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是目的,還是途徑?

藝術是目的,還是途徑?

向孩子公布藝術創作的主題時,老師是給予一個確切公式,還是拋出開放式的探問?這兩者有何區別?以創作自畫像為例,第一種方式多是讓孩子畫一幅表現他們相貌特徵的自畫像;後者則傾向於孩子通過創作一幅自畫像來挖掘自己的內在

自畫像是自拍那麼簡單嗎?

從結果來說,這兩者都以自畫像作為最終物理成品。但細想一下,其實裡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第一種模式里,孩子們基本就是把他們所觀看到的自己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內容已是設定好的了,不需要在內容上深度思考,也沒有變動的需要和餘地,很直接 —— 你觀察到自己長什麼樣的,臉型、髮型、五官、表情等等,老師教孩子們繪畫的步驟,以及如何觀察造型和比例,再依樣畫出來

而在第二種教學策略中,孩子們需要去挖掘更多未知的自己,例如關於潛意識裡的自我、多重性格中的某一面、處於什麼心情中的狀態。可以說自畫像只是途徑,他們需要通過創作自畫像來了解自己、表達自己,所以結果是未知的

弗里達 Frida Kahlo

思考死亡 Thinking about death

1943年,布面油彩

你不知道最終會得出一個怎樣的「自己」,或許和你現在認識的自己長得很不一樣?或許有些內在是需要通過剖析才被自己認識到,例如你平時總不想把自己膽怯的一面表露出來,但在這張自畫像里,你就要思考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膽怯?一般會在什麼情況下有?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情境?膽怯時你的身體和容貌有何變化?可以如何刻畫和表現?用什麼線條、顏色、形狀、明暗度?

畢加索 Pablo Picasso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907年,布面油彩

此外,他們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角度思考自我:別人是怎樣看自己的?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覺得?是通過什麼表露出來的?為什麼自己沒意識到?這些都是孩子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養成

這是老師不同的教學策略、提問方式、創作要求所導致的創作思路的深刻不同

倫勃朗 Rembrandt

自畫像 Self-portrait

1659年,布面油彩

倫勃朗自畫像細節

荷蘭的古典畫家們都是創作自畫像的大師。那時,很多人會請畫家畫像,就像我們去照相館拍照一樣。而要顯示藝術功力高超,畫家們不能僅僅機械地表現出人物容貌,更要強調內在氣質,讓人無法一眼看透,想要一看再看,就著畫面思考起來,這個畫里的人究竟在幹嘛?當時是什麼情緒?

倫勃朗 Rembrandt

書房中的女神米涅瓦Minerva in Her Study

1635年,布面油彩

歐洲北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倫勃朗一幅名作《書房中的女神米涅瓦》中,我們看到女神米涅瓦正把視線從案上的書本轉向外面,一種隱匿著的不激烈的視線衝突,她當時那一瞬間似乎是受到了外界的一絲驚擾而探頭張望。金色的柔光落在她的臉上,還有她那圓滾的雙眸和警覺的神情由此成為畫面的重點。即使是創作希臘神話這種虛構的人物,倫勃朗也能加入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性和情緒,這讓他從眾多技藝高超的荷蘭人像大師中脫穎而出,堪稱大師中的大師

景洋 5歲 自畫像

5歲的孩子充滿幻想,將自己表現成理想中的狀態——超人,他戴著藍色激光眼鏡,擺動雙手往前奔跑。形狀拼貼的手法協助孩子歸納造型

若水 8歲 自畫像

8歲的孩子對現實世界的經驗和感受有了一定的累計,將自己在考場中提前完成試卷後百無聊賴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扁平化的上色方法有效地輔助了這種「無聊」

慧庭 11歲 自畫像——百萬英鎊、哈姆雷特、霧都孤兒、愛麗絲夢遊仙境

11歲的孩子注重內在情感,關注對自己多樣化性格的分析,運用不同的人物角色特點來作隱喻,並調配出對應的相似色系列及明暗關係來表現

程晴 13歲 自畫像—病毒藍、死屍橙、非洲黑、臍帶粉

13歲的孩子個性彰顯、叛逆、敏感、焦慮、成熟又幼稚、向上又盲目、獨立又依賴,各種矛盾綜合體,從自畫像的細節處理和作品名稱可窺見一斑

創作自畫像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是探索和發掘內在自我,自畫像是這次探索的結果呈現,拼貼、塗抹顏料的手法、色系選擇、明暗處理、結構刻畫等則是具體的技法。這裡沒有固定套路可尋。於是,我們看到孩子們以各種邏輯來表達自己

雖然只刻畫一個瞬間,但一幅偉大的人像畫給人以豐富的玩味,不僅需要高超的創作技藝,更需要敏銳細緻的洞察。在這裡,藝術是途徑,而不是目的

◆作者Link了解一下◆

美國波士頓學院哲學碩士,研究比較宗教、西方藝術教育理念和實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努力成為藝術教育界的通俗寫作小能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TUDIO33 的精彩文章:

畫面越漂亮越棒?

TAG:STUDIO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