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形容物價:我吃的不是飯,是錢啊!
本期編輯 / 賈小凡
年輕人在一線城市生存的hard模式又更新了。
最近,多家媒體報道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租房價格大幅上漲的現象。儘管數據看起來並不高——以上三地環比漲幅分別為2.4%,2.1%和3.1%,可是落實到具體情況上,常常能把人嚇一個跟頭。
雖說每年七八月份都是租房旺季,價格會有一定的上漲,可今年的情況顯然已經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預期。
媒體報道中將矛頭指向了爭搶房源的中介資本們。其實早在8月1日,就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家要出租的房源受到了自如和蛋殼兩個中介巨頭的battle,雙方不斷提高報價,價格簡直高得離譜。
最終這高昂的成本誰來承擔?還不是那些不得不在一線城市租房的人。
年輕人在一線城市的夢想眼看著在破滅,現在就連在哪兒睡覺都是個問題。與收入水平相比,房租的數字究竟有多讓人喘不過氣,我們Vista看天下的微信讀者也在後台留言中給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ZHANGJINJIE_:北京東三環10平米卧室,去年房租1800,今年2300
@玟妍:上個月去北京打聽租房的事情,中關村那邊想租好一點的不低於7000一個月,還要押一付三,還要收一個月的房租作為中介費,作罷……
最難受的情況屬於那些剛畢業沒多久,正嘗試站穩腳跟的職場新人。他們每月的工資到手也許只有六七千,在此基礎上每月增加500甚至1000的房租支出,壓力可想而知。
話說回來,就算不論房租這種大頭支出,生活中又有哪一處花錢的地方沒在悄然變貴呢?
宏觀的數據上是這樣的: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份的全國居民消費指數同比上漲2.1%。
圖片來自新華社
直觀的感受上,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所感知物價的變化。
因此,我們前兩天面向讀者發起了一次徵集,邀請大家談一談:你在哪些時刻切身感受到物價上漲、生活成本增加?
提前劇透一下看完下面的數字你會想到什麼吧:也許富有的人各有各的富法,但貧窮的人都是相似的
物價隨著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發展而上漲,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20年前的人每月只賺幾百塊錢,你自然不能指望今天依然只花五塊錢就吃飽一頓飯。
但奇怪的是,現在人賺得多了,回想起多年以前的物價卻覺得負擔感更輕,現在兩塊錢的燒餅、五塊錢的煎餅,其實也沒有多貴但更難接受。
@小豬佩奇我配你:三線城市,小學的時候喝奶茶都是兩塊一杯還帶珍珠,現在隨便走哪家都是八塊起價,貴的二三十的喝不起
@夕照:以前的煎餅自己帶雞蛋只要5毛,現在都5塊了
@Gao英惠:小學時一支中性筆5毛,初中1塊,高中2塊。現在那種什麼流暢書寫,舒適握筆的中性筆,都有5塊10塊的了(?_?)
@蜜子:小時候零幾年,一個燒餅兩毛錢。現在大四了18年,一個燒餅兩塊。
@way:十八線都沒有的城市,小學時早餐會買一個油炸粑粑吃,3毛錢,今天突然想吃,去買發現五塊一個
這種對比反映出來,物價變化真正讓人在意的是什麼——
很多東西的價格是在不知不覺間就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上漲的速度快到人們來不及將它和收入水平匹配。
最明顯的就是在一日三餐這件事上——生活中總有那麼些瞬間讓你腦子裡冒出三個大問號:從啥時候開始,這點兒吃的怎麼會要這麼多錢???
@栗茨:現在奶茶10+保底,早餐動輒十塊,坐標180線城市,大學在杭州濱江,一天餐食費就近50
@一位名字顯示不出來的網友:買一小碟排骨三四十的時候
@yanxy:好利來的芝士蛋撻居然12一個
@南落師門:鴨血粉絲吧……高中時候6塊,現在14
@陳、:水果,我們學校還在一個著名水果產地附近,但從大一買次水果3、4塊,到現在大四買次水果8、9塊。外賣也是,大一的時候差不多總共12塊左右,現在基本15起送,還要加4塊配送費。
@番薯君:在廣州臨街的水果店裡買了一個小蘋果,要3.5
@yaxxx-:沒問價格,隨手拿了3個不大的蘋果,然後……9塊多錢。
好吧,現在在外面吃或者點外賣價格是高,自己去菜市場買菜做飯應該會好很多。
然而,現實同樣衝擊了人們對菜市場物美價廉印象的後半部分。
豬肉時不時就要因為漲價登上央視新聞就不用說了,各種葷的價格都常常讓肉食愛好者感到肉痛。
@Настя:前天菜市場買了倆鴨蛋,12.5……我怎麼如此奢侈
@治超:前半個月,每晚只吃白水煮雞胸肉,大約是4-5元/斤,如今都不敢吃了,每斤直接飆升到8-9元/斤……三四線城市……
@清平樂:雞蛋從幾個星期前的4塊多到現在5塊多,雞爪一周內漲了2塊錢,不知道這是短暫的物價浮動還是長期上漲,工資沒見漲……
那為了省錢多吃點素菜呢?好像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實惠。
@.:坐標杭州,每次下班進菜市場的時候感受最深,隨便什麼破素菜都是5、6、7塊錢一斤
@吃茶去:我這邊早餐店南瓜小米粥五塊一碗,油菜今天的價格是9塊一斤。我想吃草都吃不起了……
沒想到以前在課本里學過的「恩格爾係數」,現在終於體會到了它過高是什麼感覺。
@喵嗚喵嗚喵:恩格爾係數居高不下,幾乎所有的錢都用來吃吃喝喝了,悲傷的是還不能隨心所欲的吃吃喝喝,對幸福的追求就是可以去超市水果區可以不用看價錢,以前對學校食堂的飯全部的嫌棄是難吃,現在對它的抱怨就是太貴
對於有的人來說,這一塊兩塊的漲價可能並不算什麼。可是對於更多的人來說,這些幾塊錢累積起來後,並不能假裝他們四捨五入不存在。吃飯這麼重要的事情,不得不斤斤計較,帶著負擔。
@你の名は:以前夏天吃雪糕是不能多吃,會肚子疼,現在是吃一個想想花了多少錢
@青玉妹妹:我,大一學生,暑假回家負責做飯,震驚到現在雞蛋竟然漲到5塊多一斤,在我印象里雞蛋一直都是兩三塊左右,於是在5.00/斤、5.08/斤和5.10/斤之間「斤斤計較」;挑了10隻活蝦,過秤出來11塊錢,驚覺我吃的不是飯,是錢啊!
很煩人的一點是,很多東西這些年只是換了名頭,趕上了某種潮流或是有了品牌包裝,價格卻翻了不知道多少番。
@暮雲輕疊:大學桶裝水7塊一桶,現在在外面22一桶
@委培氰:小時候吃的五毛一個熱騰騰的艾草豆沙粑粑,現在改名叫青團8塊一個
@是小星辰呀:十八線城市,95後,中學那會奶茶帶珍珠果椰果1塊小杯2塊大杯,自從一堆網紅奶茶店火了以後,學校旁邊奶茶全跟著一頓裝修,把店裡布置的很有情調,但價格漲了十幾倍……
是的,現在隨便什麼品質的奶茶冷飲都動輒20多塊錢,喝完並不能降暑,不上火就不錯了。
久而久之,我們竟然也習慣了物價處於這個水平,以前覺得是天價的東西,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甚至偶爾沒花到預想中的那個數時,都會心存感激……
@朝顏:大一時候和老爸第一次買榴槤,一整個50塊,覺得我爸真愛我,買這麼貴的東西給我吃。現在樓下水果店店慶,榴槤特價一個128,覺得好便宜,好想一整個抱回家。
@桔子。:初中最喜歡吃的鐵板魷魚從一塊錢一串變成了兩塊錢一串捨不得買,到現在的五塊錢一串覺得價錢還行
@伴風而眠:去呷浦呷浦吃飯,兩個人吃了66元,驚嘆居然沒有過百…
@Reborn:小時候去景區覺得十塊錢一支雪碧,18塊一杯奶茶就是天價,現在竟然覺得還可以接受了
@CCC:開始覺得兩三百的唇膏(護膚、彩妝)很便宜的時候。
當然,除了最基本的吃喝,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成本也在我們錢包破產的邊緣試探。
「衣食住行」說完食和住,再來看看衣。這年頭的生活經驗可以證實,敢在商場里逛街買齊一身行頭的,可能是家裡有礦。
曾經女性朋友們還嘲笑過直男們不懂,為什麼一條小短褲那麼點布料還要賣那麼多錢,現在就連自己也開始不太理解了。
@fangge:在一件T恤200多一條裙子過1000的時候,在二三百買雙涼鞋還不是皮的的時候
@不懂:十八線小城小商場的小雜牌衣服敢賣999的時候
「行」的支出也是一個重頭戲,特別對於需要每天通勤的上班族來說。不管是坐公交、坐地鐵還是選擇自己開車,總有個交通方式能貴到你。
@八:坐大巴回鄉下,掏出十塊錢買票,櫃檯大姐姐說給少了
@SsY:坐地鐵通勤一個月都要300+的時候。
@Y.:考個駕照都得小一萬了
@Ar-Tin:路上踩油門都得掂量掂量
我們總說「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還在花爸媽錢的學生黨可能花錢也不知道心疼。但是現在的情況似乎是,連過著三點一線生活的學生都開始感覺到物價帶來的壓力。
感受最直觀的,是學費的上漲,公立私立都有所波及。
@然也:私立學校的學費吧,七八年前的時候是三千左右,現在已經是七千多了,差不多一年漲個五百吧
@Kevin:私立初中,四年前是一萬八一年,現在四萬了
@放學別走:我高中那會兒學費一學期八百,現在聽說一學期兩千。
再看看學生的日常生活,老阿姨老叔叔們會發現現在的孩子上個學,的確也不是個便宜的事兒。
@影喚輕風:為什麼在武漢隨便哪家文具店一個軟抄本的起步價都在五塊以上???本子都買不起
@胖嘟嘟的晨二:三線小縣城,列印一張a4紙要四塊錢
@就是想吃火鍋啊:學生練習冊啊,我和我妹隔了兩年,也就兩屆,我初三的時候買的練習冊也不便宜,畢竟是老師指定要買(懷疑黑幕),那時候大概三四十一本,最貴的是四十五,然後前幾天順路幫我妹去買練習冊,一本四五十,我去,我不就畢業兩年嗎?一張毛爺爺買兩本就沒了??那麼多科目,那麼多本
@白鳥朱荷:現在20塊錢很難買到書了(名著一類)。前兩天買到一本22的雙語的動物農場都激動萬分。
@Ginger&Fishcakes:最近切實感受到買書漲價了,基本漲了30%左右。再往前看發現書價其實一路都在飆升,幾年翻了一番多。一本11年買的書,當時38,現在要70。
@車飛:大一之後食堂五塊錢一葷兩素,現在研三,七八塊是最普通的那種,新開一個食堂基本一頓飯兩位數起步
大多數時候,物價上漲是在一點一滴之間慢慢發生的。
今年漲一塊,明年再漲一塊,看起來多的那一塊錢可以忽略不計,但不知不覺你就發現它已經不是你記憶中那個消費水平了。
@Eva.Chan:大一的時候學校南門的烤肉拌飯11塊,大二變成了12塊,今年大四剛畢業,變成了13塊。
@源源堂:學校食堂去年包子還只買一塊,今年就買一塊五了,逼得我只能頓頓吃饅頭
@鴟:學校門口的螺螄粉店,第一個學期還是4元,第二個學期變成4.5,每個學期偷偷漲五毛,畢業前吃的時候是7元,才發現原來螺螄粉變這麼貴了
@cheung:我姥姥愛吃北京新街口一家店的麻醬涼麵。13年賣8塊,14年賣12塊,兩年前已經漲到了15塊。
@二兩螺螄粉加鴨jio加豆腐bo:回家坐大巴車,一年漲一塊,從印象中的6塊變成了12塊。
當然,定價上漲是因為做生意的成本也在增加,賣家和買家都在分擔著這種壓力。
@Nekid_陳:家附近的包子店,2000年左右是1.5塊錢一個,前年終於漲到了2.5塊錢,還是我們求著讓老闆漲價的,因為怕他虧慘了倒閉了就少了一個童年的回憶
但是更多的情況,往往是消費者更憋屈,因為知道成本高、物價高,碰到買東西「加價不加量」的情況也沒有任何辦法。
@Xx。:前幾日去吃小籠包,一籠八塊,只有七個,還土豆餡的,關鍵他么的土豆只有指甲蓋那麼大,全麵粉,唉……
@光大大:麥當勞巨無霸一直變小,還漲價
@Mrs 0.0:餡餅里的肉越來越少再也沒有多回去
@博騁:腸粉……跟小時候比起來簡直加價不加量,不對,量還少了
@菜菜貝:一件小事,常吃一家店的套餐,裡面送小蛋糕,前兩天去,小蛋糕變成了小塊發糕……第一感覺不是店家摳門了,而是物價漲了
這是物價上漲帶給人們的另一種直觀感受:總覺得錢越來越不值錢,還沒怎麼花呢,就像中了消失咒一樣沒了。
以前流行的說法是,買東西花一張100塊、找回來的零錢很快就會消(用)失(光);現在嘛,買同樣的東西,你還想指望能找回來零錢?
@白雪公豬:曾經一百兩星期,現在一百隻半天
@臭蛋菌:剪頭髮最明顯,頭髮明明變少了,但是剪頭髮還貴了……(小編:堪稱本次最扎心留言)
@Jolie:跟爸媽逛超市,隨便買了幾樣零食,幾件小的家裡日用品200+,一下子幾張紅色毛爺爺就花出去了,感覺錢不經花了
不僅花的多,而且花錢的性價比還越來越低,讓人越來越難有「這錢花的值」的感覺,真·人間不值得。
@鬼swj:大學算伙食費預算20塊一天,上班以後預算20塊一頓
@江小白:以前三塊錢的醬香餅夠全家吃還撐,現在只夠我一個人吃
@鬼swj:朋友聚會從人均二十吃到撐,到人均五十,到現在人均一百都吃不盡興,經歷的是青春,花的是錢
甚至人們開始默認,當五毛、一塊錢躺在地上時,它們並不值得我彎下我腰間盤突出的老腰去撿起來——畢竟撿起來後除了在錢包里佔地方也沒啥別的用處。
@足下:2.5元在便利店買不到任何東西的時候
@白吃的白:拿著一塊錢連瓶水都買不到的時候
@Aphrodite"s Curse:都沒有人撿地上五毛錢的時候
@PASSION:地上掉一塊錢都沒人撿。。。
說個好笑又殘酷的,畢竟現在連乞討從業者的生活標準都提高了,給人家一塊錢以下你都拿不出手的。
@味精仔漢化:記得以前過年我們去廟裡裝頭柱香,會有一群乞丐圍在門口,有些大佬拿著一疊一毛錢挨個發,乞丐還會道謝。現在給乞丐投幣1元以下都要被嗤之以鼻了……我給毛錢鋼鏰兒的時候,都會順帶多給1塊錢……
一邊是錢包往外流失的速度越來越快,一邊更讓人煩惱的問題是——補充的錢進不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在全國前10的,是這樣的情況
圖片來自新華網
可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似乎更容易體會到的是自己賺錢的速度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
@carcarla:我們學校學生的學費每年漲一萬,我的工資每年漲一百。感受特別明顯。
或者說,因為生活成本不斷提高,但工資止步不前,導致錢在手裡越來越難留下,也絲毫感受不到自己掙的錢真的能用來提高生活質量。
@矮迪矮迪:攢錢的速度變慢了,以前工資能剩一半,現在基本攢不下了,而我的消費層次並沒有變高。外賣以前覺得很便宜。現在挑了半小時,無奈的關掉自己去做飯了。
這有點像小學奧數題里的游泳池問題:水池裡的水不斷往外放,可是補充的速度卻跟不上趟。越想追趕,場面越狼狽。
面對生活中這些無孔不入的痛點,除了前段時間被廣泛討論的「消費降級」,我們似乎也沒什麼好辦法來減少生活成本帶來的壓力。
就在8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剛剛表示物價水平將繼續保持溫和上漲態勢。
那就祝大家在查看銀行卡餘額的時候都能保持一個溫和的心情吧。
P.S.如果你關於物價也有話要說,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中國大陸票房最高的女導演蘇倫:想和李安「超時空同居」
※對話《我不是葯神》譚卓:拍到最後,我都懷疑自己了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