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這些小吃,吃過的人很少,知道背後故事的人更少
唯美食不可辜負也,說到這些北京的老小吃,你們吃過嗎!
1.羊眼包子
提到包子,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什麼杭州的小籠包,天津的狗不理。其實咱北京的包子也有一種極其有名,那就是羊眼包子。這包子有名到什麼地步啊?有名到人家的起源都扯得上帝王家了。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走進羊肉包子鋪,殷勤的回民掌柜用小托盤送來了兩杯蓋碗茶。向康熙皇帝問安後,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裡邊(宮廷)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佯裝要吃包子。掌柜的無奈,只好說:「爺賞臉,一定要吃,那請少等會兒。」不一會兒,便送來了熱騰騰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里,細心地觀察。只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裡一嘗,果然味道鮮美,質地不一般。
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柜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柜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2.爆肚
第一次對咱北京爆肚有特別印象的,是看《大宅門》有一集中白七爺與自己的孫子白占元有一次吃爆肚,最後要了十幾盤的那個情節。當時就決定,第二天就算踏遍北京城,也一定要嘗到最正宗的爆肚。
作為北京最具代表特色的小吃,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時期,而其鼎盛的時候是在清末及民國初期。聽老人講,當年在東安市場一溜能有7、8個攤子在賣爆肚。而當時比較有名的爆肚包括: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天橋的爆肚石,門框衚衕的爆肚楊,東四牌樓的爆肚滿等。
3.炸灌腸
老北京的灌腸一般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大灌腸,主要是有豬肥腸做的;另一種叫做小灌腸,是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做成的。現在我們吃的一般都是小灌腸。
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後門橋頭路東的「福興居」,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柜的姓普,人稱「灌腸普」。他家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烙得老北京灌腸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據說慈禧太后在地安門火神廟進香之餘,曾到這裡品嘗,並大加讚賞。由此,福興居的灌腸成為定期向清廷奉獻的貢品。
4.鹵煮
提到鹵煮,咱北京人總是想起過去南城南橫街的那家小腸陳,甚至也有的人一直認為,小腸陳是咱北京鹵煮的起源地方。
其實,真正的鹵煮起源,真的比小腸陳永久的多,大概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後來命名這道肉菜為「蘇造肉。」
後來這道菜慢慢傳到民間,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這就是咱們日後熟悉的鹵煮了。
5.驢打滾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的面前。慈禧太后一吃這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於是,我們的一道有名小吃「驢打滾」就這樣誕生了。
其實,「驢打滾」真正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非常好看。加上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塵土,因此而得名。
6.麵茶
麵茶作為咱們老北京人早餐中的一種,喝起來也有一定的講究,那就是不用勺不用筷子,而是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喝。
麵茶的起源時期,據悉可以追溯到清代。據清代《隨緣食單》記載:熬粗茶葉汁,炒麵兌之,加芝麻醬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鹽。無乳則加奶酥,奶皮亦可。這是關於麵茶最早的記錄和介紹。
怎麼樣,小夥伴們你們吃過嗎?


※6張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圖片,你能看懂多少?
※這麼做豬肉,鮮嫩爽滑,一點都不柴!
TAG:生活簡單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