民姓辛。


山西省原平市解村鄉上院村有一半居民姓姓,據老人傳都是從洪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辛寨大部分居民辛姓辛。


歷史名人


辛 甲


西周開國大史


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由 召公奭推薦,任周大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文子

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


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 班固等都認為文子是老子弟子,並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認為「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 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 李暹為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然。 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 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


辛勝


辛勝,秦國將軍。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國派 荊軻刺殺 秦王失敗,秦派大將 王翦、辛勝攻燕,於 易水之西大破燕軍。


辛追


(前3世紀-前186年),辛勝之女,因與後稱南越王趙陀之關係,為護家族之利,辛追嫁西漢長沙相利蒼助其抗趙陀,育有一子 利豨。


因為名將之後,辛追夫人有豐富的天文、數學知識,為漢軍事科技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直到清朝初期都沒有超越其軍事測繪水平。死於公元前186年,享年50歲,是長沙市馬王堆1號墓主人。


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 ,著名秦漢詩人。 作品存《羽林琅》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始見於《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並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費錫璜《漢詩總說》)。


辛武賢

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著名漢朝大臣。曾任酒泉(今甘肅酒泉)太守、破羌將軍。


漢宣帝元康時任酒泉太守。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貴族反叛,同年六月,漢宣帝任命侍中、樂成侯 許延壽為強駑將軍,派使者到酒泉任命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賜給加蓋印璽的書信表揚他並採納他的計策。讓辛武賢與許延壽、趙充國率軍合討罕、稈羌,取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置金城屈國。趙充國振師凱還後,辛武賢的兒子辛臨眾擔任護羌校尉。辛武賢東返後七年,又任破羌將軍,率兵遠征烏孫(今獨聯體中亞伊什按城),走到敦煌發病,奉詔返回,未到長安病卒於途中。辛武賢對羌人的軍事進剿,起到了鞏固漢朝邊防的作用。


辛慶忌


辛慶忌(?—前12年),字子真,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 辛武賢之子,西漢將領。初為右校丞。後隨 常惠率軍前往 赤谷城(今蘇聯中亞伊塞克湖東南)駐兵守邊,開墾屯田。 甘露二年(前52年),烏孫大、小 昆彌王內爭,辛慶忌與歙侯作戰,陷陣卻敵有功,升任 侍郎,後又升任為 校尉。 漢元帝初年,補任金城長史,薦為 茂才,又調為郎中、車騎將軍,累遷張掖、酒泉太守,漢成帝初年,征為 光祿大夫執金吾。後拜左將軍,為國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


辛慶忌平日的儀容舉止恭敬謙遜,飲食穿戴尤為節儉,但性喜車馬,標識很醒目,這算是他唯一的奢侈。為國家勇武之臣,適逢天下太平,匈奴、西域親近歸附,敬重他的威信。 元延元年(前12年),辛慶忌年老死於任上,長子 辛通任護羌校尉,次子 辛遵任函谷關都尉,幼子 辛茂任水衡都尉、又出任郡守,他們都有將帥的風範。宗族旁支親屬到二千石的有十多人。


《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敘述兩位從事夷狄或西域的將領 趙充國、辛慶忌的事迹。傳內詳載趙充國事羌之計與屯田之策,很有價值。 班固有感於白起王翦公孫賀傅介子李廣李蔡、趙充國與辛慶忌等秦漢名將都是山西(崤山以西)人,乃於傳末論「山西出將」。指出「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四郡)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尚)勇力鞍馬騎射」之故,歸結「風聲氣俗」使然。這是實事求是的論斷,頗有史識。


辛毗


(?-235年),字佐治,三國時魏國謀士。


本居 隴西(今甘肅 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 潁川陽翟。當初,辛毗跟隨其兄事 袁紹。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 官渡戰後,辛毗事 袁紹的兒子 袁譚。公元204年,曹操攻下 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 議郎,後為 丞相長史。


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 侍中,賜爵 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 渭南, 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 大將軍 軍師,加使持節號。 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謚肅侯。


辛 攀


字懷遠, 隴西狄道(今甘肅境)人。北朝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涼錄·辛攀》:「辛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也。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著名。秦、雍為之諺曰:『三龍一門,金友玉昆。』」


辛公義


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周天和年間,挑選品性好的人做太學生辛公義憑勤奮出名。武帝時,召他到露門學,讓他接受道義。武帝每月召他到身邊讓他和學識淵博的學者談論,他多次得到皇帝讚歎,當時同舉人都仰慕他。辛公義跟隨軍隊攻打陳,憑功勞被授予宣納中士的官職,征討動亂,升遷為掃寇將軍。


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藥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裡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為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藥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等病人痊癒以後,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 辛亞是「慈母」。


辛茂將


隴西狄道人,曾任唐高宗宰相。歷任大理少卿、 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 許敬宗共審 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


辛雲京


辛雲京(713年-768年),唐代將領, 隴右道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出身將門之家,兄弟數人,並以將帥知名。雲京有膽略,志氣剛決,不畏強御,每在戎行,以 擒生斬馘為務,累建勛勞。安史之亂前,為太常卿史。安史之亂時,率軍與 史思明大戰,大敗史思明,遂出任 代州(今山西雁北地區) 都督、鎮北都知兵馬使。繼又任 太原尹,封金城郡王。在任期間嚴於法制,軍中上下,無不畏服。後累升 檢校尚書、右僕射、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左僕射等職。


辛京杲


辛京杲(?~784年),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朱泚造反時,因為年紀大身體不好沒有領兵平定叛亂,向著皇帝所在的方向痛哭流涕而逝世。


辛 秘


辛秘(757年-820年),子藏之,隴西(今甘肅境)人。少嗜學。貞元年中,累登《五經》、《開元禮》科。 高郢為太常卿,嘉其禮學,奏授太常博士。遷禮部、兵部員外郎,仍兼博士。


元和初,歷任湖州刺史、河東行軍司馬、汝州刺史。九年,征拜諫議大夫,改常州刺史,選為河南尹。十二年,拜檢校工部尚書,代 郗士美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充昭義軍節度、澤潞磁洺邢等州觀察使。久歷重任,無豐財厚產,為時所稱。元和十五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四。贈左僕射,謚曰昭。


辛君昌


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 邛州刺史,後歷任任潤州刺史、魏州刺史。


辛仲甫


字之翰,生於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卒於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汾州 孝義(今 山西孝義)人,宋初大臣。辛仲甫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好學,成年後處事機敏果斷,頗有城府,而且姿儀 豐偉,相貌堂堂,被 宋太祖譽為「文武才幹」之臣。


20歲從軍為幕僚,乾德五年(967年),辛仲甫遷右補闕,出知 光州、彭州,遷為 西川 兵馬都監,掌管 四川的軍事大權。977年辛仲甫遷 起居舍人,奉命出使 契丹。後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讚譽。歷任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開封知府,不久為 參知政事。991年以 工部尚書知 陳州,後以 太子少保退。


辛仲甫謀事深遠,御吏有道,在軍中、地方、中央及出使外族時,都能盡職盡責,罷除苛務,為民雪冤,表現出了雍容大度,浩然正氣的性格和為人,是一位正直而有作為的官吏。


辛棄疾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 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期,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的辛棄疾承祖父辛贊之志,聚集二千人,參加由 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 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 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 耿京被叛徒 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 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南歸後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 美芹十論》、《 九議》等,但不受重用,多時賦閑在家,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與蘇軾並稱「蘇辛」,但詞風更縱放自如,衝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公元1207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 少師,謚號忠敏


辛彥博


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 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 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


辛應乾(1521-1593)原名子厚,字伯符,號順庵,山東省安丘人,明中期大臣。明嘉靖41年壬戊(1562)以第三甲41名中進士,授長治縣令,後升郎中、都御使山西巡撫兵部侍郎。年老辭職時皇上特贈為兵部尚書。著有三命全書、勸善錄、官跡圖等書。明萬曆21年病故,葬在安丘西近戈庄。


辛自修


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 給事中、太僕少卿、 應天 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於 工部尚書任上,贈太子太保,謚肅敏。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中東部的洮河流域、渭河中上游、西漢水流域,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臨夏州一帶。漢承秦制,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雙貞堂:晉朝辛勉,博學,有貞國之操。官侍中,跟著皇帝到了平陽。 劉聰要拜辛勉為光祿大夫,叫他叛晉歸劉。辛勉堅決拒絕。 劉聰用毒酒逼他說:「你不答應,就要你自殺。」辛勉端起酒來要喝,被 劉聰一把拉住說:「算了,我特意試你的。」從此, 劉聰佩服他的貞節,給他築了房子,按月給他送米送酒。還有晉人 辛恭靖,從小有肚量,有才幹,後為河南太守。羌 姚興攻陷河南,俘虜了 辛恭靖,羌姚興想請他做官。 辛恭靖厲色說:「我寧願做國家的鬼,不做羌賊的臣!」羌 姚興把他關到監獄裡三年,結果辛恭靖越獄到晉國。晉帝表彰了他的節操,拜他為咨議參軍。


環州堂:明朝的時候,辛野開始做儒學的訓導,後來升任為棗陽縣知縣。他作官體貼百姓,為民做主,深得百姓的愛戴,被認為是好官。著有《環州集》。


棗強堂:同環州堂。


孝友堂:明朝時期無錫人辛銘,字敬齋,其後人所建堂號。


永思堂:福建潮州辛氏族人所建堂號。


請在留言區留下你的姓氏


明天我來告訴你虎氏的由來


▋來源:百家姓總工會


▋此版權歸原作者,侵權請聯繫微信:tt106456338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靖遠圈子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趙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趙姓朋友吧!
你知道吳姓的由來嗎?快轉給身邊的吳姓朋友吧!

TAG:靖遠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