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文化與孔子學院,如何在世界講壇講中國故事

儒家文化與孔子學院,如何在世界講壇講中國故事

2018年7月,中國常駐世貿組織大使在世貿組織總領事會上與美方代表正面交鋒的發言引起了網路熱議,張大使在發言中直接引用了孔子、老子的經典名句。這在近些年來,中國官場已經蔚然成風。如何在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來講中國故事?

孔子學院:中國人來了

為推動漢語走向世界,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從2004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孔子學院」。十幾年來,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截至2017年年末,全球已經有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使用的教材都是直接從北京運來的,師資都是國內派出的。孔子學院的形象具有兩重性,既是一個教授漢語、宣傳中國文化的教學交流平台,也是一個承載著中國政府政治抱負、旨在推動文化外交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准官方機構。

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開始面對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人來了》,不難看出西方普通民眾對於中國在當地開設孔子學院的反感與排斥。

眼下正值人們對中美貿易、中美關係的前景十分關切的節點,孔子學院也正在面臨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今年3月21日,多位美國國會議員聯合推出法案,要求將包括孔子學院在內的組織機構向美國司法部登記為外國代理人。他們認為,由中國政府出資興辦的孔子學院對美國學術自由、言論自由造成了影響,背後夾帶的政治宣傳也令人擔憂和關切。科頓參議員說:「如果我們希望大學校園中能有自由言論、公開辯論,那我們必須提高其他國家在我們國土上推動有利於他們國家利益的活動之透明度。」如今,在100多所美國大學校園中都能見到孔子學院的身影。

總體而言,西方對孔子學院的評論主要圍繞軟實力、中文熱、教育經費、學術自由、政治宣傳工具等幾個話題展開。《華盛頓郵報》稱孔子學院是「中國擴大其海外影響的一個手段」,是「增加其軟實力『魅力攻勢』的一部分」。

在世界彼此交融的今天,不同文化間發生碰撞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然而,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運用孔子學院的「品牌」化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讀和偏見?

命運多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孔子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符號。儒家文化,對於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在人類歷史上,大概還沒有哪個宗教或者文明像儒家文化這樣命運多舛。人們無數次把孔子供上或拽下神壇,有用了就供起來,沒用了就揪下來。

秦始皇時期,焚書坑儒;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學扶上「外儒內法」的統治階級正統思想高位;東漢時期佛教東來,儒釋道「三教並立」;宋代程朱理學將儒學發展到登峰造極;明代心學與明末清初「經世致用」,將儒家思想進行創新;五四新文化運動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希望通過對儒學全面清算來表達對傳統舊政治和舊道德的否定和批判;中共建立政權後開展「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打倒孔老二」 再使勁踏上一腳,使得儒家文化徹底邊緣化;「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至今,文化界則再次興起學習儒家文化的熱潮。

西方哲學界也曾經關注孔子,並且讚譽和毀謗涇渭分明。在黑格爾看來,孔子的學說不具有思辨性,只是道德倫理的說教。黑格爾曾經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里刻薄的評價孔子,「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孔子的書籍沒有被介紹到西方,那是最好不過的事情。」英國大科學家李約瑟倒是對孔子提出並為後世中國所實踐的「學而優則仕」原則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士階層」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知識分子群體,儒家與道家學說共同構成了中國人思想深處「極其重要的歷史背景」。

儒家起起落落的歷史也表明,儒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可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美國《新聞周刊》也曾對此發表評論,「通過建設孔子學院來向世界介紹中國確實是一個好主意」。

軸心時代:東西方哲學漸行漸遠

中國傳統思想本質上都是關於「人」的學問,重視現世的人生。天帝神靈雖然高高在上,但也是保障現世人生幸福的重要力量。這與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為現世人生價值的目標存在顯著差異。視人生為苦海、講求超脫生死輪迴的印度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也入鄉隨俗被中國的善男信女們改造為保佑此生平安和來世幸福的宗教。

總體上來講,儒家文化是一種實用主義哲學。核心內容是宗法倫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貴賤都有明確的界限和秩序。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代表著政治關係、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倫關係的美滿。

儒家強調群體利益高於個體利益。孟子說,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就是要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又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漢代以後的士大夫強調「以天下為己任」,北宋范仲淹自頌其志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東林黨人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初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個人對他人、對群體的責任意識始終被置於高位,凸顯了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犧牲個人和局部利益維護整體和全局利益、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的價值取向。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1883-1969)曾經提出過「軸心時代」的觀念。他認為,在公元前500年前後,在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中國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釋迦牟尼,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和世界各地的文明。「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把自然當作一種需要客觀認識的對象。而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敬天孝祖的觀念,是把「天」當作一個不可懷疑具有神聖地位的對象,至於這個「天」到底指的是神還是其他什麼,在中國傳統思想看來是不需要證明的。

近些年來,《論語》很火,孔子很熱,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學院。一批富有活力的學者活躍於國內外,在不同文明的對話中,致力於將儒家文化傳統創造性再生,希望通過「創造性的闡釋」來發掘儒學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這使得現代新儒學成為一門受人矚目的顯學,甚至還出現了所謂「國學熱」。

文化外交的生命力在於民間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美國能領導世界嗎?》一書中,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後來這一概念風行世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還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政策親和力和價值觀、制度偏好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加強軟實力建設逐漸成為各國的戰略選擇。傳統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軟實力資源。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和北京決策團隊也在努力推進中國版本的軟實力工程。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熱」在全球各地悄然興起。掌握漢語可以擁有更多就業機會成為「漢語熱」的直接推動力。在埃及首都開羅,每年都有超過兩萬人報名學習漢語,因為漢語導遊的工資比法語導遊的工資要高出兩倍。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孔子學院承載著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發展中國與國外的友好關係的重要使命。

不過,孔子學院在全球高速擴張如今正面臨著發展速度和產出效果不成比例,國外不良輿論的衝擊和師資隊伍不穩定、教育方式不適應當地文化等一系列問題。甚至還引起了部分所在國的警惕和憂慮,這將嚴重削弱中國軟實力外交的效果。

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豐富表達方式和手段,轉換話語體系,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過程,首先是尊重既有國際制度,按照國際規則辦事,進而在對外政策中逐漸融入「中國偏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中國不應過多強調自己身份和屬性的「獨特性」,而應更多挖掘自身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匯點」,避免誤解加強溝通,點燃人類共有情感的火炬。

文化外交歸根到底要靠人才來推動和實現。因此,要選派不僅專業素質過硬,而且懂得如何跟外國人打交道的人才充實孔子學院的教學崗位,讓孔子學院真正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國民素質的窗口。還要注意避免宣傳過度,不要讓「軟實力威脅」成為「中國威脅論」的新版本。

文化外交真正的生命力在於民間,應該激勵更多民間組織參與到孔子學院的建設和運營中來,讓公眾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發揮更多的作用。

當然,中國文化在全球推廣僅僅依靠語言本身的拓展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在國際社會得到真正確立和彰顯,漢語的國際化地位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種理想國 的精彩文章:

TAG:火種理想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