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溯源甘肅】老子及其《道德經》與甘肅的淵源

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馬保平

老子青牛圖

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最大成就是開創了道家學派,並為後人留下了一部五千餘言的《道德經》。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後來隱居不仕,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後「莫知其所終」。老子的西行線路與甘肅的淵源頗深,至今留有許多遺迹傳說。

老子其人,最早的書面記載見於《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聃」在西周是一種官職,是皇帝小時候的伴讀,老子是周景王的伴讀,周敬王的老師。周代太子的老師稱聃,周天子的後裔稱老子為聃公。楚苦縣厲鄉曲仁里村,屬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

史學界認為老子生於公元前577年周定王當政時。周定王於公元前605年繼位,公元前545年去世。歷史推論老子比孔子大21歲,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6年,由此認定老子誕辰於公元前577年。

歷史記載孔子兩次周遊列國,第一次周遊列國時曾拜訪過老子。孔子第一次周遊列國主要是拜訪各國知名學者,學習各家的文化所長。孔子每見到一位學者,回來後都會向同行學生評價其學問優劣。二十五史中《老莊申韓列傳》對於孔子拜訪老子有如下記載: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淺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己。」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綸,游者可以為罔,飛者可以為?。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和老子交談兩個時辰後,未能探究出老子的學問深淺,孔子這段話表示了孔子對於老子學問的讚歎與嚮往,顯示出老子學問的高深。

老子學問從何而來?雖然東周日漸衰退,但上古數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有著很深的積澱,老子是東周周景王時期守藏史,他能看到上古所傳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這些歷代流傳下來的典籍。更重要的是,周王朝的守藏史擔負著後來歷史上的司天監一職。古代每天要測日影觀天象,制曆法,定節氣,為指導農業生產服務。老子熟悉天道,正是因為職業原因。

孔子問禮於老子

老子何以西出函谷關?《史記》的記載是:「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後代有人說老子是為了躲避戰亂而西行,此說稍有不妥。

《春秋》記載:「三百年之久,?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戰攻侵伐不可勝數」,但都是列國之間互相戰攻侵伐,戰爭從未漫延至周天子的京畿洛陽一帶。當時的史書——《春秋》記載只有兩事與周天子有關。一是西北的戎人抓周天子的大夫凡伯。《春秋·公羊傳》評價此事說:「諸侯不得執天子之大夫,執天子之大夫,與伐國同罪」。另外一件事是晉文公處於霸主地位時期主持踐土會盟,召周襄王參加,《春秋》記為「天王狩於河陽」。《春秋·公羊傳》中不讚許臣召君的行為。《春秋》中記載大大小小戰攻侵伐不可數,對於周天子不敬的事,都詳細加以記載,更不用說攻打周天子的事而不記載的。自周平王東遷,周天子勢力就已經開始漸衰,逐漸強大起來的諸侯為爭奪霸主地位,彼此之間戰爭不斷。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第一位霸主。管仲任齊桓公宰相後,給齊桓公的指導方針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任何會盟、征伐、決策要先拿到洛陽上報周天子,取得周天子形式上的同意後,才能實施。這給以後的霸主確立了準則。所以,春秋時期戰亂只是在諸侯、封國之間進行,沒有任何戰爭針對周天子及其京都所在地洛陽一帶。老子是周天子的官,所以不會因為躲避戰亂而西行。

那麼老子為何西行?老子作為兼管司天的官,他夜觀天象,見「玄天之氣」罩於西北,遂西行。老子已經看到周室衰微,於是他就離開洛陽,騎青牛西行,想要去西秦實地考察。

歷史上西秦有兩次大的發展。《史記》中有「昔西伯拘?里,演周易」,西伯侯,即周文王。周文王被殷紂王關押三年,回到西周后謀劃爭奪中原。當時,戰馬是最重要的軍事資源,於是周文王派自己的管家到關山以西渭河上游養牧戰馬。公元前1045年武王伐紂,殷紂王戰敗,周武王佔領朝歌,按照功勞大小分封,管家牧養戰馬有功而被封子爵,賜嬴姓,受封西秦國(關山以西,渭水上游至洮州)。是為秦始皇的先祖。

西周第十代周幽王,為討好寵妾褒姒,鬧出了「烽火戲諸侯」的笑話,並欲廢王后申氏。王后申氏聯合處於北方的犬戎族攻打鎬京而戰勝,誅幽王與褒姒。然而尾大不掉,看到了鎬京富庶的犬戎人不肯離開,太子申秘密聯合嬴氏攻打犬戎兵並取得勝利,建立了東周,史稱周平王,並於公元前778年遷都洛陽。由於得到西秦國的幫助,周平王將西秦國由子爵國升為公爵國,由此才有了秦穆公、秦宣公這些稱謂。並恩賜關中土地,從此西秦改名秦國。有了大面積的耕地,所以秦國很快富裕起來,到老子那個年代秦國已經成為東周各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此之時,東方齊國,南方楚國實力也較為強大。老子分析認為將來能夠統一中原、打敗齊楚的必定是秦國。所以老子入秦進行考察。

老子入秦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秦國當時的領土就是之前周天子的領地。周平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前十代周天子的陵墓都在隴山(古稱龍山即今隴縣),老子想要前去祭奠歷代周王。

道德經

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把守函谷關的守將尹喜也是修道之人,史書記載,他在城樓上觀望,看到從東邊飄來一大團紫?(音氣),便知是道行高深之人。《史記》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知老子為大賢大德之人,於是請老子為其著書。老子隨尹喜到周至縣樓觀台講經三天,言5100多字,後來這5100多個字被編撰成書,就是《老子》,唐代時命名《道德經》。

尹喜聽了老子3天的課,對老子十分佩服,於是他棄官不任,而拜老子為師。隨老子從關中西行到了陳倉(今寶雞)隴州(今隴縣)。老子和尹喜祭拜西周曆代亡靈後,翻越關山遂至西秦考察,因為秦國的根基在西秦。老子一行從關山到甘肅清水縣,在翻越關山時老子的青牛累死,將牛埋在了這裡,因此關山西側甘肅清水縣境內叫牛頭山,而山下那條河叫牛頭河。牛頭河是渭河的一個支流,之前經常泛濫,老子和尹喜在此停留三個月,帶領西秦民眾疏通河道修築河堤,從此2000多年來牛頭河再也沒有泛濫過。當地老百姓就把牛頭河下游叫伯陽渠,而牛頭河注入渭河處的地方叫伯陽鎮,因為老子號為伯陽。伯陽鎮旁邊山上有伯陽祠和尹喜廟。

之後老子沿渭水西上,去渭源祭拜不肯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直到洮州。在東周列國時期,漢族人口最西到臨洮,再往西就是戎狄所屬。老子在洮河辦學授課,這就是後來的臨洮講經台。

尹喜把老子講的《道德經》藏在樓觀台後面的一個山洞裡。孟子說的「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說的就是戰國時期的社會現狀。楊朱的弟子環淵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老子留下的《道德經》,之後回到中原潛心研究,將《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名道篇為37章,下篇名德篇為44章,共為81章。環淵的弟子將《道德經》帶到了齊國,《道德經》成冊發行大概是在齊國。齊國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學,即稷下學宮,孟子的學生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最早《道德經》就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刻印發行的,最早注釋道德經的人也是韓非子,《韓非子》書中有《解老篇》和《喻老篇》。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遷給老子和韓非子合作傳記的原因。

西漢初期,做了皇帝的劉恆有一次在渭河邊行走,碰到一個老頭,老頭給他講述《道德經》。劉恆很著迷,老頭和他約定每天到渭河邊上來聽他講述,但不能帶一個人,也不能告訴任何人。老頭把《道德經》整個講了一遍後從此消失。劉恆根據老人的解釋,自己記錄的《道德經》版本,稱河上公注本。

西漢中期,漢武帝登基之後,董仲舒上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學成為官學。三國時期,曹操手下儒生王弼,註解了《道德經》和《易經》。儒家用的《道德經》一直是王弼注本。

唐朝李世民的母親、奶奶都是鮮卑族。李淵打下中原,但有人認為他有少數民族血統。李世民為尋找其作為漢族正統的血緣身份,召集學者研究,證明了李淵、李世民是老子後代。老子名叫李耳,老子的兒子叫李宗,李宗在春秋時期做過魏國的將軍。老子的孫子,李宗的兒子叫李?,李?是魏國的散大夫,李?第七代孫子叫李假,李假是劉邦手下的散人,李假的兒子叫李解,李解被劉邦封到隴西作膠西太傅。所以李解這一支就落在隴西。李淵的父親叫李虎,李虎是李解正宗的後代,所以就證明李氏天下是正統的漢族人的天下。上溯其先祖為老子,因此李世民給老子非常高的封號叫「道?真君」,唐朝以後凡是道教的廟宇中玉皇大帝之上就是太上老君。從此老子這本書就改名叫《道德經》。

唐玄宗時期命李荃、傅弈搜集整理道家經典,編撰《道藏》,第一次彙集了中國傳統文化。乾隆時期以紀曉嵐為主編,編製《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編成後一共謄寫了7套。第一套叫《文淵閣》,放在故宮,現在台灣。第二套叫《文津閣》,放在圓明園,被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燒毀。第三套叫《文源閣》,放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現在北京圖書館。第四套叫《文溯閣》,九一八事變時期張學良命人秘密轉移到北京,然後又轉到甘肅蘭州藏在榆中縣廢棄的磚瓦窯,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打開後仍完好無損,後在甘肅蘭州建文溯閣四庫全書館,地址在蘭州市九州台。江南還有三閣,各藏有一套四庫全書。一套叫《文匯閣》,建在揚州文匯路,被洪秀全燒毀;一套叫《文宗閣》,建在鎮江。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英國侵佔鎮江,戰亂中藏書遭損。1853年太平軍自瓜州攻佔鎮江,文宗閣藏書被燒為灰燼。第七套叫《文瀾閣》,建在杭州。日本人佔領東北後才知道東北的《文溯閣》已經不在,於是盯著杭州的這套四庫全書。但軍統戴笠在日本人進入杭州之前已經悄悄派人把這一套四庫全書轉移,這套書在運輸途中遭土匪搶劫而流落到民間。1945年被浙江大學馬一浮教授發現,浙大校長竺可楨安排浙江大學師生去搜集,只收回8千餘冊,後又安排人按照文淵閣藏書去謄寫,共抄錄了一萬三千多冊。因此說,四庫全書只剩下三套半。

《道德經》的版本,除上述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傅弈注本外,第四種是敦煌本。這一版本把《道德經》分為道篇和德篇,但不是八十一章,而是六十七章。

2015年,甘肅華亭縣有人獻給國家一本《姬氏道德經》。姬氏是周天子的後裔,周平王東遷之後,召公有一支後代留下來看守王陵,其後代說老子拜訪王陵時給他們留下了一本《道德經》,他們世代相傳。但是這本書不是原本,是經過轉抄過的。《姬氏道德經》分為六篇,第一篇叫道經篇,第二篇叫德經篇,第三篇叫道理篇,第四篇叫道政篇,第五篇叫道法篇,第六篇叫道術篇。2016年國家組織專家鑒定認可後於2017年正式出版《姬氏道德經》。其內容和現在傳世的《道德經》內容總體相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2018第五屆西北金融論壇縣域經濟綠色轉型發展十大金融創新案例徵集公告
甘肅省青年作家張子藝喜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