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凡「事」,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史」

不凡「事」,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史」

| 凡 | 是 | 攝 | 影|

這是凡是攝影新開闢的一個小欄目,計劃定期更新一些乾貨,主要內容包括:

:20世紀60年代前的縮略攝影史

:對紀實攝影的反思

:紀實之外的攝影

:20世紀60年代後的攝影

:劃時代的彩色攝影

:攝影中的哲思

:未完待續

攝影藝術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在於攝影師、藝術家對攝影功能的發揮和改造,利用記錄功能的缺陷——記錄的與被記錄的對象之間無法消除的差異——來表達、創造。圍繞這一核心觀點,本欄目的內容將逐步展開,讓影友們在傳統攝影之外,了解、學習、掌握到更多結合理論與實踐的內容。

希望各位影友多提意見,幫助我們更好的提高專欄質量。

第一篇:20世紀60年代前的縮略攝影史 1839--1960

歷史雖然紛繁交錯,但是仍然是由一個個此消彼長的階段和趨勢組成的。我們將以紀實攝影為主線,以五個階段,來重溫現代攝影的發展歷程。

這五個階段依次是:

1:1839年:攝影術的問世

2:「紀實」的萌芽

3:紀實攝影的早期實踐

4:「大躍進」的三十年

5:「關懷攝影」

1839年:攝影術的問世

179年前的8月19日:攝影術問世。當我們複述這段艱難的歷史時,它卻往往顯得冗長生澀,就像世界上最早的照片,哪裡有人在乎那些早已分辨不出的細節。

1826年 尼埃普斯《窗外》局部 曝光時間長達8小時

1826年 尼埃普斯《窗外》實物,是一塊寬20 厘米、高16.5 厘米的錫版

1825年法國人約瑟夫·尼塞福爾·尼埃普斯拍攝了第一張照片「牽馬的孩子」,這張照片是翻拍的一副版畫。他的方法叫做「日光蝕刻法」,也就是把陽光當作刻刀留下印記。

1827年尼埃普斯發現了同胞路易·雅克·曼德·達蓋爾的熱情,兩人開始合作。6年後尼埃普斯去世,而達蓋爾在1837年發明了銀版攝影法,曝光時間縮短到了半個小時之內。1838年,法國政府購買了尼埃普斯和達蓋爾的發明,並在1839年8月19日向全世界免費公開完整工藝,距離後天剛好179年。

英國人在這一場競爭中落後了,直到1841年,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的負正系統攝影才獲得專利,並專門取名叫做「卡羅攝影法」,取希臘語kalos(美麗)為意。雖然「卡羅攝影法」的成像質量不如達蓋爾的銀版,但價格低廉,和銀版相比簡直不要錢,曝光時間也只要5分鐘左右,因此迅速成為接下來一個半世紀的主流。此後的「卡羅攝影法」經過改進,變成了濕版攝影法,後來自然又出現了干版攝影。到1888年美國人開發出Celluloid(賽璐璐)負片,形成了負片的基本模式。這一年,喬治·伊斯曼開始以卡羅攝影法為基礎生產「美國膠捲」。次年,也就是1889年,伊斯曼公司改稱為「柯達干版與膠片公司」,並改用賽璐璐為片基,從此風靡世界。

《大堂的門,阿伯茨福德》1842年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卡羅式攝影法

《植物的印相》1839年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卡羅式攝影法

「紀實」的萌芽

紀實攝影,英文是documentary photography。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1889年英國攝影報裡面的一段描述,當時是有一些建築遺址的照片,稱之為「將成為一個世紀以來最珍貴的文檔」。

另一個出處是1908年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在現代攝影之父Alfred Stiglitz辦的《Camera Work》(攝影作品)里的評論,他說「攝影可以帶給我們現有的,最珍貴的記錄。從這個角度來說,沒人可以質疑它的價值。如果有品位的人來拍攝,那麼它會非常近似於藝術。」

這兩個出處裡面的角度不太一樣,意思也不完全一樣。第一個是檔案,比較注重於歷史價值,第二個比較側重於複製,再現。另外還有一些考據和出處,我們這裡不多展開。

總之,「紀實」(documentary)這個詞是在攝影術誕生之後七八十年才被造出來,關於它的定義也有很多爭論。

擁有專利的法國人,最先將攝影運用於探索近東、美洲的荒蕪之地和建築遺迹。比如法國的「官方紀念碑委員會」(official Commission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就組織了一次官方的攝影活動,用尼埃普斯發明的「日光蝕刻法」去記錄法國的建築、雕塑等等這些正在快速消失的寶貴遺產。這也是國家力量與攝影的第一次結合。

John Beasly Greene在1854拍攝的阿布辛貝神廟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攝影被用來記錄南北戰爭。雖然受限於技術條件,攝影師們沒法靈活、快速的進行拍攝 ,但他們仍然再現了戰場上的真實情況。

1862年,林肯總統及隨行二人在東部主戰場,安提塔姆之役。 這張照片很明顯可以看出,由於曝光時間太長,總統的面部已經因為移動而模糊。

攝影越來越普及之後,攝影師拍攝的題材就更多地從風景轉向城市和社會生活。人的社會性,以及人類對自身的關注,都決定了城市、社會、活動、危機/戰爭必然會成為最常見的拍攝主題。

紀實攝影的早期實踐

歷史上第一個可以真正被視為紀實攝影師的是丹麥人Jacob Rii(1849.5.3-1914.5.26),雅各布·瑞(以下簡稱瑞)。他21歲時移民到美國,經歷了貧困潦倒的生活,後來成為報社編輯、記者。在工作的過程中,他逐漸嘗試用更多方式增強文字的表現力,比如插畫,攝影,主要拍攝工業化浪潮中的社會底層。然而攝影只是他進行報道的一種手段,當他需要更直接的表達時,演講替代攝影成為他新的宣傳方式。

他的接班人是Lewis Wickes Hine(1874-1940)(路易斯·韋克斯·海因)。凡是攝影對這兩位攝影師,都曾做過介紹。

海因很難得的一點就是,他把他自己的照片描述成「像片判讀」(photo-interpretation),這個詞有點不太好翻譯,簡單的說,大概就是一張卡片,上面有圖畫有文字各種信息,你一看,什麼都明白了,簡單明了這種。海因這麼描述他的作品,是因為他技術功底紮實,拍得快,拍得好,不管什麼環境什麼細節,他就只關注他面前的這個人。所以後來,這個「像片判讀」流傳廣了之後,就發展成了「圖片故事」(photo-story)。

《消逝的種族》1904年 愛德華·柯蒂斯 銀鹽工藝

「大躍進」的三十年

進入20世紀之後,攝影便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為現代攝影的確立,以及實驗攝影在歐洲的廣泛開展形成的「百家爭鳴」。

根據顧錚的考證,1917年,Alfred Stiglitz也就是現代攝影之父施蒂格·利茨,在他的《攝影作品》里介紹了保羅·斯特蘭德,標誌著現代攝影的確立,以及畫意攝影的敗亡。(實際上,Alfred Stiglitz早在1915年就為保羅辦展,並介紹了保羅,他們倆人之間也發生了一段隱秘的故事。)從此攝影的主流審美,擺脫了「像畫一樣」的迂腐和落後,進入了現代。

從保羅這兒開始,出現了一個詞,叫「直接攝影」,或者「純粹攝影」 straight photography。這個直接、純粹,都是相對於以前的畫意攝影的,畫意攝影模仿的是繪畫,相對於繪畫對生活的間接表現,攝影無疑是直接的;攝影以前是繪畫的附庸,不是獨立的藝術,那現在獨立了,攝影成為了新的藝術,所以叫純粹。然而「直接攝影」,或者「純粹攝影」的出現,並不代表畫意攝影的完全消亡。

保羅·斯特蘭德著名作品 白籬笆 1916

各種實驗攝影和新風格在歐洲也不斷湧現,比如蒙太奇風格,超現實攝影,照片拼貼、物影攝影等。匈牙利的安德烈·科特茲、法國的曼·雷、蘇聯的亞歷山大·羅琴科都是此中代表。

亞歷山大·羅琴科的各種作品

相對於歐洲的「百家爭鳴」,美國人卻在經濟大衰退的肆虐下苦苦掙扎。這個時期只有一件事可講,也就是FSA,美國農業安全局項目。對FSA項目的評價,褒貶不一。然而,現在我們說到紀實攝影,有誰不會想到FSA呢?

「關懷攝影」

經歷了二戰的人尚未喘息,又籠罩在冷戰的陰影之下,迫切的需要心靈上的慰藉。紮根巴黎的本土攝影師羅伯特·杜瓦諾,忠實地記錄了浪漫之都那些靜默無聲的瞬間,平凡卻充滿溫暖和希望,打動了許多人。跟他風格差不多的另外有三個,兩個法國人,伊齊斯和維尼羅尼,第四個是匈牙利人布拉塞,專拍巴黎的夜晚。

1952年,MOMA,也就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給這四個人辦了個展,叫做《四個法國攝影家》,因此這四人的攝影風格——關注社會,關注人類生活,充滿人情味的風格,被稱為「關懷攝影」。(concerned photography)

1968年羅伯特·卡帕的弟弟,康奈爾·卡帕,出了一本書,題目就叫《關懷攝影師》,國內譯作《憂國憂民的攝影師》。在他看來,所謂「concerned」,即「真實的人類情感超越銅臭的玩世不恭與冷漠的形式主義」。

現在,我們已經不再使用「關懷攝影」這個詞,因為它已經被囊括進報道攝影,成為報道攝影的精神內核。無論這種精神內核被冠以什麼名字,它始終是吸引我們走進紀實攝影,堅持紀實攝影的力量。正如多羅西亞·蘭格曾經所說,「你相信什麼,就會拍到什麼」。

現代攝影,從1917年開始,到20世紀60年代之前結束,大約經過了40年突飛猛進地發展。隨著電視、網路的發展,整個世界的運轉速度更快了,人們興趣轉移的速度也更快了,攝影終於進入到當代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新攝影」。

馬克·呂布 攝影作品

END

—【凡是攝影】—

| 帶你進入攝影大師的世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是攝影 的精彩文章:

著名攝影師鏡頭下的「床」

TAG:凡是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