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個適合拍戲的小鎮: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智景 | 小鎮
在影視拍攝中,風光獨特的小鎮總是能為好的劇本提供天然的舞台,不同於大城市的光怪陸離,安靜祥和的小鎮似乎更契合觀眾對故事的想像,從電影《芙蓉鎮》《讓子彈飛》,到電視劇《似水年華》《我的團長我的團》,無一不把小鎮風情展示得淋漓盡致。
下面這篇文章,將為您帶來散落在華夏大地上的28個風情獨特的小鎮,下一個故事,將在這裡發生!
三江侗寨
三江侗寨,是一個位於湘、桂兩省交界處的「世外桃源」,一處侗族純民俗文化的體驗地,一個世人尋夢的心靈家園,一個聞名遐邇的避暑山寨,一個被文人墨客譽描繪為「詩境的家園」的新興的休閑地。美麗的侗寨,四周煙雨迷離,青山綠水間除了鳥鳴,安靜到無聲無息,雨後的田野充滿了泥土的芬芳,油菜花、紫雲英、桃花隨意將粉、白、紫、黃灑了一地,農忙的身影偶爾閃現。吊腳木樓臨水佇立,一幢連著一幢,高高低低、層層疊疊,連成極有規模的一片村村寨寨。生活就像一首歌,而侗家人卻用歌來唱響生活。歡樂的笑聲與音符在程陽侗寨上方迴旋,青山綠水間,快樂就是這麼簡單,這裡的生活就是這麼快樂。與自然同在。
走進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就像走進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木構建築博物館。一座座俏麗的風雨橋、一幢幢挺拔的鼓樓、古樸的寨門和吊腳樓……其數量之多,式樣之繁,造型之美,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三江因溶江、潯江、融江貫穿縣境而得名,一座侗族特色的鼓樓矗立在進入縣城的路口,似在迎候著遠近賓客的到來。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曾經說過:「建築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是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如果說鼓樓是侗寨最雄偉的建築,那麼風雨橋就是侗寨最華麗的建築。我們來到林溪鄉的程陽風雨橋,它外觀似亭似塔,是侗鄉規模最大、造型最美、民族特色最濃郁的風雨橋,也是世界四大歷史名橋之一。在這裡,飽覽了侗寨民居的詩一樣的美景,看過了林溪河上侗家福橋的壯觀氣勢,還欣賞到了林溪河水邊古風古勻的水車群,如詩如畫,夢幻之地,這是尋夢家園、藝術的源泉地。
洪江——明清古商城
洪江市位於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雲貴高原東部邊緣的雪峰山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侗、苗、瑤、回、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土地總面積2164.4平方公里,山川秀麗,風光旖旎,環境優美,名勝古迹、自然景觀甚多。洪江山水秀麗,環境優美,曾被除譽為湘西的一顆"明珠"。洪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遺存十分豐富。經國家古文物、古建築專家考察論證,洪江現存一座全省乃至全國罕見的古商城正待開發。
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坐擁湘西第一名山嵩雲山,依山伴水,蜿蜒迂迴,群峰疊翠,全景猶如巨幅天然山水太極圖。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滇、黔、桂、鄂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曾扼西南之咽喉而控七省,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曾納天下之繁華而通四海,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稱,在海內外享有「中國第一古商城」之美譽。洪江古商城內有80多個館、宮、殿、廟、庵、寺、院、祠,17家報社,23個錢莊,34所學堂,48個半戲台,50幾家妓院,60多個煙館,70餘所酒家,80來個客棧,近百個作坊,近千個店鋪,充擁于山城的每個角落。不愧是一幅展示明、清、民國社會景觀的「清明上河圖」,一所集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史資大全的活性博物館。我們感謝歷史,感謝前人,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厚重的遺產。
美麗峽谷中的德夯苗寨
在風景秀麗的湘西風景區內,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德夯苗族村。「德夯」為苗語,意為美麗的峽谷,距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市約24千米。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裡溪流縱橫,峽谷深壑,瀑布飛瀉,落差達216米的流紗瀑布,如白練凌空,似銀紗懸壁。這裡群峰競秀,盤古峰海拔700多米,峰頂呈葫蘆狀,分大小兩峰,絕壁千仞,天險難度,站立峰頂,方圓景色盡收眼底。德夯,苗文意為「美麗的峽谷」。由於山勢跌宕,絕壁高聳,峰林重疊,形成了許多斷崖、石壁、峰林、瀑布、原始森林。區內溪河交錯,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有豐富的 動植物資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迷人。自矮寨鎮沿溪上行4公里至德夯苗寨,沿岸筒車、水輾、古渡、小舟,伴以苗家吊腳樓,一派田園詩情。
在這個自成一體的德夯風景區內,溪流縱橫,峽谷深壑,瀑布飛瀉,群峰競秀,古木奇花,珍禽異獸,苗族風景,皆在其中。德夯苗寨位於德夯風景區的核心,苗寨依山而建,千山飛瀑環抱,民居飛檐蹺角,半遮半掩,封火牆,吊腳樓,雕花窗,造形奇特,格調鮮明,色彩紛逞,豐富多彩,無不顯示出遠古遺民的氛圍。在青山綠水間,點綴著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腳樓,一條條光滑的石板路,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橋,一群群赤足紅裝的浣紗苗女。還有那古老的石碾和筒車,在水力的帶動下,咕咕嚕嚕、咿咿呀呀,不知疲倦地旋轉著,一派田園詩情。凡遊人來到這裡,都被德夯神奇的自然風景和濃烈的苗族風情所陶醉,令人有詩讚曰:一人盤古到如今,佳境蓬萊何處尋?莫向仙神詢去路,湘西德夯醉遊人。
神秘的湘西——鳳凰古城
鳳凰古城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邊,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古城因此而得名。鳳凰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距離省會長沙430公里。鳳凰因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而聞名於世,又有紐西蘭作家艾黎將其描述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引發更多關注。古城內的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眾多古建築,以及濃厚的苗族風情,構成了鳳凰獨具一格的味道。從《邊城》到《從文自傳》再到《湘行散記》,沈從文以散淡而有韻味的文字營造了一座文城勝景。吊腳樓、茶峒小街、繩渡白塔……構築起了千百萬讀者心中的鳳凰古城,夢裡的邊城風月。
許多人說,在鳳凰的時光猶如一場夢,不願醒來。穿著花裙子或者花褲兒,踩著夾角涼拖,穿過東門在橋洞下聽流浪歌手彈吉他,唱著不知名的歌。河邊濕軟的風吹過,一座一座吊腳樓懸在河上,樓里的燈光或明或暗,隔得遠遠的瞧了,就彷彿一幅水墨畫。你是否想過有這樣一個地方,接近你想像中的模樣。這樣一座淡泊的古城,經過了歲月的洗刷沉澱。默默的以它不動聲色的力量 吸引著天南海北的遊客,只為在某個清晨或者黃昏,捧一盞茶,像《邊城》里的翠翠一樣,等一個偶然路過心上的人。
春光里的陶醉——理坑
理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位於婺源縣城56公里的沱川鄉,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村崐落嵌於錦峰秀嶺之中,蒼松翠竹與黛瓦粉牆互襯倩影,崐古道石樑湍湍流水相映生輝,是個美到讓人視覺疲勞的地方。在理坑村邊,有一條小溪,每天下午都會有不少婦人在這裡洗衣服。河水兩側,可謂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在溪水上方,有一座石橋,名曰「天心橋」,不管何時都有老人在上面對弈、曬太陽。遠望這幅畫面,充滿了恬靜的氣息。其實,比起村中的那些掌故,我更喜歡眼前這個生活化的理坑。理坑妙就妙在沒有多少遊客前來打擾,可以讓你在閑情散淡中,領略最真實的婺源生活。
理坑的古建築粉牆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工藝精湛,布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是生態文明的綠寶石,是建築藝術的博覽園。理坑處於婺源縣東北面的山旮旯裡面,一條小路彎彎曲曲載著當地鄉親和外地遊客進出。歷史上,婺源也隸屬於古徽州,理坑與黟縣就隔著那道山。理坑的建築等自然也就是徽派的建築風格了。然而山這邊的宏村、西遞可謂開發的紅紅火火、甚至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錄。然而仔細對比起來,理坑自有她的那份野趣與雅緻。也就是這一點,吸引著一批一批的人一次一次的前去,尋找那種曾經的家園的感覺。
如詩如畫——桃花潭
桃花潭,位於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境內,景區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既有清新秀麗、蒼巒疊翠的皖南風光,可觀山川之靈氣;又有保存完整、風格獨特的古代建築,可發思古之幽情。適逢春風桃李花開日,群山無處不飛紅,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瑩,翠巒倒映,李白與汪倫詩酒唱合,流連忘返。臨別時在踏歌古岸,唐代詩人李白曾於此地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絕唱。溯桃花潭水而上,就是皖南山區最大的陳村水電站,登上電站大壩,極目遠眺,面對的就是文明於世的「黃山情侶」太平湖,與黃山一衣帶水,可乘遊艇直達黃山腳下。湖面碧波萬頃,翠巒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湖中的黃金島,猶如太平湖的掌上明珠,亭亭玉立,島上森木茂密,鳥語花香,一步一景,如詩如畫。
桃花潭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 潭面水光瀲艷,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聳立,古樹青藤紛披,春季綠韜如氈,桃花似火如霞,飛閣危樓隱約其中,猶如蓬萊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點綴著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屹立千年的壘玉墩,深藏奧妙的書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崗、踏歌聲聲的古岸閣、青磚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煙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讓您留戀,移步皆成景、四時景宜人。
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唐模
唐模村,始建於唐、培育於宋、元、盛於明、清。歷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純樸,而被譽為「唐朝模範村」,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的文明古村。 該村位於黃山之口,毗鄰歙縣棠越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村內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唐模村是徽州古村,徽文化底蘊十分濃厚,擁有人文特色和古園林特色,被遊人譽為「中國水口園林第一村」美譽。
相傳,清初唐模許氏有一位富商在蘇浙皖贛一帶經營36間當鋪,時稱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遊覽,苦于山高路遠,年老體衰不便成行。於是這位孝子不惜巨資在村邊挖塘壘壩,模擬西湖景緻,修築亭台樓閣、水榭長橋,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娛樂,並報答鄉鄰相助之恩。園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帶橋」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稱。鏡亭是全園的中心,四面環水,結構精巧。映入眼帘的還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聲聲入耳的搗衣槌聲和她們相互用當地方言交談的喁喁細語。「千門萬戶搗衣聲」的意境,於今已十分難尋,聞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頓惑古韻悠悠,鄉情淳濃。這種平靜祥和、樸素恬淡的生活給人以極大的安定感和無限的憧憬。
中國畫里的鄉村——宏村
宏村位於安徽黃山西南麓,是以徽派建築為特色的村落,因奧斯卡獲獎電影《卧虎藏龍》而聞名中外。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經常雲蒸霞蔚,有時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長卷,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在皖南眾多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從整個外觀上說,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鄉風貌,素有「中國畫里的鄉村」之美譽。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閑庭興步其間,悠然之情濃烈得讓人心醉。
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著名景點有南湖春曉、月沼風荷、牛腸水圳、雙溪映碧、雷崗夕照等。民間故宮「承志堂」富麗堂皇,可謂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內鱗次櫛比的層樓疊院與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布置都完整地保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蹟。
一朵盛開的芙蓉花——芙蓉村
芙蓉村位於岩頭鎮以南永仙公路西側。相傳村西南有座高山,三峰突起,色白透紅,狀若含苞待放之芙蓉,故取名為芙蓉峰,村中一大水池,每天傍晚芙蓉峰便倒映水中,村以此而得名。芙蓉村民居建築富有特色,它與周圍的山水環境高度和諧,粉牆烏瓦,常用掛柱出檐深遠,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粗獷干砌的石牆勘腳,大小、色彩富變化。村中主街如意街鋪著卵石,被幾百年先人們的足跡磨得圓潤,細雨輕洇,閃出柔和的光澤。姑娘們擔水走過,履聲在小巷裡迴響,清脆,卻靜悄悄。那長著青苔的石縫間隙,以及在小路上悠然蹣跚的小動物和不知畏懼放肆玩耍的小童,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來打擾他們怡然的生活。
芙蓉村民居建築型制多樣,形式變化自由,多為五、七開間,大多數全用素木蠻石,粗獷干砌的石牆勘腳,略略點綴幾塊粉牆烏瓦,出檐深遠,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大多數房子是外向的、開敞的、四面開門開窗。房前屋後竹樹濃綠,每棟房子保持了它獨立的形體,獨立的品格,整個村子也因此比較疏朗。參差錯落的屋頂,樸實素雅的形態,優美親切的比例尺度,白牆青瓦的明快色調,兼以家家石砌矮牆,戶戶綠樹成蔭,使整個村落構成一種和諧的美,透著一份山野村居的嫻靜與安詳。一條條鵝卵石鋪成的長巷、繞村流淌的清渠,一面面由原色的、有點泛黑、長著青苔的石頭砌就的矮牆,都承載了近千年的滄桑。
越地的天堂水城 —— 紹興
紹興市是浙江省轄市,位於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東連寧波市,南臨台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紹興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著名的文化古迹有蘭亭、禹陵、魯迅故里、沈園、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秋瑾故居、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賀知章故居等。紹興,也是這麼一座城,沒有大城市的繁華與現代,沒有一般社會的浮躁與喧嘩。就彷彿一座靜靜躺著的老宅,穿流而過的水,流淌的就是歷史與人文。
紹興,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白牆黛瓦、水墨纖道是她的景,楹聯墨寶、滿腹詩文是她的魂。初夏遊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古仄古韻的八字橋上,八字橋與河道兩旁素雅古樸的民居十分協調。居民在河邊洗衣,老人樹蔭下納涼,斑駁的石板橋上鐫刻著歲月的滄桑。東湖堤外是河、堤內是湖、湖中有山、山中藏洞。遊客或乘坐烏篷船、穿梭於湖中懸崖石洞之中,或手撐遮陽花傘、漫步於聽湫亭、霞川橋、飲淥亭、桂嶺、秦橋上,宛然一幅美麗、淡雅、險峻、奇秀的山水畫卷。悠悠的坐上烏篷船走一趟魯迅筆下的「周庄」,穿梭於煙雨迷離的小巷,尋訪名人故居,過鬧市、穿民居、賞鑒水、臨東湖、看水鄉社戲、喝一喝黃酒、嘗一嘗葷香豆、沾一身竹布青衫味……感受著這江南古城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書香脈脈——南潯
南潯是浙江北部的一個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東部,毗鄰江蘇,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裡古迹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擁有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獨具江南風情的明清古建築群——百間樓等一批歷史遺存;雙林鎮被譽為「古橋之鄉」,是全國古橋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善璉鎮被譽為「湖筆之都、蠶花聖地」。景區沒有太多的現代商業文化喧囂,有的是相當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小河道。原生居民的生活狀態始終未改,河中的浣洗,河邊的早茶,都是現代文明中的一股清泉。
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小蓮庄,是清光緒年間南潯首富劉鏞的私家園林,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以亦庄、家廟和園林三部分組成,是劉鏞三代用40多年時間建造而成。張石銘舊宅是江南巨富、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見的大宅院,是江南罕見的基本保持明清歷史舊貌的豪門巨宅之一,被稱為「江南第一民宅」。如今水鄉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鎮北運河東西橫延,鎮中市河南北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樑通便,黛瓦粉牆綠柳拂水,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南潯古鎮以其格局獨特、風貌完好、文化深厚、民風淳樸而成為江南水鄉眾多城鎮的典範和代表。
午夜夢回——烏鎮
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距桐鄉市區13公里,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南潯並稱為江南六大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稱。烏鎮,一塊古老神奇而又美麗非凡的土地,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魅力名鎮之一。作為典型江南水鄉,烏鎮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烏鎮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周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烏鎮是典型的江南地區漢族水鄉古鎮,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烏鎮真正是「百步一橋」,現存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陳運烏鎮,一塊古老神奇而又美麗非凡的土地,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魅力名鎮之一。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 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婉約的江南水鄉--西塘
西塘古鎮位於江浙滬三省交界處的浙江省嘉善縣,古名斜塘,平川,距嘉善市區10公里。古鎮西塘,佔地面積1平方公里,古鎮區9條河道縱橫交織,將古鎮分為8個區塊,在其中有27座古橋將市鎮連通。古鎮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裡,始終呈現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不斷變幻的水鄉風情畫。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遊人們的青睞,而其中的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為引人,它是水鄉特有的建築,其至今保存著1300多米長的廊棚已變成當代人賞古、探幽的休閑一餐,景區內多處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樑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區內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多處,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為國內外研究古建築的專家學者所矚目。鳥瞰全鎮,薄霧似紗,兩岸粉牆高聳,瓦屋倒影。傍晚,夕陽斜照,漁舟唱晚,燈火閃耀,酒香飄溢,整座水鄉古鎮似詩如畫,人處其間,恍然桃源瓊瑤,不知是人在畫中游,還是畫在心中移。西塘的婉約如初春的柳枝,初夏的細雨,初秋的露珠,初冬的飛雪。一年四季,西塘就這麼婉約下去,一直到永遠。
清搖同里憶水聲--同里
同里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的蘇州市吳江區。始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副其實的漢族水鄉文化古鎮。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建築依水而立,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沿岸「屋宇叢密,街巷逶迤」;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同里鎮內自成水網,民用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同里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于海內外,同里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里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因而也就留下了眾多的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這些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高高地挺立著,成為我們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讀的書。在古鎮,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橋,要數思本橋了。它建於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雖經風雨侵襲,飽經風霜,至今仍巋然不動,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橋港上。古橋是同里的一大特色,每個前來古鎮參觀遊覽的客人都可以看到,這些堅硬冰冷的傢伙,是經受了漫長歲月風風雨雨的侵襲而溫柔多情的。它們是古鎮活的歷史。
夜卧周庄聽秋雨——周庄
中國第一水鄉古鎮,處在上海、蘇州、杭州的中心位置,距蘇州52公里。周庄歷經9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來的水鄉集鎮的建築風貌,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為明清建築,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個磚雕門樓,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沈廳、張廳。周庄的古橋比較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就是「雙橋」,周庄還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橋,它們共同構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畫,在這聽一首崑曲,嘗一回阿婆茶更是別有韻味。夜晚,在沈廳對面的河埠頭登上一艘遊船,盡情欣賞富安橋樓里傳來的江南絲竹聲,聆聽沿河人家窗戶里傳出的蘇州評彈的琵琶丁東聲,遊船七拐八彎地穿過許多拱形橋的橋洞,橋洞里都鑲嵌著無數盞彩燈,燈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橋的倒影映在河面上。「燈光古橋泛船影」。這就是古鎮之夜的神韻和魅力。
從高處俯瞰周庄,湖水恰將周庄環抱入懷。湖水潺緩,雖沒有河流的湍急、大海的善變,卻有它獨特的味道。偶爾湖上劃來一支櫓船,搖櫓人有力的臂膀、櫓船發出的節奏分明的吱吱聲與湖水交織成一曲動靜互融的戀曲,粉牆烏瓦和小橋流水構成的周庄,船的梭織連成的周庄,是一種禪境,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總讓人有一種安寧和平的感覺,讓人隨便想想些什麼就想到什麼,讓人散開心中的積鬱。
古鎮里邂逅時光——大理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北接麗江市。大理歷史悠久,是雲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大理最有名的是「風花雪月」,分別是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和洱海月。洱海水深清澈,宛若無暇的美玉,秀麗無比。無論是巍峨迷人的蒼山,碧波誘人的洱海,還是棋盤結構的古城,這裡的靜謐和美好都讓人心儀神往。大理有喜洲的白族建築,周城的白族扎染和雙廊的海邊生活,這都是大理所賦予遊客們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這裡宜人的氣候也讓「舒適」成為遊人的第一個感受。蒼山洱海,蝴蝶泉邊,大理的風花雪月在靜謐中悠遠,美得不經意卻那麼沁人心脾。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農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景色令人心醉:水中,月圓如輪,浮光搖金;天空、玉鏡高懸,清輝燦燦,彷彿剛從洱海中浴出。水天輝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還是海月升天。洱海月之著名,還在於潔白無瑕的蒼山雪倒映在洱海中,與冰清玉潔的洱海月交相輝映,構成銀蒼玉洱的一大奇觀。大理的風光是一幅「風花雪月」的圖畫,人文景觀記載著一個民族的滄桑。你可以洱海泛舟,感悟天地之蒼茫;拜訪聖地雞足山,聆聽梵音低吟,看佛光普照;在石寶山石窟中,尋找凝固的歷史;用一顆柔軟的心融入古城中的浪漫,在夕陽下,感受大理的優雅,在美麗的夜晚,追尋現代的浮華。
古鎮悠悠慢時光——麗江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地處滇、川、藏三省交匯處,四通八達。麗江自古以來是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中轉站,麗江古城坐落於玉龍雪山下,是我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古城。麗江地處橫斷山脈三江併流區域,地形地貌複雜、民族多、歷史久、旅遊資源豐富。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系統,這一系統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麗江周邊聚集著眾多的古鎮和古村落,大研、束河、白沙、沙溪……,他們都承載著古老的歷史,卻又各具特色。找個古鎮住下,慢慢體會茶馬古道的遺風,或只是喝茶、發獃、曬太陽,便是最好的度假時光。瀘沽湖是母系氏族摩梭人的母親湖,也被稱為高原明珠。天氣晴朗的時候美麗得好像一塊湛藍的藍寶石鑲嵌在翠綠的群山之中。當你第一眼看到它,真的會驚艷於她的美貌。坐落於橫斷山脈的麗江,遍布著山川、峽谷、草原、雪山、湖泊。玉龍雪山、拉市海一定是旅遊者不可錯過的;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則可以去瀘沽湖體驗摩梭風情;如果喜愛戶外運動,則可以去虎跳峽徒步;如果想要深度體驗,那麼,老君山、九子海、文海都能讓你更進一步地看到麗江的美。
凈化靈魂的小鎮——福寶
福寶古鎮,距四川省合江縣城42公里,是國家級福寶森林公園的門戶。福寶鎮始建於宋末,明清時已初具規模。古鎮依山傍水,五橋相通,三水相匯,鎮周青山翠疊,河岸綠竹搖風。高處望去,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屋宇千姿百態,排排吊腳木樓隨山勢起伏,錯落有致。古鎮高低錯落、鱗次櫛比的屋宇千姿百態,排排吊腳木樓錯落有致,隨山勢起伏。小街寬處七八米,窄處僅一米半左右,全部系青石板鋪就,石階起起落落,蜿蜒伸向前方。不時見撐傘的行人在石梯間上上下下,朦朧間呈現出一幅幅雨中小鎮的詩意畫面。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較偏僻,古鎮顯得有些冷清,但整體保存比較完好,風貌依舊。最令人傾心的是,偌大一座古鎮顯得那麼古樸、清幽,絲毫沒有嘈雜的氣息。在小鎮,不論你跨入誰家院,踏進哪家門,都可隨意參觀。淳樸的山裡人還會隨和地配合拍照,樂於滿足遠方來客獵奇、探幽的慾望。福寶文化源遠流長,民間藝術種類繁多,如演燈戲、對山歌、打連槍、耍花燈、舞獅子等,特別是獨具特色的佛寶嗩吶鑼鼓演奏,被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譽為「難得的民間文化藝術珍寶」。
閬苑仙鏡、風水寶地——閬中
閬中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屬南充市,被譽為四川最大的「風水古城」,是全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國家5A級景區。閬中置縣以來,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保護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樓閣、摩岩石刻構成了閬中獨特的旅遊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閬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巴文化。閬中素有「閬苑仙鏡、風水寶地」之美譽。唐代大畫家吳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圖,稱閬中為「嘉陵第一江山」,也是中國第一風水古城。
主要風景名勝區有殿宇宏偉、布局嚴謹、古樸典雅的張飛廟;有由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黃家亭子、狀元洞等組成的東山園林;有松蒼竹翠、境幽林靜的伊斯蘭教聖地巴巴寺;有集樓、台、亭、閣於一山,融古、雅、奇、秀於一體的「嘉陵第一江山」錦屏山公園等等。構溪河濕地保護區河溪、妙高段,河水碧綠,流速平緩,坐小木船盪槳漫遊其中,觀賞兩岸綠樹青峰、農家田園,真有「世外桃源」之感。溪河是鷺鳥的天堂,3萬多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與蒼鷺同居一處。每到清晨和傍晚,河面上天空「白茫茫」一片,頗為壯觀。船到三岔河,柏樹上、竹枝頭開始有鷺鳥的身影出現,嘎嘎的鳴叫聲漸漸入耳。樹林里有了些許的騷動,叫聲此起彼伏,透過樹梢間隙的天空,可以望見鷺鳥盤旋的身影。
著名的僑鄉——中山
中山,廣東省轄地級市,是中國4個不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中山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1152年設立香山縣,1925年,改名為中山縣,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是中國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地級城市。
中山市是著名的僑鄉,素有華僑之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的美譽。中山市民眾鎮是嶺南一帶保存最完整、最具有水鄉特色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景區,有「嶺南水鄉」的美譽。嶺南水鄉民俗民風濃郁,極富嶺南地方特色。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有如世外桃源。中山小欖鎮菊花會,每年秋季舉行一次,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喜氣洋洋地歡度這最具小欖特色的盛會,統統聚焦於由菊花組成的藝術海洋,盡情感受著來自「中國菊花文化藝術之鄉」小欖的魅力。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
山清水秀,地靈人傑——龍潭古鎮
龍潭古鎮位於重慶市渝東南,地處武陵山區腹地。龍潭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龍潭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自秦統一全國至今,由梅樹龍潭到如今龍潭,具書面記載的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自宋及清600餘年的「蠻不出洞,漢不入境」土司統治政策,造就了龍潭這一千年古鎮獨有的建築藝術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鎮順湄舒河而建,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現存3公里的石板街被磨蹭得光可鑒人、青幽如玉,古老的海生物化石時隱時現。50多座土家吊腳樓翹角飛檐,形態美觀。街上店鋪林立,巷道相互連通。封火牆壁壘森嚴,氣勢恢弘。四合院古樸幽靜,頗具特色。
龍潭的古建築,由南向北河作長形分布,房屋總建築面積86473平方米,宅基階沿多為細鑽條石砌成,大街小巷均為石板路,其多梯坎。院落間常見青磚花牆蓋瓦,以石灰粉檐,沿街一面全為店鋪,開間大小不等,但庭院幽深,內有二、三重天井,後面作主宅或倉庫,部份富裕商家內設亭閣花園,水榭戲台,廊廊迴環,很有氣派。50多座土家族民居建築----吊樓形態美觀,翹角飛檐。150餘堵封火牆把古鎮隔離出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龍潭古鎮,不但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土家苗族人還創造了風味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尤其是名躁一時的四大名小吃,曾經聲震渝鄂湘黔四省邊區。
清新簡約的歐陸風情——赤坎
赤坎古鎮位於江門市轄下的開平市中部,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有350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潭江橫貫全鎮,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騎樓連綿幾公里,承載著業已遠去的美好記憶;河流無聲地從鎮上流過,年復一年,早已忘記了古鎮曾經擁有的輝煌。除了西式的建築外,老城區也有彎彎曲曲的小巷和規模彎嶺南大屋。騎樓建築群曾經是廣州灣時代輝煌一時的商業街,顯示出海港城市的商業傳統。舊的風情老街、民居舊宅,對研究赤坎區歷史進程、商貿發展、風土人情、民俗文化極具史料價值,也是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資源。
前往赤坎,騎單車游開平環保綠道,參觀南樓紀念公園,池塘、水鴨、稻田、菜園……沿途欣賞美麗田園風光。一部《讓子彈飛》讓開平成為了新晉旅遊勝地,來這裡我們自然不能錯過電影拍攝基地赤坎古鎮。這裡滿是上世二三十年代嶺南特色騎樓建築,是影視導演們鍾情的外景拍攝地,在這裡你也可以找找電影里熟悉的場景,拍照留念。在赤坎古鎮街道上有各種小吃,最出名的要數豆腐角和煲仔飯,豆腐角是把豆腐貼上魚肉煎成金黃,然後撒上香菜。赤坎的燒鵝遠近馳名,不少華僑專程來這裡品嘗。雖然歷史不如中國其他名古鎮如周庄、烏鎮、朱仙、黃姚等悠久,但赤坎鎮位處著名僑鄉,另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樸味道。因此有「中國第五名古鎮」之稱。
古建築史上的珍品——龔灘
龔灘古鎮位於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坐落於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烏江東岸,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龔灘古鎮現存長約三公里的石板街、150餘堵別具一格的封火牆、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築群。龔灘古鎮是崇山峻岭中保存完好的一座千年古鎮,有「重慶第一歷史文化名鎮」之稱。龔灘古鎮風景優美,人文薈萃。烏江百里畫廊中的精華美景在龔灘便可一探究竟。古色古香的大業鹽號、三教寺、川主廟、楊家行等古建築如藝術群雕,堪稱古建築史上的珍品。千百年的歷史變遷與磨礪,造就了其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
龔灘古鎮青石板街青幽如玉,串連全鎮,街邊是古香古色、臨崖高挑的木製吊樓;是訪古、獵奇、探險的理想景區。烏江幹流龔灘至萬木段,全長60餘公里,包括龔灘、清泉兩個古鎮及烏江一級支流阿蓬江龔灘至大河口段,堪稱烏江畫廊之精華。專家學者考察後認為,龔灘古鎮可與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鎮媲美。龔灘,是烏江流域上的著名險灘之一。龔灘西岸,懸岩高聳,直插雲天,懸岩之上,鳥語猿啼,古木森森,有名的蠻王洞就在其間。東岸坡勢較緩,龔灘古鎮,即坐落其上。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公路蜿蜒,直上雲天。龔灘古鎮,歷來是萬商雲集的要埠。古代是川鹽重要的水上轉運站,如今水陸交通更為發達,車船如織,百業俱旺,古鎮換新顏,成了黨代渝黔邊陲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宛若水鄉般的風情——下梅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里,武夷山市區6公里,2500多人口,住戶居民500戶。商周時期就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迹,村落建於隋朝,里坊興於宋朝,街市隆於清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觀資源尤其豐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龍舞、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下梅村落生態環境好,具有獨特的風水意象。山護村落,水養邑人,山環水抱營造了一個封閉安寧型的村落。村民們恪守農事節氣,春種秋收。農閑之餘,參加鄉村寺廟的迎神賽會。下梅歷史上曾展示了民風蔚然的好風尚。
下梅民居建築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牆體採用立磚斗砌,木柱板壁。各民居布局錯落有有致,巷道曲徑通幽,結構精巧的閨樓、書閣、別業、花園、廂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磚雕、石雕、木雕和牆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圖案講究精雕細刻,人物造型逼真,環境描繪貼切自然,寓意深刻氣韻靈活,展現了豐富的文化韻味,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美好的願望。小橋,流水,人家,風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宛若水鄉般的風情。
追根客家之魂——長汀
長汀地處武夷山南麓,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長汀縣為福建省龍岩市下轄的一個縣,總面積3089.9平方千米。處福建西部,閩贛邊陲要衝。這裡千山競秀,群巒疊嶂,為武夷山脈南段,是福建的邊遠山區,著名的革命老區和歷史文化名城。長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與湖南鳳凰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 2012年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長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許多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長汀是福建新石器文化發祥地之一,全縣有200多處新石器遺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湖南鳳凰一起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於一體。長汀人傑地靈,與雲南麗江古城、湖南鳳凰古城等10個古城古鎮同獲「中國十大最具人文底蘊古城古鎮」稱號。長汀的傳統民居建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繼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築風格,沿中軸線兩邊展開,層層遞進,前後左右對稱,布局嚴謹。這種民居規模大的可容納一個家族幾十戶人居住。有的前設門樓,後有閨閣繡花樓,並建有「美人靠」弧形欄座椅,典雅別緻。
粵劇曲藝之鄉——西關
廣州西關,因區內有「一灣青水綠,兩岸荔枝紅」美譽的「荔枝灣」而得名。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於荔灣區,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荔枝灣,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西關 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開設有十三行。清代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西關除以端莊淑雅、追求新潮的「西關小姐」聞名遐爾外,書畫、粵劇等也有獨特的成就。嶺南畫派發源於西關;粵曲、粵劇群眾基礎深厚,老百姓成立了幾十個「私伙局」,西關素有「粵劇曲藝之鄉」之稱。
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陳氏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代表了嶺南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被國際學者載入世界性代表建築之一。石雕、磚雕、木雕、陶雕、泥雕、鐵鑄、門畫、壁畫遍布廳堂和廊廡,造型美觀,工藝精巧。詩人郭沫若曾讚歎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逾」!西關大屋是最具西關民俗風情特色的建築,裝飾講究、工藝精美,趟攏門、滿洲窗等獨具特色。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及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夢裡的家園——黃姚
黃姚鎮位於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古鎮,鎮外奇峰聳立,鎮內竹木森森,清溪環繞,其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勢布局,屬嶺南風格建築,與周圍山水融為一體。街道全部用灰黑色石板鑲嵌而成,雖歷經滄桑,依然完好平整。黃姚鎮八條街道,房屋多數保持明清風格,由於黃姚所處特殊的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難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鎮處於半封閉狀態,使得古老的民居、眾多的文物得以保存鎮內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樓閣多、寺觀廟祠多、祠堂多、古樹多、楹聯匾額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構成古鎮獨特的風景。街道全部用黑色石板鑲嵌而成,鎮內建築按九宮八卦陣式布局。房屋多為兩層的磚瓦結構,建築精美,工藝高超。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桂林的灕江下游,距桂林約100多公里。黃姚古鎮祠堂頗多,幾乎每個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充分顯示出宗族的勢力。各姓氏宗祠建築風格基本一致,均採用磚石結構,雖歷經百年滄桑,仍然金碧輝煌。祠內最耐看的當屬那些精美的古壁畫,雖歷經千年卻不退色。古鎮內300多間明清宅院,青磚黛瓦,飛檐畫棟,嶺南風格極其濃郁。古街按九宮八卦陣勢布局,一條主街延伸出八條彎彎曲曲的街巷,宛如一大迷宮,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鋪砌而成,象一條起舞的青龍。三條溪河蜿蜒穿行在古鎮之中,古民居的靜態於流水的動態自然的結合,共同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絕世美景,其獨特的景緻與江南眾多水鄉不盡相同,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橋流水交相輝映。著名的美籍華人畫家蔡楚夫也忍不住讚歎黃姚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藝術殿堂」。
一蓑煙雨陽朔行——陽朔
陽朔,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縣,位於灕江西岸,距桂林市區65公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在世界上所佔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為天下四絕。縣內旅遊資源可分為一環、二帶、五景區。陽朔段灕江風光為整個灕江精華,還有遇龍河、十里畫廊、古寨石城、興坪古鎮等特色著名景區景點。陽朔是漢族、壯族、瑤族聚居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風民俗。在陽朔,坐竹筏漂流是最熱門也是最有特色的旅遊方式之一,不可錯過。陽朔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內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姿百態。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布,晶瑩剔透,如藝術長廊,似天然迷宮。陽朔的水清澈透明,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形容為「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陽朔灕江景區為灕江風景精華,全線長48公里,是到桂林旅遊的必游線路。這一景區江水清澄見底,宛如羅帶的灕江蜿蜒於蒼翠雄奇的群山之間,人稱「百里灕江,百里畫廊」。遇龍河是陽朔縣第二大河,全長42.5公里,至書童山匯入灕江。河兩岸奇峰秀麗。竹木蒼翠、水質清澈、景色宜人。主要景點有:犀牛塘、仙桂橋、遇龍橋、歸義古城遺址、漢墓群、東暈岩、八仙過海等近20處。由於這一景區有古石橋群、田園風光、宋橋、唐城遺址、漢墓群等,使景區蒙上一層古色古香的神秘色彩。大榕樹景區中心,有一棵已有1400多年樹齡的大榕樹,相傳是廣西壯族歌仙劉三姐與情人阿牛哥的定情處,著名的音樂電影《劉三姐》部分外景畫面就在此拍攝。大榕樹下,金寶河緩緩流淌,明凈如鏡,附近的猩猩山,水獅岩,駱駝峰,與周圍村舍阡陌構成絕世田園風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佳鄉學園,有刪減


TAG: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