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八百里秦川下的渭河之源:時越千年,現在渭河源頭到底在哪裡?

八百里秦川下的渭河之源:時越千年,現在渭河源頭到底在哪裡?

「長流渭川水,溯到源頭只一盅」——鳥鼠山品字泉作為曾經的渭河源,現在已經乾涸。時越千年,現在渭河源到底在哪裡?

「涇渭分明」是關於渭河最著名的成語,而究竟是「涇清渭濁」還是「渭清涇濁」這個疑問,曾讓古人糾結了上千年。

榜沙河、灃河、黑河、灞河……渭河究竟接納了多少條支流?或者說,秦川八百里由多少條河流組成?你能數得清嗎?

八百里秦川下的渭河之源:時越千年,現在渭河源頭到底在哪裡?

酈道元筆下的渭河之源——鳥鼠山品字泉。

想像中的品字泉最起碼應該泉水如注,才能孕育出渭河這樣一條不知影響過多少王朝更迭、時序變遷的古老河流。然而黑咕隆咚的泉底看不到一絲水光,3眼泉水早已乾涸如斯——難怪1938年學者顧頡剛到鳥鼠山考察渭河源頭後,會撰聯發出「長流渭川水,溯到源頭只一盅」的慨嘆。

一條流淌千年,濁浪洶湧的著名河流的源頭,怎麼說乾涸就乾涸了呢?大禹時代、酈道元時代的渭河源頭或許就在鳥鼠山,那麼隨著時光推移,現在渭河的源頭變遷到哪裡去了?

無論時局怎麼變,當年渭河流經的上游,一直是戎狄的統治地區。兩三千年前的隴西盆地地勢平緩,山塬起伏,在滾滾奔涌渭河的滋潤下,這裡曾經牧草蒼茫,綠草如茵,林木蒼翠,牛羊成群。那些馬背上的民族,就在渭河流域的河谷山坡、山間草甸游牧、生活。

查閱《渭源縣地形圖》,縣城南面有一條來自西秦嶺余脈的悠長河流:清源河。以渭源縣為起點,西北的鳥鼠山已經沒有水流滋潤渭河,而與鳥鼠山相對應的清源河流域,卻是眾多山澗小溪和無名小河彙集。

2009年,渭源縣出版的《渭源縣旅遊交通圖》上,曾將發源於豁豁山的清源河赫然註明為「渭河源」。渭河在古代曾有3個源頭,即鳥鼠山、清源河、以及與清源河並駕齊驅,發源於秦嶺南部山區的鍬峪河。3條源流在渭源縣城東面的河口村匯聚成渭河主流,向東朝著隴西、天水、關中奔流而去。

在鳥鼠山品字泉、清源河、鍬峪河3個源頭「誰是渭河正源」這個問題上,自民國以來就爭論不休。《渭源縣誌》收錄的民國渭源人龐煥昀的《渭水發源說》,是目前較為科學的論斷:他在考察、比較後認定,鳥鼠山來水經常渾濁,而且只要10多天沒有雨水補充,水源便乾涸、斷流,應該不是渭河正源;清源河水量很大,必須架橋渡河,應屬正源;至於鍬峪河,雖然流程比清源河長1公里,比鳥鼠山品字泉長20多公里,但它是一條季節性河流,每到雨季水流充沛,每遇枯水期或乾旱則斷流,自然擔當不起渭河源頭之重任。

八百里秦川下的渭河之源:時越千年,現在渭河源頭到底在哪裡?

涇渭分明,或許是關於渭河的最著名成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強調了渭河最大支流——涇河的重要性。

涇河這條來自北方的河流,在西安北郊高陵縣船張村附近與渭河相遇,它的源頭遠在400多公里外的寧夏六盤山。涇河在黃土高原縱橫交織的丘壑峽谷中奔流的時候,或許並沒有意識到在黃土高原結束的地方,有一條更大的河流將毫無保留地接納它一路帶來的大量泥沙——於是,當兩河相匯,才形成了這一濁一清的自然奇觀。

渭河與涇河相匯的地方,距涇河剛剛流經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涇陽縣永樂鎮僅20多公里。最早發現「涇渭分明」奇觀的,應該是當年生活在渭北周原及岐山、灃水一帶的周人,以及往來於涇渭交匯處上游一帶逐水草而居的戎狄。然而不知什麼原因,最早將這一自然奇觀記錄在案的不是本地人,而是距渭水和涇河千里之遙古邶國的一位怨婦:「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以」——這是《詩經·邶風·谷風》對兩河清濁分明奇觀的描述。按照《詩經》的編排體例,《邶風》屬於古邶國民間歌謠,古邶國則遠在河南湯陰一帶,一位遠在千里之外的民間婦女,怎麼會知道涇河水清而渭河水濁呢?後人目前還無法解釋。但究竟孰清孰濁,後來也有過混淆、爭論,但最終得以澄清。

從甘肅涇川到陝西涇陽,跟隨涇河浪頭愈往南走,涇河河水就愈變得黏稠而黃濁。而渭河雖然發源於黃土丘陵與秦嶺山地交匯之處,但經天水向東流經的地區多為石質山體,且秦嶺與六盤山脈交接的山林地帶林木還算茂盛,沿途並不見有大塊黃土沖積區——那麼渭河在進入關中腹地、與涇河相匯之後,為什麼人們會看到「涇清渭濁」的現象呢?

思考這個問題的不僅僅是現代人。比如在古邶國怨婦發出「涇清渭濁」哀嘆一千多年後,那位久居長安的大詩人杜甫就曾糾結過這個問題。面對涇渭相聚,他發出「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的感慨。而在涇河流域各地縣誌中,隨處可見古人對清濁問題的記載,而到了清代,這個問題甚至驚動了皇帝——為求證渭河與涇河的清濁,乾隆皇帝專門詔令陝西巡撫考察涇河和渭河的水質,最後在對涇河和渭河實地勘察後,巡撫秦承恩拿出了「涇清渭濁」的奏摺。

不過,現代人經過科學證明後,最終得出了一組數據,終結了這個讓古人糾結了千百年的問題: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4億噸泥沙,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196公斤;涇河未流入渭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輸送泥沙1.78億噸,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僅26.8公斤。從數字上看,應是「涇濁渭清」。在「涇渭分明」處,我們所看到的「涇清渭濁」現象,不是河水本身的渾濁度所致,而是由於渭河所流經地區的土壤所含的礦物質所致。

八百里秦川下的渭河之源:時越千年,現在渭河源頭到底在哪裡?

一條大河誕生,必然有一座蒼茫的山嶺為她提供充足的水源。如果能夠從渭河上空居高臨下,做一次鯤鵬展翅式的鳥瞰巡遊,我們會發現有一條山嶺如影隨形,陪伴了古老渭河從誕生到歸入黃河的全部路程——這條山嶺就是秦嶺。

秦嶺挺起高隆的脊樑,就像一位慈祥的父親,矜持而安詳地護衛在渭河南岸。那麼,渭河究竟匯聚了多少條來自秦嶺的河流?或者說,秦川八百里,是靠多少條秦嶺之河組成的呢?

答案是個未知數。

在渭河上游的隴西境內,當渭河被黃土高原乾旱、焦枯的大地吸盡大部分流水之際,一條發源自秦嶺南部深處的河流,便奔流到武山鴛鴦鎮附近,及時補充了渭河的力量——這條河叫做「榜沙河」。

接著,眾多小河和山溪從秦嶺北坡的溝峪河谷流下來:斜峪、湯峪、澇峪、太平峪、灃峪、潼峪……古人說,秦嶺北坡有七十二峪,其實如果從天水境內算起,密布在秦嶺北坡的大小谷峪,數量應以百計。這些隱匿在秦嶺山林里的谷峪,既是古代溝通秦嶺南北交通的孔道出入口,也是秦嶺山水下泄的水道,奔涌著自秦嶺山林深處流來的清澈山水,從南岸的每一個谷峪注入渭河。

到了天水與寶雞交界處,高聳的秦嶺和順勢南下的關山傾下身子,逼迫河水在千回萬轉的山谷間尋找去路。這時,自大散關奔流而下的清姜河,已經簇擁著一堆堆雪白的浪花,迎接渭河的到來。隨後,在天水市秦州區西南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裡,渭河又與西漢水相遇——這裡也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分水嶺。

山村裡山壑縱橫交織,很難判斷哪條溝渠里的水流入黃河,哪些水流注入了長江。但坐落在村子中央的龍王廟,卻讓考察隊可以輕易找到黃河與長江的分界點——這座坐北朝南的廟宇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每逢雨天,一南一北兩面檐水分別注入了嘉陵江上游的西漢水和渭河支流藉河,所以當地人也把這座龍王廟叫做「分水閣」。

進入關中地區後,湧入渭河懷抱的第一條大河是灃河。為了與渭河相匯,發源於西安市長安區灃峪口的灃河不惜在長安城南繞一個大彎,趕到西周時期的灃京舊址附近,和渭河相擁相抱。灃河與渭河相匯的地方,是秦漢時期咸陽城和長安城達官貴人、庶民百姓迎來送往的咸陽古渡口。兩千多年前,揮淚送別、把酒話別的人們正是相聚在這裡,或峨冠博帶,或白面素衣,目送一隻只桅杆高聳的客船或貨船被滾滾東流的渭河水送向遠方。

很難想像,現在成為西安市飲用水源的黑河,它的源頭竟然在很偏南的秦嶺深處。它究竟是以什麼力量一路跌跌撞撞,穿過那麼高峻的山嶺,將自己的歸宿選擇在渭河的呢?當黑河匯入渭河時,渭河的「匯聚之旅」也即將走向終點。最後,當從白鹿原流下的灞河帶著奔騰的浪花,在接納滻河後繼續北上匯入渭河時,秦嶺蒼茫的山影也開始告別,與渭河漸行漸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