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扁鵲心書》考據提要

《扁鵲心書》考據提要

原標題:《扁鵲心書》考據提要



《扁鵲心書》,綜合性醫書,3卷。宋代竇材編撰於紹興十六年(1146年)。託名扁鵲所傳,故名。此書以重視經絡和針灸療法為特點。卷上介紹「黃帝灸法」「扁鵲灸法」及竇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較強調扶陽,禁用寒涼之劑。卷中論及傷寒、陰毒、勞復、喉痹、虛勞、中風等100餘種外感、內傷及臨床各科雜病。書中並附作者若干治驗,多推崇針灸療法,體現了竇氏在運用此法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卷下除續載部分病症外,「扁鵲神方」收有94方,分別介紹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相當數量的方劑不見於宋以前的醫籍,並保留有我國較早的麻醉方劑—睡聖散,頗具參考價值。


本文對《扁鵲心書》的作者竇材的生平,該書的版本流傳及現存情況作了考證,並輯錄該書提要。《扁鵲心書》上海千頃堂書局發行,年代待考。託名扁鵲所傳,由北宋竇材輯,清代胡念庵參論,目前所見最早的版本為清·王琦刻本。現對該書作者、流傳進行考證,並輯錄提要。


竇材考

《中醫大辭典·醫史文獻分冊》「竇材」條載:「宋代醫家,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曾任武翼郎官職。」張宗棟、陳婷考證:竇材籍貫並非山陰。據《扁鵲心書·進醫書表》稱:「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河朔泛指黃河以北一帶地方。宋·王存《元豐九域志》指出,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縣,屬河北路西路。清·雍正元年,因避諱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光緒十年修《畿輔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藝文略》稱竇材為真定人。查《浙江通志》、《紹興府志》、《山陰縣誌》均不載。因之,竇材籍貫為今河北省正定市。《扁鵲心書·奏玉帝青詞》:「臣苦志五十餘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餘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過不逾,常慮身填溝壑,其書失傳,遂欲考訂發梓。」「不逾」,據《論語·鄉黨》是指70歲。《扁鵲心書·序》稱「宋紹興十六年武翼郎前開州巡檢竇材謹序」,紹興十六年為公元1146年,可推知竇氏生於公元1070年前後,卒於1146年之後。其生平,據《扁鵲心書·序》稱「餘業醫四世」,又《進醫書表》中稱「世祖隸傳於醫學,內舍相傳」等語,可知其為世醫之家。又說「向因薄宦、奔走四方」,署銜為「武翼郎,前開州巡檢。」


武翼郎之職,《宋史·職官九》:「武階舊有橫行正使、橫行副使,有諸司正使、諸司副使,有使臣。政和易以新名,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橫行正、副亦然,於是有郎居大夫之上。至紹興,始釐正其序。」「武功郎、武德郎、武顯郎、武節郎、武略郎、武經郎、武義郎、武翼郎,以上舊諸司副使,八階。」


開州,《宋史·地理五》:「開州,下,盛山郡,軍事。崇寧戶二萬五千。貢白、車前子。」


巡檢,《宋史·職官七》:「巡檢司,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又有刀魚船戰棹巡檢,江、河、淮、海置捉賊巡檢,及巡馬遞鋪、巡河、巡捉私茶鹽等,各視其名以修舉職業,皆掌巡邏幾察之事。中興以後,分置都巡檢使、都巡檢、巡檢、州縣巡檢,掌土軍、禁軍招填教習之政令,以巡防捍禦盜賊。凡沿江沿海招集水軍,控扼要害及地分闊遠處,皆置巡檢一員,往來接連合相應援處,則置都巡檢以總之,皆以才武大小使臣充。」


可見竇材曾當過一段時間地方武官。張宗棟推測竇材50多歲前生活於北宋,汴京淪陷,流寓江南。《扁鵲心書·三世扁鵲》中記載其在衢州(今浙江衢州市)野店行醫。晚年,鑒於醫界不遵「正道」,「遂將追隨先師所歷之法,與己四十餘稔之所治驗」,編成《扁鵲心書》,於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刊行。


流傳


據《扁鵲心書·序》、《進醫書表》以及王琦的後記,可以窺見本書在我們今天可以見到的版本印行之前的流傳:竇材(1146年)→……胡鈺(念庵)→胡道周→胡紀雲→王琦(涿崖,康乾時人)→略。《序》起句言「《靈》《素》為醫家正傳,後世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孫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師《內經》,惟采本草……」,所非醫家截至朱肱(宋徽宗朝授奉議郎,醫學博士等職,為當時的著名傷寒學家),未及其後的劉完素(約1120~1200年)學派,如果序言可信,則可佐證其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然自該書12世紀成書,至18世紀重現於世,除《序》中自述外,600年中,並無其他旁證,《宋史·藝文志》也無載,頗為可疑;慮及卷首《奏玉帝青詞》信誓旦旦,卷末王琦後記言之鑿鑿,其書之成書年代,似不可卒定。《進醫書表》語氣行文頗類諸葛《前出師表》氣象,也為可怪,聯繫其論述多有自得之辭,旁征不避粗俚之事,《序》、《詞》、《表》次序不倫,或為戲作,以申作者之志,也未可知。


現存


《扁鵲心書》三卷,附神方單行本,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04878條載,依次列述如下。


1、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王涿崖刻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2、清乾隆刻本,現存首都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中山醫學院圖書館;


3、清光緒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現存北京圖書館、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南通醫學院、浙江省圖書館、雲南中醫學院圖書館、廣東省醫學科學情報研究所;


4、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醫林指月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南京圖書館;


5、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刻本,現存鎮江市圖書館;


6、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贊化文社刻本,現存湖南省圖書館;


7、清青蓮書屋刻本,現存北京圖書館、中國中醫研究圖書館、山東醫科大學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瀘州市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圖書館;


8、清浙衢三餘堂刻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圖書館、遼寧省中醫學院圖書館、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上海第一醫科大學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浙江中醫藥研究所、江西省圖書館、湖北中醫學院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9、清上洋江左書林刻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配本)、山西圖書館、遼寧省中醫學院圖書館、齊齊哈爾市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蘇州中醫醫院圖書館、揚州市圖書館、蘇州醫學院圖書館(二卷)、湖北中醫學院圖書館、廣州中醫學院圖書館;


10、清刻本,現存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陝西中醫學院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


11、清抄本,現存雲南中醫學院圖書館;

12、1917年上海蜚英書局石印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13、1928年江陰寶文堂刻本,現存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


14、民國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現存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天津中醫學院圖書館、山東醫科大學圖書館、蘭州醫學院圖書館、甘肅中醫學院圖書館、新疆醫學院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南京第一醫學院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成都中醫學院圖書館、福建醫科大學圖書館、廣西中醫學院圖書館;


《扁鵲心書》三卷,附神方,除單行本外,尚被分別收入《醫林指月》、《中西醫學勸讀十二種》。《醫林指月》為清·王琦編,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1634條載,依次列述如下。


1、清康熙刻本,現存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


2、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刻本。現存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


3、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寶笏樓刻本,現存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北京中醫學校圖書館、天津市人民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山西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遼寧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蘇州中醫醫院圖書館、蚌埠市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江西醫學院圖書館、成都中醫學院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4、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現存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北京中醫學校圖書館、天津市人民圖書館、天津中醫學院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山東醫科大學圖書館、山東中醫學院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河南中醫學院圖書館、山西圖書館、山西醫學院圖書館、山西中醫學院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陝西中醫學院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甘肅中醫學院圖書館、新疆醫學院圖書館、遼寧中醫學院圖書館、長春中醫學院圖書館、白求恩醫科大學圖書館、黑龍江中醫學院圖書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蘇州中醫醫院圖書館、蘇州市圖書館、安徽醫學院圖書館、浙江醫科大學圖書館、浙江中醫學院圖書館、浙江中醫藥研究所、湖北中醫學院圖書館、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重慶市圖書館、瀘州市圖書館、華西醫科大學圖書館、成都中醫學院圖書館、雲南中醫學院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福建中醫學院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圖書館、廣西中醫學院圖書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中山醫學院圖書館、廣州中醫學院圖書館;


5、清刻本,江西省圖書館。


《中西醫學勸讀十二種》,清·馮步蟾編,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1814條載,現存版本如下。

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贊化文社刻本,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北京中醫學院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


提要、考據


是書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計有論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載病64種,計64篇;下卷載病53種,及《周身各穴》,計54篇。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詞》及《進醫書表》各1篇,卷末有附方94首,《附金線重樓治證》、《服金液丹各種引葯》、《神治諸般風氣靈膏》、《汗斑神效方》各1篇,王琦所作後記3段。


此書上卷突出體現了竇材的學術指向,10篇論述著重闡發了竇材「為醫者,要知扶保陽氣為本」的認識,陳婷總結全書後得出:竇氏重視扶陽,尤其注重扶脾腎二臟之陽,認為:「脾為五臟之母,腎為一身之根」,因此,在臨證施治上重要的是溫補脾腎之陽。從《扁鵲心書·附竇材灸法》所列50餘種病證的辨證來看,其中30餘種病證為脾腎陽虛;再從書中所載40餘則醫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溫補脾腎之法,可見其對脾腎二髒的重視程度。其間貫穿的五臟辨證思想甚為明朗,而脾腎並重正是以明代薛己為代表的溫補學派的基本觀點,目前所知薛己得其父薛鎧之傳,即不能上溯,今人以為其私淑李杲,兼及錢乙,錢乙開「五臟辨證」之先河,張元素、李杲一脈相承,在錢乙、張元素之間年代重疊頗少,竇氏正處於期間,三者五臟辨證及重視脾胃思想承接連貫。據此,可將本書歸入溫補學派的著作之中。


史載,金朝始於1115年,1234年亡於元;宋960年建都開封,1127渡江,1279年亡於元;「醫之門戶分於金元」,劉河間、張從正寒涼攻邪之說相繼而起。《金史·本傳》載張從正:「精於醫,貫穿《素》《難》之學,其法宗劉守真,用藥多寒涼。」《扁鵲心書》成書於1146年,正處在宋金拉鋸時期,適逢其會。作者針砭苦寒時弊之餘,自命為「三世扁鵲」,甚為自許,若此書果為竇材所著,竇氏果系兩宋時人,則溫補學派的傳承必有改觀。上卷《五等虛實》篇:「正可敵邪,止以溫平葯調理,緩緩而愈,如補中益氣、小柴胡、八物湯是也」,則竇氏當在李杲之後,然李氏生卒為1180~1251年,抑或創補中益氣湯者另有其人?或者李氏之生卒年份尚需考證?竇材與李杲同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其間或有學術淵源。上卷還有3篇論及艾灸,可以視為竇氏扶陽思想的體現,而將《當明經絡》置於首篇也體現了作者注重經絡的學術特點,與下卷最後一篇《周身各穴》呼應。


中卷提出傷寒只有四經,無少陽厥陰二經,指出:「夫寒之中人,如太陽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經;陽明主胃,凡形寒飲冷則傷之;太陰主脾,凡飲食未節,過食寒物則傷之;少陰主腎,寒水喜歸本經也。故傷寒止有四經,若少陽、厥陰主肝膽,如憂思喜怒方得傷之,寒病最少。」附方記載了用睡聖散進行麻醉,為使病人免受艾灼之痛,竇氏首創睡聖散(由山茄花與火麻花二味組成),並先自用以驗其功效,然後用於病人,使病人臨灸服之幾昏不知痛。

全書尊《內經》而非《傷寒》,持論獨到,針對時弊,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中醫學術狀況,不可倉卒之間定其是非;其五臟辨證上承錢鍾陽,下啟張元素、李東垣,生卒年代基本契合,並無矛盾;溫補思想貫穿始終,「脾腎並重」的觀點幾同明代薛立齋,似應歸於溫補學派早期的醫著。自溫補諸家上溯易水學派而至《扁鵲心書》,他們的學術思想或者互相參見,或者一脈相承,如本書的成書年代確為1146年,其對中國醫學史及學術傳承研究的價值自不待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花間集》的版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永樂大典》的坎坷經歷與珍貴价值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