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社區里,藏著一群市民「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的工作地就在市民「家門口」,在你受到病毒侵擾時及時出現,幫助你消滅病菌,恢復健康;他們提著藥箱,每天走街串巷,到市民家中送醫送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層醫生。

相對於臨床醫生,公衛醫生對於市民來說,則顯得較為神秘。他們服務的對象並非個體,而是整個社會。哪裡出現疫情他們就是「先頭部隊」,為市民撐起疾病防控的「保護傘」。

筆者近日走訪基層社區醫療機構以及佛山市疾控中心,帶讀者走近這些醫生,揭開這一群體不為人熟知的故事。

撰文:李曉莉 張銀鈿

精細化健康管理讓「小病不出社區」

「覃姨,今日你的血壓不高,氣色不錯啊。」8月16日上午10時,佛山市南海區林岳社區衛生服務站迎來接診小高峰,該服務站站長陳健波一邊量血壓一邊用粵語與他的「老熟人」覃桂花交流。老人聽到這句話,眉眼舒展,哈哈大笑。

隨後,面對面帶憂色的患者,他一邊向患者解釋病情,一邊輕聲安慰,「放心,你的身體沒大問題的」。

自2008年開始工作至今,陳健波已在社區工作了10個年頭。十年來,他在社區積累了不少「粉絲」,不少爺爺奶奶都成為了他的「老熟人」,身體一出現毛病,就找他看病。甚至有些老人家,身體沒病,也偶爾來排隊,就是為了「跟陳醫生聊上幾句」。

林岳社區衛生服務站目前有4個家庭醫生團隊,為了讓「小病不出社區」,陳健波和團隊成員想了很多法子,加強社區居民的精細化健康管理,讓居民的健康問題能及時得到解決。

除了為簽約對象提供站內「預約就診」的便捷服務,節省患者的就醫時間外,陳健波還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提供不同的健康管理培訓。例如,針對社區老人,他每個月都會選擇一條村居,親自到村居為老人開展健康講座;針對年輕人,從今年5月份起,他開展了「靚靚班」青年講堂,指導「靚仔」「靚女」們學習中醫穴位拍打操,幫助他們減除壓力,減少亞健康癥狀。幾乎轄區內每個角落,都有他走過的足跡。

如今在「互聯網+健康」的大環境下,他創新拓展了「家庭醫生+微信」的健康服務新模式,創建了「家醫工作群」「家醫微信一對一」等工作模式,使簽約對象足不出戶,便可在線上解決健康問題。

目前林岳社區衛生服務站有2000多個家庭醫生簽約對象,簽約對象們可直接在微信群內諮詢病情,對小病痛尋求治療解決方案。陳健波還在群里開展線上講座,自己做好PPT,把PPT的內容以截屏的形式發到微信群里,同時進行語音講解。他開展過的微信講座覆蓋家庭急救、發燒應對等問題,這種方式受到了群眾的喜愛,經常向醫生請教問題到深夜。

除了陳健波的案例,佛山市內還有很多這樣的醫生和團隊,在為社區患者默默付出,並為市民就醫習慣的改變作出努力。

順德樂從與禪城相連,禪城三甲醫院林立,按照樂從群眾傳統的就醫習慣,很多人都直接到禪城的醫院看病,而不願到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就診。

鄭蘭家住樂從路州村,患有糖尿病,原來一直都在禪城看病。某天她到路州社區衛生服務站取葯時,醫生林盛強耐心細緻地告訴她,糖尿病病人末梢神經感知外界溫度的敏感性不強,平時洗澡要用手肘先試試水溫,洗完澡要用軟毛巾將腳趾縫的水汲干,預防糖尿病病足。他還用一些食物模型和量表評估、指導鄭蘭的日常飲食。鄭蘭被這位醫生的細緻所感動,按照指引來做,發現血糖控制真的有所改善。後來,鄭蘭就簽約了林盛強的團隊,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站開藥、體檢,參加病友活動。

在佛山像鄭蘭這樣的病人很多,社區醫生與患者的物理和心理距離都很近,他們通過細緻的服務,把小病、慢病等病人留在了社區。

為社區居民「搭橋」轉介省級專家

我國以家庭醫生為基礎的分級診療制度,目標是使老百姓小病不出社區,大病「直通」專家專科,只有做到這樣,家庭醫生才能真正成為社區居民的「健康守門人」。

而目前市民看大病常常會不知所措,特別是到省城看病,自己的病應該找怎樣的專家,就診流程如何,一系列的問題都讓市民暈頭轉向。「專家號難掛」這一道檻就已把不少患者拒之門外。

深耕基層的陳健波就抓住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全面託管南海區第二人民醫院的契機,為簽約對象提供省級專家的轉介、諮詢、轉診、預約檢查、預約就診、預約住院床位等綠色通道,史無前例地縮短了基層患者與專家醫療的距離,讓「省醫就在社區居民家門口」,極大地豐富了家庭醫生的服務內涵。

這種探索,更為實現跨地區分級診療提供了良好的經驗模式。

陳健波的探索是基於大環境的支撐,近年來專家資源下沉南海,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南海醫院(以下簡稱「省醫南院」)形成集聚之勢。2016年廣東省人民醫院全面託管南海區第二人民醫院後,有一部分省人民醫院的專家長期駐紮在省醫南院,不少省級專家也會不定期前來南海坐診。目前該醫院普外科、泌尿外科、ICU、中醫科及急診科等科室已有專家進駐,通過專科幫扶培育,推進專科建設,逐步提升科室管理及醫療技術、服務水平,深獲本地市民好評。

「如果在門診中發現一些社區醫生處理不了的疾病,我們會向上轉診。如果是危急重患者,可通過120救護車直接運送至省醫南院,如果非危急重患者,則可通過綠色通道,直接找到省醫南院的省級專家看病。」陳健波說,他一般會對患者作出適當的指導,減少患者的就醫麻煩,真正方便群眾看病。

從今年4月份開始,陳健波每周二下午都會在省醫南院為一位省級兒科專家當助理,進修學習醫術。「這樣一來,兒科轉診會更順暢。」他說。

據介紹,該醫院內部往上轉診的流程很順暢,「從我這裡轉出去找到省級專家的病人,每個季度都有幾十個。」

「在社區,基層醫生最熟悉病人的病情,也熟悉掌握本系統的專家資源,從而起到了『篩查』疾病和『搭橋』的作用。」他表示,此前有一位老奶奶因身體出現了腫塊前來看病,而在此之前老奶奶已做過相關手術,陳健波擔心其疾病的嚴重性,第一時間聯繫省醫進駐專家,通過「綠色轉診」通道,讓老奶奶得到省醫專家的及時診治,為患者和家屬提供方便,省去更多的麻煩。

病人安坐在家,醫藥送上門

「生哥,你有空嗎?我等會想去找您聊聊天。」8月16日早上,在一通電話後,禪城區人民醫院朝陽院區(下稱「朝陽院區」)的家床科主治醫師鄧懷道提起自己的藥箱,騎著自己的「小鐵驢」,不久後就出現在春暉頤養院。

他喊80多歲的老人為「生哥」,一邊幫老人量血壓,一邊像是兩個老朋友一樣,與老人拉家常。

這樣的畫面便是鄧懷道工作的日常。作為一名家床醫生,一年四季,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空,禪城的街頭小巷總有他穿梭的身影。他每天忙忙碌碌,為家床病人送醫送葯,忙到忘了吃飯是常有的事情。

在家床科的8年,他的足跡遍布禪城各處,他所負責的患者也從3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97個。比起門診醫生,家床醫生與患者的溝通更加頻繁和緊密,不少患者成為了他的「粉絲」。

一部分家床病人是需要長期卧床的老人,如照料不當,極易產生褥瘡等。隨著中山大學慢性難愈性傷口臨床基地在朝陽院區掛牌,鄧懷道和他的團隊,採用「封閉式負壓引流術」治療慢性難愈性傷口,受到患者及家屬好評。

在湖北成長求學的鄧懷道如今還學會了講一口流利的粵語,在禪城落地生根,組建了家庭,成為不少同事、患者眼中的佛山「最美家鄉人」。

在城市的另一邊,佛山市的家庭病床服務目前已從禪城區延伸至更多的區域。

程麗紅是高明區慢性病防治站的一名門診醫師,同時也是家庭病床科科組負責人。從廣東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後,程麗紅一直紮根基層,她用醫者的「仁愛之心」,用高度的責任心,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社會的讚譽。

據介紹,高明區從2014年試點啟動家庭醫生式簽約服務,簽約重點對象是轄區內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及一些卧病在床、行動不便的群眾。通過簽約服務,可讓居民享受到更為便捷、貼心、持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程麗紅表示,「我們對簽約的患者都建立了『一人一檔』,每個患者的狀態我們都會定期進行跟蹤,患者有需要也可以立即與我們預約,我們可根據需求提供上門服務。」

程麗紅作為高明區開展家庭病床服務的「第一人」,從組建團隊到規範的各種制度流程,每個環節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家床病人大多是行動不便的群體,長期卧床導致部分患者出現褥瘡,褥瘡常常發出惡臭,程麗紅都親自動手清理並手把手教會家屬護理患者的技巧。

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烈日炎炎,只要病人有需要,她都第一時間趕往病人家裡進行診療。為了讓家床科能夠真正地為群眾服務,她還主動與兩家養老中心達成了合作協議,在高明構造了良好的醫養結合關係,讓弱勢群體也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基本醫療服務。

2016年,程麗紅因出色的工作表現和懷揣一顆仁愛之心,被評為「高明區最美公衛衛士」。

特寫

他為群眾

築牢疾病防控網

除了直接診治病人的基層醫生外,佛山醫壇還有一類醫生擔起健康教育、築牢疾病防控網的重任,他們就是公衛醫生。

歷年來,在對疫情的控制上,公衛醫生功不可沒。在佛山,公衛醫生楊澤鋒就在此崗位上作出了表率。參加工作10餘年來,他自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思想道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以防病為己任,一直默默奮戰在疾病防控工作第一線,先後參與抗擊非典、甲流、登革熱、基孔肯亞熱等疫情,支援新疆、西藏疾病防控工作,一次次攻堅克難,完成緊急任務。

因勇挑責任、工作出色,去年他獲得了「廣東好醫生」優勝獎。據悉,楊澤鋒是「廣東好醫生」致敬活動23名獲獎者中唯一來自疾病預防控制戰線的代表。

常與傳染病「打交道」的公衛醫生

「公衛醫生的價值是掌握社區整體的健康和疾病情況,作出整體的需求評估,起到公共衛生的管理作用,甚至是對臨床作出指導。」楊澤鋒說,大部分醫生直接面對的是患者個體,而公衛醫生則大多面對健康人群,提供一級預防,在人群中像推銷產品一樣,傳播健康知識,為群眾提供科學的疾病預防常識,「簡單來說就是『治未病』」。

事實上,群眾對公衛醫生的了解並不深,公衛醫生的工作看似簡單,但處處藏著危險。像楊澤鋒一樣的公衛醫生,要時常與傳染病「交朋友」,熟悉它,摸清它的脾氣,才能教會群眾防禦傳染病的方法。

自2003年畢業後,楊澤鋒就進入了佛山市疾控中心,在傳染病防制科,天天與傳染病「打交道」。疫情來臨時,他必須沖在前面,在第一線開展調查,並與患者面對面溝通,收集和了解疾病的特點、規律,然後寫成報告上交給防控指揮部,經過市政府和專家組的討論後,形成一整套疾病防控的方案。

每當疫情平穩時,培訓基層防疫人員,對疫情進行動態監控等,已耗掉他不少時間和精力。因疫情發生帶有不確定性,他常常要加班加點處理事情,在疫情發生時,節日加班是常有的事,連春節都不例外。

如今他的手機是24小時開機,「萬一出現疫情就必須馬上行動,除了坐飛機時是關機,其餘時間手機都是待機狀態。」他說。

「這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但非常有意義。」對於楊澤鋒來說,這份「高危職業」帶給他的,沒有驚慌和惶恐,更多的是責任感和成就感。「公衛醫生的能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我們現在做的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們面對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的群眾,我們可通過自身的努力,幫助整個地區的人防禦疾病侵擾。」他說,這就是這份職業的魅力所在。

「如無意外,我應該會一直做與疾病防制有關的工作。」他笑說。

疫情發生時他「衝鋒在前」

疫情發生時,楊澤鋒總是衝鋒在前。

2014年,佛山出現第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例,一接到報告,佛山市疾控中心的團隊就衝到了前線,到疫情區了解情況,面對面向病人了解情況。

而在2010年,某市發生了國內首起基孔肯亞熱的本地暴發的疫情,他也是立即趕到東莞,投身基孔肯亞熱的防控工作。他在那裡待了整整一個月,幾乎每天都去疫情區域和患者面對面交流溝通,了解臨床表現,以及流行病學史,積累疾病的資料。

2011年和2016年,楊澤鋒更是主動請纓去了新疆和西藏,參與脊髓灰質炎疫情以及瘧疾疫情的防制。「這些地方確實需要公衛醫生用專業技術協助當地開展疫情防制工作。另外,通過我們的工作,可以減少當地群眾受到疾病的危害。」楊澤鋒說,這是一名公衛醫生的職責所在。

2011年去新疆時,他的兒子才5個月大,當時家人不解,他在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獲得家人支持後,便毅然出發了。到新疆後,他作為衛生部赴新疆專家組成員協助當地開展防控工作,為新疆的脊髓灰質炎防控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新疆時我看到不少患者因為感染了病毒,手腳無力,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同時也影響到家人。」楊澤鋒說,他當時特別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把疫情儘快控制住,減少對更多人的傷害。

楊澤鋒與並肩作戰的專家指導當地基層單位推廣疫苗補服工作,對15歲以下的人群全部補服疫苗,同時督導、評估基層單位的工作,及時把疫情控制住。

而在西藏,他來到國內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墨脫,支援當地消除瘧疾工作。

在墨脫的半年期間,他走遍了瘧疾重點防控的鄉鎮,培訓了全體鄉、村醫生,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瘧疾防控工作機制,並編寫了系列工作指引,使墨脫縣基層衛生防疫人員的思想理念、技術水平和工作方式得到了較大提升。

截至援藏任務結束時為止,2016年墨脫尚未發現新發瘧疾病例。通過楊澤鋒和其他瘧疾防控專家的努力,有力地推動並加快了墨脫縣消除瘧疾工作進程,該團隊也獲得了當地的多項表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為河源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獻智獻策
鏈接社會資源眾籌修危房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