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查詞不會讀,你浪費的不止好詞典,還有無數學到英語的機會
0.
英語詞典中滿是寶藏,但如果你想讓「查詞典」這一行動真的幫你學到英語,第一條就是:
刪掉所有英中詞典,從此只查英英詞典,只看英文釋義。
為什麼?不妨先看一張圖:
你猜猜看,這個正在美國 UAB 康復中心治療的小女孩,受傷的是左臂還是右臂?
事實上,她綁起來的左臂並沒有受傷;之所以把左臂固定起來,就是因為那是一條沒有受傷的手臂,而右臂才是受傷、需要通過訓練恢復的。
你可能會想,竟然還有這種操作?是的,大腦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利用其它未受損的部分重新習得受損部分的功能。之所以要把行動自如的左臂綁起來,是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面對任何需求,大腦中負責控制左臂的部分都會「優先啟動」,因為這部分是未受損的,而原本控制右臂的部分已經受損了。
這就是 CI 活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發明者是 Edward Taub 教授,全球公認的傑出科學家,基於他的理論及實踐,已為人類創造的巨大價值。
這是來自李笑來《人人都能用英語》一書中的例子,他也據此提出:
觸類旁通地想想吧,如果不把你的中文使用能力鎖起來,那麼在這個領域裡,你的英文使用能力就一定不能發展起來——就猶如上面那個小女孩的左臂沒有被綁起來一樣,直接導致右臂永遠沒有辦法恢復——因為大腦會走捷徑,於是那一部分功能永遠不可能被大腦的另外一部分學會。
1.
確實,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大腦是個「認知吝嗇鬼」(cognitive miser),在使用認知資源時極為吝嗇,喜歡走捷徑,其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超越智商》)。
所以,如果你打開詞典,英文和中文同樣擺在一起時,不管你如何暗示甚至管控自己「只看英文、不看中文」,你都快不過你的大腦,著眼釋義的那一刻,大腦自動識別中文,讀懂所查生詞含義,然後認知資源調用到此為止。於是,你基本就已經拒絕學到詞典好英文的機會了。
那,如果能做到「只查英英詞典、只看英文釋義」,能在哪些方面幫我們學到英語呢?最直接的,當然是更精準掌握詞條的釋義、用法。
英中或雙解詞典中,往往是英文釋義一串,而中文就幾個字,於是中文釋義難以精準全面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短語 pick up 有一個用法的中文釋義是「學會」,但看了英文才知道,裡頭還有一個坑:
to learn a new skill or start a habitwithout intending to
注意粗體部分,這意味著像「系統地學會某技能」,是不合適用 pick up 的,而這些在中文釋義中都被隱去了,只有把中文綁起來後當你能細看英文時,才可一一得知。
但「學詞更精準」,這只是查英英詞典的應有之義,我想和你分享的,另有說法。
2.
讀英文釋義,給口語和寫作賦能
無論口語、寫作、翻譯,有一點本質是一樣的:如何把你要表達的意思說清楚。
而論「把意思說清楚」,還有什麼比學習詞典的釋義做得更好呢?學習詞典往往只用 3000 基本辭彙來解釋詞條——不管原詞多複雜、多專業、多冷門、多難懂,就只用這 3000 基本詞。
這完全就是「表意練習」的學習範本。舉例,如果你要說「勘探石油」,是不是有點犯難?如果你不知道「勘探」直接對應的英文說法,你能用已有的詞,把意思講清楚嗎?
先思考一下。
再來看柯林斯高階是怎麼說的:
When people prospect for oil, gold, or some other valuable substance, they look for it in the ground or under the sea.
讀完一條,你就都清楚了,prospect,原來是這個名詞見過動詞不熟的老朋友,更重要的是,如果只能用 3000 詞來說,「勘探石油」就是:
look for oil in the ground or under the sea
直白簡單,一清二楚。
看完單詞看片語,比如 pay sb back for sth,中文就倆字:報仇。不過如果你能細讀一番 pay back 的英文釋義,就會發現,哪怕 pay 和 back 都不熟,你也能把話說清楚:
to do something bad to someone because they have done something bad to you
do/bad 等寥寥幾詞,就讓前因後果一目了然。當然,如果你和我一樣,查一個詞時常常會幾本詞典同看,那你還能看到不同詞典對同一個詞的花樣解釋,比如同樣是 pay back,另一個版本是釋義是:
you take your revenge on them or make them suffer for what they did.
同樣是簡單辭彙說複雜意思,卻是又是另一個表意視角。
如此,每次查詞,都是學一遍「如何用已有的辭彙把一個複雜的意思說清楚」。日積月累之下,小流長有,江海可期。
3.
幫助掌握介詞,讓你的英文更像英文
介詞有多重要呢?語言學家稱英語為介詞的語言(a prepositional language)。英語地道與否的關鍵,常常就在介詞。那介詞有多麻煩呢?連大師都深感棘手,比如許孟雄先生曾寫道: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Chinglish, but the most persistent and powerful one is prepositions.
他也表示,因為往往中文用動詞的地方英文就要用介詞,他自己就曾因不會用介詞,而受中式英語之困。
並且,中文介詞勢弱,因此我們學英文介詞時,就不像學吃、喝、走、看等動詞一般還有中文可參照,這樣一來,就顯得無處著手又有些抽象。但好在,英文釋義中介詞靈活地道,而介詞在釋義里,又有了鮮活的語境和用法,學來就形象很多。
比如上文的例子:
When people prospect for oil, gold, or some other valuable substance, they look for it in the ground or under the sea.
這一句釋義中,熟悉的 look for 搭配不說,至少就可學到三例介詞:
- prospect for sth
- in the ground
- under the sea
都是帶語境、成組塊的用法,好學好懂好用,一個釋義往往就能解決好幾組介詞搭配。
再比如,同樣是上文的例子:
If you pay someone back for doing something unpleasant to you, you take your revenge on them or make them suffer for what they did.
其中:
- take your revenge on sb
- make them suffer for sth
既學用法,更學介詞,讓你的英文再「英文」一點。
4.
養成用英文獲取信息的習慣
「查單詞」這一動作,某種意義上和你不懂某個概念去查 Wikipedia 是一個道理:都是在用英文獲取信息。
而你一旦習慣了在這裡優先閱讀英文,就能幫助你習慣在其他地方也自然而然的優先閱讀英文——你知道的,就目前而言,互聯網上的英文信息比中文更多更廣,就拿「認知吝嗇鬼」來說,就搜索結果看,也是英文優質資料較多;而相關中文出版物,據我所了解就只有斯坦諾維奇的《超越智商》等少數幾本。這還只是「認知吝嗇鬼」這一個概念,更多的知識、文獻、書籍,則是從未譯為中文、甚至用中文根本無法搜到。所以,你想,如果你一想到「用英文獲取信息」就犯怵,那你同這些只以英文為載體知識,就基本絕緣了——你主動關起了你這一端的門。
可能不是你想這麼做,只不過我們腦子裡中文過於強勢,直接蓋過英文,成為了獲取信息的首選——往往也是唯一選。加上這些年英文學習,多是考試所催,而非需求所致,所以會學英文者多,而會用英文者少,把「用英文」放作首選的,就更少了。
中文的世界壯美,英文的世界同樣也廣闊,既然英文一途已經啟程,何妨不多跨幾步?用英文獲取詞典釋義,這只是起首一試,你的征途理應是星辰大海。
四期寫作報名中
歡迎你來一起學習


TAG:大舟學習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