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後期手工業發展迅速,明朝由計劃經濟轉向自由經濟
原標題:中後期手工業發展迅速,明朝由計劃經濟轉向自由經濟
明朝後期,在農業發展到較高水平以後,單位糧食產量提高了,養活更多的人,部分農業人口脫離農業生產,進入城市,推動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又促進城鎮化。
手工業技術上不斷改進,到萬曆年間,比明初的時候提高了很多,先是織布行業,軋棉、彈花和紡車技術經過多次改造,由手搖改進到腳踏,紡車紡線由一根增加到3根,甚至4、5根,效率提高兩倍以上,織出來的布料更加精美,一個操作,在單位時間內產量提高兩倍。織絲行業出現的提花機,花樓高達3米,兩人同時操作,織出來的絲綢比原來更加精美。
作為手工業基礎的,冶鐵技術雖然沒有科學指導生產,但是靠經驗摸索任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明朝中後期,煉鐵爐體積更大,爐內溫度更高,煉出來的鐵的質量更好,單位時間內的產量更高,火口材料用了耐火石,煉鐵爐的壽命延長,進料裝置改進,節省人工,節省體力,效率提高了,鼓風裝置改進了,爐內氧氣更足,提供熱量的燃料也提高了品級,熱能成倍數的增加,鐵的產量也成倍的增加。
技術進步自然推動經濟的發展。我們都知道,明朝後期紡織業和瓷器也很發達,光蘇州、杭州和南京三座城市,民間就有織機5000-5500張,盛澤等市鎮和鄉村也有1500張織機,加上鎮江、嘉興等地,斤江南一地就有8000張織機以上,廣東、福建、四川、山西、山東民間還有大量的織機,生產過量精美的紡織品,除了供應皇室外和富裕階層消耗外,剩下的遠銷海外。
瓷器行業也一樣,景德鎮一地窯工人就有幾十萬之多,在明初的時候。只有皇室和富裕階層能用瓷器,到萬曆年間,一般小民都可以用上了,由於生產過量,中國消費不完,大量的瓷器出口到東南亞、美洲、歐洲。
然而在明初的時候,這兩個行業並不景氣,主要原因是朱元璋實行計劃經濟,他在江南設立官營紡織廠和瓷器廠,徵召了大量的工匠,專門為皇室提供紡織品和瓷器。
估計朱元璋不會提供工資,工匠的積極性不高,這樣自然不長久,到了中期以後,各種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產量增加,沿海大戶搞起貿易走私,絲綢和瓷器是最重要的貿易商品,民間紡織業和瓷業蓬勃發展,官營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失敗,迅速衰落,皇室需要的絲綢和瓷器只好向民營紡織工廠和瓷器廠下訂單,由民營的提供,皇室以寶鈔支付。
明朝自此由計劃經濟轉向自由經濟。
其他行業發展也遵循這個路徑。
先說說冶鐵採礦,明初的時候冶鐵、採礦全部由政府控制,明朝後期,政策雖然沒有鬆動,但是民間私自開採設工廠,官府基本不管。
再說農業,明初,朱元璋規定,如果你家有五到十畝地,桑、麻、棉花要個鐘半畝,十畝以上的加倍。到洪武二十六年,又下令擴大棉花種植面值。由於朱元璋同意民間可以用棉花代替糧食交稅,棉花運送省時省力,於是棉花種植擴大到全國,取代麻和絲成為紡織業的主要原料。
隆慶開
關,貿易增加,在江南地區,棉花種植取代了糧食種植,到了晚明,富足的江南,糧食居然不能自給自足,還要從胡廣買糧。然而,這種經濟鏈條十分脆弱,後來美洲白銀供應減少,明朝對外貿易萎縮,江南手工業受到嚴重打擊,經濟作物種植業則被摧毀,明朝滅亡和這個也有一定的關係。
總結本文的話題:手工業技術進步,提高了效率,民間手工業發展強勁,加快明朝城鎮化,吸收農業轉移的人口,官營手工業被瓦解,外貿的擴大,明朝由計劃經濟向自由經濟轉變。


※朱元璋搞出『三大案』,不是他太殘暴,而是有著深層目的
※歷史真相:明朝閉關鎖國使中國落後,明朝皇帝表示我不負責
TAG:國濤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