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種方式講述歷史
傳統節日與時尚融合,應當珍視傳統節日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實現古為今用
8月17日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中國各地民眾在文化習俗中,融入現代元素,讓傳統煥發時尚韻味,「七夕」經濟也隨之興起。
2006年,七夕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期讓更多年輕人理解七夕的文化內涵。十幾年來,伴隨著保護和傳承力度的加大,七夕節的傳統意蘊逐漸受到社會關注和挖掘延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據史料記載,七夕節源於漢代,有著2000多年歷史,是一個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這一天,中國民間有乞巧、曬書、拜月、拜魁星、吃巧果等趣味習俗。
8月15日,第六屆北京七夕文化節在通州開幕。文化節期間舉辦了包括相親大會、經典愛情電影展映、優秀家風故事展示、七夕民俗藝術展、七夕文化講堂等板塊文化活動。活動以不同的主題,展示七夕傳統文化內涵,展現運河文化特質和城市副中心的獨特魅力,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非常高興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民俗表演,從節目中我能看到千百年來中國女性為了追求幸福生活而進行的乞巧活動,我感覺很有意思。」參加「北京七夕文化節」的英國人哈維·理查森說。
在湖北,一場由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七夕主題文化活動,也吸引了眾多民眾參與。除了對七夕歷史追根溯源地講解介紹,還通過穿針乞巧、製作盤扣和發簪等寓教於樂的活動,幫助參與者體驗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深意。
記者在現場看到,對於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到的女紅,大家操作起來略顯吃力,但那股認真勁卻令人感動,在一針一線中寄託著對愛人的真摯情感。
參與活動的武漢市民胡佳告訴記者,「參加七夕主題活動學習到很多民俗知識,特別是盤扣,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受益匪淺。」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於孫夏表示,很多人知道牛郎織女,但對更深層的乞巧不是很了解,組織「乞巧」活動就是希望能把傳統節日滲透到現代人的生活中。
在浙江,今年的七夕增添了一份特別的意味,全省各地將有眾多和七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同步進行。據介紹,該省共有14個與七夕節相關的非遺保護項目,為增強傳統節日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浙江與七夕節相關的非遺項目集中展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場景,促進傳統節日在當代生活中的傳承弘揚。
天津市通過在社區中舉辦異彩紛呈的文化娛樂活動,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8月14日,在河東區前進新里社區,開展了以「和睦夫妻 幸福家庭」為主題的七夕活動。工作人員與志願者採用多種方式,分別誦讀了《七夕》《鵲橋仙》等經典愛情詩篇。社區還邀請了外來務工人員申水利王芳夫婦,講述了來天津創業十年中一起並肩打拚的生活往事,和在座居民分享了生活中的趣事。通過傳誦經典、講述往事,天津各個社區把積極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傳遞給轄區居民,進一步增進同事間、家庭成員間、鄰裡間的感情,真正讓優秀傳統文化深植民心。
文化就是創造,文化只有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湖北鄖西縣的「鄖西七夕」入列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錄。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該縣深入挖掘、利用當地天河七夕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和七夕文化生態產業鏈,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雙贏」。
「七夕在中國,天河在鄖西。」鄖西縣委書記張濤介紹說,以「鄖西七夕」品牌牽引,各種文化產業企業在鄖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七夕乞巧漢錦坊的工藝品美譽遠揚,天河古榨香油供不應求,「織女牌」蠶絲被等產品暢銷海內外,深受消費者青睞。以天河七夕文化為內涵的「天河水鄉·七夕畫廊」,修復河道23.57公里,建設綠道45公里,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畫卷,一個一二三產高度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相得益彰的鄉村振興先行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呼之欲出。
「七夕民俗文化是個大寶庫,還需進一步挖掘和傳承,展現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傳統節日與時尚融合,應當珍視傳統節日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從而實現古為今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學家王娟說。(柳 潔 商 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