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反思:美國剪全世界的「羊毛」

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反思:美國剪全世界的「羊毛」

【編者按】

今年是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十年後的今天,重新審視那場重創世界的危機,再度評判各國政府採取的應對措施,對於認識當今世界經濟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特別是特朗普政府所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具有重要的鏡鑒和警示意義。

美國發動貿易戰的借口之一就是長期貿易逆差導致美國製造業外流,搶了美國人的飯碗。但通過回顧,人們會發現,美國經濟的很多問題出在其虛擬經濟過度繁榮上,從前的次貸危機如此,如今的貧富差距擴大、製造業外流等問題也是如此,美國把板子打在別國身上實在是緣木求魚。鑒於金融風險的全球聯動性,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啟示是維護全球經濟安全需要各國的協調與合作。然而,當前,美國政府奉行「美國優先」,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對國際經濟合作的態度發生改變,使世界再次處於新的十字路口。

本文為讀者深度揭示那場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和啟示,以鑒當下。

2008年9月15日,美國股市收盤大幅走低,創出熊市區域內的新低,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出現9·11恐怖襲擊以來的最大單日點數跌幅,拉開國際金融危機序幕。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十年前肇始於美國、席捲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那場國際金融危機給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重創與破壞,讓人們至今仍心有餘悸。如今回顧總結,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是,金融危機是虛擬經濟的危機,虛擬經濟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是金融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既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也有力地推動著實體經濟的發展。但是金融衍生品等組成的虛擬經濟的擴張並非始終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步。十年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就是虛擬經濟盲目擴張的惡果。

美國在20世紀後期特別是柯林頓政府時期,隨著知識經濟逐漸到來,開始有一個製造業外移的過程。2000年,IT業泡沫破裂,美國股市大跌,美國經濟自此結束了自1991年以來長達10年的號稱「柯林頓奇蹟」的高速增長期,開始步入了低速增長階段。2001年突如其來的「9·11事件」雪上加霜,嚴重打擊了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國經濟的下滑速度。為拯救美國經濟,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期間,美聯儲連續13次下調利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並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此舉目地是為流動性松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國證券市場,但也催生了美國的樓市泡沫,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投機樓市的隊伍中。但是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從2006年第三季度起,全美房價出現下跌,伴隨美國經濟疲軟,年跌幅從2007年一季度的1.73%快速擴大至2008年上半年的15.38%。樓價一跌,此前被掩蓋起來的按揭信用危機便爆發了。所以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就是虛擬經濟盲目擴張的惡果。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達到嚴重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巨額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直至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倫敦公司的員工離開公司。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縱觀後金融危機十年的歷史,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舉措,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實際是用虛擬經濟的辦法制止虛擬經濟、用泡沫化的辦法應對經濟泡沫。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聯儲推出了四輪量化寬鬆政策。與正常情況下央行的利率槓桿調控完全不同,面對經濟低迷,量化寬鬆更多地用於經濟危機時的經濟刺激計劃。量化寬鬆調控目標為長期低利率,國家央行持續向銀行系統注入流動性,向市場投放大量貨幣。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是微調,而是一劑猛葯。鑒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通過量化寬鬆,實質上是向全球徵收鑄幣稅,剪全世界的「羊毛」。這一非常規政策,通過非常規貨幣政策推高金融資產價格,實際上對降低市場利率及促進信貸市場恢復的作用並不明顯,特別是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作用甚微,因為多數企業主要是用錢來回購股票,而不是投資於產能。結果是虛擬經濟以幾何級數增長,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導致美國製造業進一步外流,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歐美虛擬經濟禍水的外溢,2008年金融危機何嘗不是?美國金融衍生品等組成的虛擬經濟的擴張並非始終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同步。量化寬鬆的著力點不在於實體經濟本身,而在於通過資本運作應對金融危機,成就經濟增長。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

目前全球債務水平和槓桿率高企,世界經濟仍然沒有完全走出低谷,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的問題仍然是很大的風險。為了應對次貸危機,長期量化寬鬆的政策導致目前的全球債務水平和槓桿率高企,導致政府和市場的槓桿率都處於高位,而各國政府對風險的應對能力沒有提高。金融危機「宿醉」未解,債務水平高企的危機感再次襲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公告顯示,2016年時全球債務創下了164萬億美元的新高,這相當於全球GDP的225%,這個數字比2009年時的前歷史紀錄高出12個百分點。過度舉債,達摩克利斯之劍在世界各國高懸。歐洲、日本、美國的「再工業化」的運行均遇到較大障礙。金融業鏈條長,市場信息不對稱,價值實現過程曲折,既有「黑天鵝」的騷擾,也有「灰犀牛」的攻擊,各類風險苗頭很多。面對危機陰雲,IMF所提出的應對措施包括適時退出QE、制定監管和財務政策工具以及實施財政改革,以提高生產率,增強人力資本和實體資本。

應對金融危機,既要從金融角度找癥結,更要從非金融視角找出路,必須深刻理解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金融危機10周年最大的啟示在於,僅靠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解決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必須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任何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一國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石。金融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要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當前,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甦,正處於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面臨消退,新一輪增長動能尚在孕育。面對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和投資低迷的形勢,要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把握創新、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的歷史性機遇,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金融創新,要在需求端發力的同時,更多地在供給側下功夫,更加註重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靠競爭力吃飯,全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作者:梁啟東,系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2008年9月15日,紐約,在雷曼兄弟集團公司宣布破產之後,一名抗議者在示威。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維護全球金融安全需各國協調與合作

與10年前相比,全球金融市場已面臨新的發展環境,基於2008年金融危機制定的監管方案的局限性日益凸顯,維護全球金融安全還面臨諸多新的挑戰。

首先,金融全球化與信息全球化的相互交織加大了金融風險的聯動性。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傳播,金融全球化也因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資金能夠實現短期內的快速流動,一國金融政策調整和金融市場波動能夠實時傳導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並且,金融風險的「木桶效應」更加凸顯,任何一國的金融監管短板都有可能引起大範圍的金融危機。

其次,金融創新在促進金融發展的同時也給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與時俱進創新金融監管工具是2008年金融危機留給世界的一個重要啟示。從一定意義上講,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與美國的金融產品創新不無關聯。儘管問題不在於創新,但金融監管嚴重滯後於金融發展與創新,必定為金融發展的長期穩定留下隱患。當前,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以及區塊鏈等新的信息技術,進一步推動了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並湧現了虛擬貨幣、網路借貸、移動支付和智能理財等新的金融形式。金融創新在大幅提升金融發展效率的同時,也使監管者面臨新的困境。一方面,監管者無法控制技術進步給金融發展帶來的改變;另一方面,監管者難以評估新金融形式的潛在風險並採取相應的監管措施。

再次,全球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處於新的十字路口。金融危機後,國際社會為推進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如今部分國家的態度開始發生改變。2017年2月,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對《多德-弗蘭克法案》法案進行全面審查,並認為該項金融監管法案是「一場災難」。2018年3月和5月,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分別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改革議案。隨後,特朗普簽署這一議案。該議案旨在放寬對中小型銀行的嚴格限制,並包含一些除最大型銀行之外所有銀行都將受益的條款。《多德-弗蘭克法案》的修訂,將對全球金融監管的未來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總之,作為一個全球經濟的重大事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正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危機留給世界的經驗與教訓卻歷久彌新。如何有效結合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監管、如何讓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相適應、如何促進國際金融監管協調與合作,是金融危機留給當今世界的三大課題。在金融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維護全球金融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在新挑戰不斷湧現、新風險不斷積累的當今世界,防範全球金融風險和維護全球金融安全更是迫在眉睫。

(作者:徐秀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文學斷裂了,未來的「新路向」又在哪裡?
穿越回古代,七夕怎麼過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