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逃離到重建:一份不焦慮的城市遷移指南

從逃離到重建:一份不焦慮的城市遷移指南

在北京有房有戶口,外企工作多年的虎哥,選擇了南下深圳進入互聯網,這並非是一個中年逃離的故事。

篤信詩與遠方,辭掉成都工作,在紐西蘭打工旅行的大黃,回國結婚後開始做旅遊生意,與說著方言抽著煙的包車司機們周旋擺龍門陣。

幫跨國公司在中國尋找品牌定位的諮詢顧問於建剛,回到了老家浙江老家經營蠶絲生意,開始重新發現故鄉。

在北京做「阿姨」的馬姐,在人口疏解行動中一次次搬家。已經離婚的她最終回了老家縣城陪女兒,並做著兩份工作:騎車送外賣,以及朋友圈微商。

一直覺得「不流動無機會」的福建人尤倩,在母親被人騙去百萬後,對賺錢卻少了些焦慮。正在英國開始她的愛情與工作。

逃離這個詞的熱度始終未散,逃離北上廣,逃離原生家庭……但若逃離之後沒有重建,遷移之路便難有終點。脈脈數據研究院嘗試用「回城」來描述這一逃離之後重建的過程。回到這座城,不管原生還是新生的家,那裡是心安之地。每人的心裡都有一座「理想之城」。

2017年夏天,脈脈數據研究院探討過《焦慮下的流動》,「因為困守,所以焦慮;因為焦慮,故而流動。」一年過去,脈脈數據研究院白皮書2018年夏季號《你好,回城青年》透露,焦慮催生的壓力仍在,「回城」之路又有不一樣之處。

「迷茫」成職場人頭號壓力情緒來源換城市實為找位置

當我們問職場人的壓力來自哪些情緒時,「迷茫、沒有目標」是最多人選擇的答案。這背後是職場人關於自身位置的確認與搜索。

「因為你找不到位置,所以焦慮。」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助理教授劉陽對脈脈數據研究院說。

同濟大學醫學博士、註冊心理諮詢師劉亮認為,將目標具象化,是應對壓力的重要方法。在現實中,有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開始用「尋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城市」,來作為改變生活現狀、求解當下的焦慮和壓力的選擇。

尋找「理想之城」的過程,其實也是在多元化、分層化愈發明顯的時代中,一場如何才能更好「安身立命」的探索之旅。

二線熱情搶人 超過八成一線城市職場人無感

而如何找到「位置「,地域的遷移會否解決這個問題?當讓人略感意外的是,媒體上炒得火熱的二線城市」落戶優惠「等搶人政策,一線城市職場人卻反應冷靜,倒是二線城市職場人覺得更受影響。

脈脈數據研究院的調研顯示,目前僅有12%的北上廣深受訪者表示,所謂「搶人大戰」對自己非常有影響或者比較有影響,反倒是在二線城市受訪者中,這個比例達到了19%。二線城市職場人的擔憂,也許來自房價,也許來自對自身競爭壓力加劇的擔心。

而對於身處北上廣深的大多數人來說,搶人政策難以真正激發人才流動慾望,最大的原因是工作與發展機會。脈脈數據研究院調查顯示,所在城市的工作機會,成為影響北上廣深人才們選擇城市的首要考慮因素,緊隨其後的因素是城市的發展潛力、城市的環境與城市房價,再往後才是落戶政策。

影響遷移的另一個難點是關係的維持與重建,從影響遷移選擇的人際因素中可以窺見。排名首位的是伴侶,其次是人脈,第三才是父母。遷移過程中,維護舊有關係,獲得新的連接,尋找到自己位置,往往並非易事。

就目前來看,頂尖人才的流動,一線城市之間的流動仍是首選。在北京一系列嚴控人口政策下,正在崛起、落戶政策又十分寬鬆的深圳,成為了許多北京人才除上海之外的又一選擇。截至2018年5月的脈脈用戶就業所在地數據顯示,對畢業於北京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這兩所高校的職場人而言,深圳已經成為僅次於北京的第二大就業地。

36氪總編輯李洋對中國的創業者生態有著深切關注。她認為,新商業公司或者說創業公司,為中國解決了大量的就業,最優秀的人才仍集中在一線城市和幾個新經濟活躍的新一線城市。

尋找地域自由 「興趣主義」時代催生職場新模式

「興趣主義替代了機會主義。90後是中國百年來第一批的中產子弟。」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這樣對脈脈數據研究院總結90後一代的職業發展。「熱不熱愛這個城市,熱不熱愛這個行業和這家公司,成為了他們選擇的第一訴求。」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長周丹建議,「要不斷理清員工最想要的是什麼「。可是,如果員工愛上了不同的城市,該如何應對?

可否讓職場人儘可能地從地域限制中擺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地域自由」,脈脈數據研究院向公司與個人兩個維度尋求解決方案。從公司角度,有沒有可能有新的工作協作模式?從個體角度,成為超級個體該如何做?

多地協同辦公面臨的難題仍舊是人際互動的微妙需求。供職於一家全球性傳播諮詢集團的高管彭禎藝將其歸結於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職場文化。但他相信,隨著中國職場人專業度的提升,以及互聯網所帶來的交易成本、信任成本的迅速降低,多地協作將會變得更加普遍。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周禹同樣認為,這將成為一個趨勢,並會首先在一些工作獨立化、專業度高的行業里發生。

而在成為超級個體一事上,醫生這個行業頗有代表性,作為典型的「靠個人技術吃飯」的專業人士群體,如何發揮醫生個人價值,推進醫生「自由執業」,一直是醫改試探的方向,但目前仍難言有實質性突破。當個體要脫離平台而發展時,面臨的資源、晉陞機制以及職業安全保證等問題,仍待解決,但這並不妨礙有勇氣者躍躍欲試。

內鏡醫生劉凡在離家不遠的北方二線城市換過兩家公立醫院,經歷過一上午做40個胃鏡的高強度工作,也經歷了院內人事鬥爭讓自己敬重的領導下台,他決心離職,加入了北京一家私立高端醫院,向成為「超級個體「邁出第一步。

劉凡相信,一切都在改變,都會變得更好。在這個時代,要成為一個超級個體,才是未來的出路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脈脈編輯部 的精彩文章:

人到30,一事無成 掙扎的第一批90後
沒人喜歡讓步,但大家都喜歡好好說話

TAG:脈脈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