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若思《黃山文殊院》

胡若思《黃山文殊院》

些許做得功夫處不損胸中一片天

大風堂弟子大致算來有上百人之多,其中精山水者有之,精人物者有之,精花鳥走獸者亦有之,而藝皆能、得張大千繪畫藝術三昧者,當屬丹徒胡若思先生了。胡若思(1916-2004)字遐思,號琴人,其父胡永清富收藏,精鑒書畫古董,嘗設「清秘閣」裝池店經營書畫,也代理張大千的書畫銷售,故因利就便,胡若思就成為了大千在1925年左右所收的「開門弟子」,此時的胡若思才9歲。而他在14歲時,隨大千游日本,並作百幅舉辦童年個展於東京、大阪、奈良、箱根等地,日人稱其「鬼才」,國人目為「神童」。15歲其作品《匡廬瀑布圖》榮獲比利時世界博覽會金獎,藝林傳為佳話。他近現代海上畫壇罕見的多面手,于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界畫無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淺絳、潑墨、潑彩無一不精。他最知名的當屬黃山山水和金碧山水,近日在北京拍得一幅胡若思先生的《黃山文殊院》金碧山水,二美皆備,心懷大暢。

胡若思《黃山文殊院》立軸 設色紙本110x55cm桑浦美術館藏

題識:求放心疑騎日月。得閑身已到蓬萊。朝元仗侶若可睹,手摺芙蓉歸去來。心疑騎日月,身已到蓬萊。明人題黃山文殊院句也。丹徒若思居士。

鈐印:胡嚴私印、若思、胡嚴、若思居士、含豪邈然

黃山文殊院位於黃山風景區天都、蓮花兩峰間,後依玉屏峰。文殊院風景絕佳,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附近又有迎客松、蓬萊二島等勝跡。張大千昆仲曾多此臨寫文殊院景緻,而胡若思則更誇張,他曾經先後20此登臨黃山,不避寒暑寢饋其間,得滿意之作,則以「遐思」題署。本幅題雲「求放心疑騎日月,得閑身已到蓬萊。朝元仗侶若可睹,手摺芙蓉歸去來。心疑騎日月,身已到蓬萊,明人題黃山文殊院句也,丹徒若思居士。」畫面布局虛實交融,上部天空和下部雲海留白,靛藍、青綠、硃砂、赭石渲染的山嶺如懸浮在空中,盡顯黃山一派變幻無端的景緻,畫幅中間山頂小屋一築,豆人寸馬,反襯出天都、蓮花的高聳偉岸,再加上金線勾勒山體,如陽烏返照,望之渾然似仙境。整幅才三平尺余,卻氣勢渾厚,整體重彩煌煌,亦未忽略局部細節的精描細寫,難在金碧山水卻不染俗韻,洵為大師手筆。

胡若思(1916-2004)

胡若思先生的重彩山水講究採用上等的顏料、紙張、古墨,因此色澤鮮麗,歷久不頹。原來他有父親箋紙店的依靠,所以家裡上等的顏料、箋紙隨取隨用,他作畫的有利條件非梵高輩可以想見。加上有名師指點之外,他將各家各代的筆墨技巧和章法構圖揉碎消化,為我所用,能融合青綠、淺絳、潑墨、潑彩種種技法綜合地去表現黃山縹緲雲峰,空靈煙姿,所以使得他筆下的黃山,成為近現代畫壇一絕,能挑戰歷代畫黃山的高手而不落下風。

談胡若思,繞不過去的是當年的那樁公案。1938年春,大千被困北平,無法脫身南下,傳言已遭日本憲兵殺害。胡若思將以往為大千先生代筆之作選百幅於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張大千遺作展」,其中尤以石濤風格淺絳山水居多,人皆不知其偽亦難辨真假,遂搶購一空。有人將刊有此報導的報紙寄北平大千先生家屬處求證,大千先生遂以此為由再次與日人交涉終獲准離開北平。大千回到上海後,真相大白,此事引起上海大風堂其他弟子的公憤,大千於是登報聲明,將胡若思逐出「師門」,永不相認。

張大千與夫人徐雯波

世傳的公案僅僅到此為止,也基本屬於無可辯駁的事實,但返究當事諸人當時以及此後的心理和行為,其實非常微妙。胡若思9歲時就拜入大千門下,此時張大千畫名未彰,仍在傾心臨摹和仿作石濤、八大的作品。而胡若思隨師學畫時,即深受熏習。數年之後臨摹石濤作品幾能亂真,有時張大千畫債甚多,且有指明要石濤風格山水,難以應接。就讓胡若思代筆,他再修潤題跋鈐印,竟然無人能識破。所以當年「遺作展」,胡若思可以一下子拿出百餘幅「老師遺作」,並能銷售一空。以大千的胸襟,當不以之為大逆不道,何況,大家也知道,對於石濤的畫,大千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吶。再者當年消息不通,並且日寇惡行眾人皆知,加上三哥胡世賢在旁邊鼓動,年僅22歲的胡若思立場不定,遂鑄成大錯。但是在張大千眼中這個錯誤到底有多大呢?會不會在他看來,不過是一個天資聰敏、有點狡獪的孩子耍小聰明,結果在「學校」闖了禍,回來打一頓就行了呢?更不用說張大千還是靠了這個畫展的報導,才能逃離險地(60年代初,大千自承此事我不僅不怪若思,還頗為感激,否則不得脫身)。可是迫於輿論和其他弟子們的憤怒,大千不得不做了政治正確的事。

1993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數年的胡若思繪《相虎圖》

當然以上這些不過是我們的揣測,直接當事者的所思所想今人已不可知,只能從流傳下來的書畫什物中探得些許消息。1993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數年的胡若思繪《相虎圖》,回憶當年網師園情境,繪大千師、善孖師,自己是少年形象,胡若思之子胡輝煌繪畫中虎。吳音中「相虎」類似「香火」,該畫即香火傳承之意。可見胡若思雖被逐出師門,但有悔念,而無恨意,師門恩重如海,未克忘懷。只是世移事遷,從此天涯兩隔再不能相見,只有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門生晚輩轉致挂念。

點擊文字查看桑浦美術館精彩內容:

.....................................................

分享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桑浦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桑浦美術館 趙少昂 鳴蟬

TAG:桑浦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