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捨得刪除,才有更好的生活

捨得刪除,才有更好的生活

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有一套「朋友無用論」:

「朋友」不是哄來哄去的一個群體,也不是扎堆出現的一個圈子。」

為了合群,不停地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社交上,得不償失。

生活中,用慣了加法思維,人們總是先入為主地覺得什麼都是越多越好。

其實,「越少越好」的減法思維,可能會讓你過得更好。

01.與瘋狂買買買「斷交」

三毛曾說,人都有慾望,買東西恰好能發洩慾望。

商場的衣服大促銷,就多買幾件囤著;

外賣湊不滿起送價,不管吃不吃得完也要多點一些;

購物網站的商品買一送一,不管實不實用先加入購物車。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一整年不買東西,生活會變成怎樣?

澳洲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發起了一項挑戰:一年不買東西。

「我們真正的想法都藏在物品里,不要急於向山頂仰望,要以意識為軸心,通過物品找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西澳小伙David Klein便是在一次搬家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天他和往常一樣上班,突然收到房東發來的簡訊。

因為有急事,房東要求他在一個月內搬走。

雖然一個月的時間看起來很充裕,但剛開始著手整理時大衛就發現,沒有他想像中那麼簡單。

本以為自己的行李不算多,收拾完發現,衣物、傢具、各種生活用品「堆積如山」。

有些閑置物品可以轉賣,箱子里的衣服讓他真正傻了眼:

算一下所有衣服的數量,可以穿365天不重樣,經常穿的其實也只有幾件。

大衛開始思考,這樣靠物品堆積的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

最後,他把自己的想法發布到網上,並制定了一個計劃:一年時間裡,什麼都不買。

這裡的不買不是徹底斷絕購物,而是除了食物和日常必要品,其他概不購買。

東西壞了拿去修;如果有新的需求,先看自己的親朋好友是否有二手閑置;送禮用其他方式代替。

幾星期過去,大衛更新動態說:「這個計劃讓我更輕鬆,生活的目標也清晰很多,這樣的生活很幸福。」

瞬間引起了澳洲網友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找到大衛表明自己也想加入。

他們先是線上聚集,創建群組,邀請親朋好友參加。

線上發展到線下,大家聚在一起交換閑置衣服用品,一起聊感想。

到目前,已經有超過55000人參與此計劃。

參與交換的物品,小到一株植物,大到一輛汽車,只要主人願意,隨時都可以進行交換。

這場計劃,正讓他們的生活慢慢發生改變。

日本東京,極簡主義者FumioSasaki家中的盥洗室

斷絕掉了不需要的東西,捨棄了多餘的廢物,拋離了慾望的束縛。

從「我不要什麼」到「什麼才是我需要的」,這場具體化的「斷舍離」,讓他們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留學生沐蘭曾經喜歡買各種名牌包,甚至同一個品牌不同顏色的包她都想集齊。

去日本工作後,她發現街上幾乎很少有人拿著大牌包。

她把這個疑惑告訴了上司,上司告訴她:日本婦人比起買名牌,更傾向於挑選更好的材質去定製適合自己的包。

「買那麼多虛的貴的,不如買一個適合自己的。」

有的人一柜子新潮浮誇的衣服,關鍵時刻挑不出一件能穿去見人的,

有的人一條剪裁合身的小黑裙,幾乎就能完美應付所有場合。

如果連衣櫃裡衣服都不敢捨棄,那又怎麼捨棄生活的煩惱呢?

02.逃離信息爆炸

幾乎所有人都有被deadline折磨的體驗。

很多時候,不是任務太多,只是沒有安排好時間。

時間規劃專家LauraVanderkam在她的演講中說,時間管理的關鍵,在於選擇。

她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有人讓你去打掃百葉窗,你說沒有時間。

如果說打掃百葉窗給你一百萬,你有時間了嗎?

選擇,正是一種高級的果斷和智慧。

在研究了大量成功人士的時間表後,Laura認為,「努力抓緊零散時間」的管理觀念,已經落後了。

「重要的不是你如何節約時間,是如何對重要的事情做出選擇。」

然而現代社會的人們越來越多地患上「選擇困難症」,

究其根源,正是因為信息太過瑣碎、冗雜。

日本東京,極簡主義者FumioSasaki公寓中的浴室櫃

《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網民數量已達7.72億,2017年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7個小時。

這些數字背後,是巨大的信息源,裡面包含著無數垃圾信息:

朋友圈裡刷屏的謠言,真真假假的明星花邊新聞,無聊的網上罵戰……

這些快餐訊息,正在吞噬著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聰明的人,會選擇讓大腦輕鬆起來。

「不是想像什麼是幸福,而是反過來想,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講是不幸福的。」

03.捨去物質,離開焦慮

「Less is more。」

這句名言,完美概括了「斷舍離」的意義和精髓。

家裝節目《暖暖的新家》某一期,待改造家庭中生活著一對老人,經歷過窮苦年代,老人家格外節儉,各種捨不得扔的東西攢了一堆。

房間混亂不堪,雜物堆到落腳都困難。

斷不掉,捨不得,離不開。

直到設計師鞏建大膽扔掉家中幾乎所有傢具,重新規劃空間,去掉了一切可有可無的東西。

無數個減法,讓房間煥然一新。

這個過程,不僅包括物質層面的清爽,更有心境上的寬闊和平靜。

很多人的大三大四總是兵荒馬亂。

身邊有人忙著考研,有人準備出國,有人在海投簡歷,自己不知何去何從,只能陷入日復一日的焦慮。

有些人不同。

女孩亮亮剛上大三的時候就為自己規劃好了出路:去夢寐已久的海關工作。於是她一心準備公務員考試,心無旁騖。

「看著周圍同學雅思考了高分,或者拿到了某公司的offer,我也會很羨慕。但是我不會跟著去做,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錄取名額很少,但因為準備充分,她最終如願考上。

所以很多時候,限制我們的並不是選擇太少,是選擇太多。

明確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不隨波逐流,是「斷舍離」的另一種方法。

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太多。有一些人挑花了眼,一見到好東西,就把它塞進自己內心的「收藏夾」里。

殊不知,人生的收藏夾空間是有限的,容不得太多東西。

一部叫做《越來越多人,成功的樣子不像人》的短片,扎了無數人的心。

短片中,男主角本來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男主漸漸成為了職場上的拚命三郎。

每天加班、經常應酬、很少回家……

兒子想和他交流,他不聞不問;晚上睡覺時,把同床的妻子晾在一邊,自己在床上修改PPT。

最終,男主成為了一個心靈硬化、只會工作的面具人。

捨不得推掉酒局,卻能毫不猶豫地推開妻子的懷抱、拒絕兒子的要求。

把「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作為流連酒桌的借口,到頭來才發現,最好的生活早已被自己親手毀掉。

短片最後,妻子說了這樣一番話:

你越是什麼都想要,就越是什麼也得不到。

捨得扔掉多餘的,才更能體現留下的價值,以及由物質解放帶來的精神解放。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身無一物,我們離開時也拿不走任何東西。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適合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適時給人生做做減法,也許就會發現:把日子過得簡單點,可以更幸福。

讀琳琅萬卷書

聽名家講經典

在飛速變化的時代中

擁有定力與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琳琅智庫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做人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立秋:秋風起,涼意生,喝杯茶安寧平氣吧

TAG:琳琅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