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老師應該如何回答「我家孩子不走專業,不用要求太嚴格」
幾乎每一位音樂老師都曾遇到過這樣尷尬的狀況: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想通過學音樂來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陶冶其情操,但與此同時,這些家長又不希望孩子在學音樂上花費太多精力,成為孩子的「負擔」。難道不走音樂專業,就真的就可以不用嚴格要求嗎?作為音樂老師,對於家長們這樣的要求應該如何做出解釋?
學習沒有便捷方式
踏踏實實才能學有所得
試問:「孩子不想當科學家,老師是不是就不用給孩子布置數學和物理作業了?」想必這個答案在大家心裡都非常明確。
認真學習數學、物理等等這些課程絕不是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科學家,而是希望通過學習,孩子能擁有客觀理性的思維和充滿智慧的大腦。反言之,想要讓孩子擁有客觀理性的思維和充滿智慧的大腦,就必須重視學習,擺正學習的態度。學習沒有便捷方式,踏踏實實才能學有所得。
付出和收穫必然成正比
付出和收穫必然成正比,學音樂也是如此,只想學,不想練的學習態度,孩子僅僅只是能擁有認識五線譜的能力、手指按響琴鍵的技能,和粗糙的彈奏技術。這樣的音樂水準怎麼可能提高孩子的音樂審美,提升氣質,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擺正學習的態度
收穫遠比你想像中的要大
通過音樂提升孩子的內在涵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懈怠慢。
通過學習樂理,能讓孩子明白構成音樂的要素以及音樂在樂譜上的表現形式,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通過彈奏練習,能讓孩子學會器樂演奏的技巧,鍛煉孩子的學習能力;
通過分析作品,能讓孩子了解創作音樂的方法,提升孩子的創造力;
通過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能開闊孩子的視野,看到音樂的多樣性,了解音樂的多元化;
通過聆聽大量的音樂作品,加上老師的正確引導,能夠提升孩子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對美的洞察力。
但是,這一切都離不開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勤奮的練習,只有這樣慢慢深入了解音樂,感受音樂,音樂才會給予反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思維能力,影響著孩子的品性和內涵。
鬆散的學習態度
給孩子帶來的損失是不可逆轉的
學習態度是一種習慣,如果家長們認為音樂不是必修課,可以鬆懈對待的話,這不僅僅會影響到孩子音樂的學習,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消極的學習狀態,養成懶散的學習習慣。
況且,一開始就認定孩子不可能走音樂專業的想法,很有可能會扼殺孩子的音樂天賦。這也會導致本來喜愛音樂的孩子,因沒有勤於練習所造成進步緩慢的狀況,使孩子對學習音樂失去信心。
因此,一旦做出學音樂的決定,就一定要擺正心態,做好為之努力和堅持的思想。想從音樂中獲得,必將先為音樂付出。


TAG:中國少兒音樂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