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稱「十上不第」的落榜生羅隱在當時為何那麼出名?

史稱「十上不第」的落榜生羅隱在當時為何那麼出名?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玉衣

 玉衣

W.K. 

00:00/05:06

文/趙心放

魯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

在此,筆者專門給讀者諸君介紹一下晚唐小品文放光輝的最佳推手羅隱。

(一)羅隱從小很有才名,也有屢敗屢戰精神,但最終還是枚落第秀才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羅隱小時候便在家鄉很有才名,他的詩和文章都為世人所推崇,與另外兩個同族才子被合稱為「三羅」。

當時割據青州的王師範經常派人送信送財物給羅隱,求他贈詩,得到手後總是高興得如同逢年過節。有個朋友中了進士,羅隱寫詩祝賀,朋友的父親卻說:兒子及第我並不看重,高興的是得到羅公詩文一篇。羅隱在當時的名氣之大可見一斑,

羅隱於大中十三年(859年)底到京師,開始應進士試,連考了七年都榜上無名,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雖然屢敗屢戰,但最終還是鎩羽而歸,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史稱「十上不第」。

(以下為幾張唐朝服飾圖片)

實話實說,羅隱的才學確實出眾,就連當時的宰相鄭畋和李蔚都對他青睞有加。

文曲星為啥總是不光顧他呢?

蒼蠅不叮無縫蛋,嚴格來說還是自個兒造成的喲。

一是他年輕時很狂妄,一副心高氣傲的派頭,好像連客套話也說不來,更莫要說奉承話了。

二是他的試卷文字諷刺意太濃。在講究溫良恭儉讓的古代中國完全算個另類,處於十分孤立的境地。試卷不管做得再好得到的都是差評,歷次考官對他都亮紅燈。

如他有次他投考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要大家介紹求雨方法,羅隱便寫道:一切自然災害都是和天地共存的,不能從根本消除。先皇和大臣們都無法為陛下出力,求雨施法的都是一些騙子,這方法完全不可取。

羅隱不僅寫得直率,還很有諷刺意味,皇帝和文武官員們看了臉上都掛不住啦。

(二)羅隱走仕途不成,勤於寫作,著作甚豐

東方不亮西方亮,文壇因羅隱的不幸有了大幸,新增了他的《讒書》《靈壁子》《湘南應用集》《淮海寓言》《江南甲乙集》等經典著作。

《讒書》是羅隱將自己寫的諷刺小品文彙集而成的,廣為流傳。他諷刺文字成就之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方回在《讒書》跋中說:憤懣不平之言,不遇於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羅隱自己在《讒書》重序中也認為是「警當世而戒將來」。

如《英雄之言》一文,通過劉邦項羽兩人的所謂「英雄之言」,深刻揭露了那些自詡為救民英雄的帝王的強盜本質,從而向最高統治者提出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後生其謀耳。」

書里的《說天雞》《三閭大夫意》《漢武山呼》《梅先生碑》《敘二狂生》等篇章,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涵義深邃,顯示了他傑出的諷刺藝術才能和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

禿頂上的蚊蠅明擺著了,這本《讒書》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深惡痛絕,羅袞有詩云:《讒書》雖勝一名休。

羅隱在晚唐五代也很有詩名,不少流傳下來的詩句已成為經典名言。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

他有首諷刺小詩《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詩的意思是:歷來人們認為下雪是件好事,因為是來年豐收的前兆,但下雪對貧苦老百姓說來,本來就吃不飽,加上又穿不暖,饑寒交迫,是大大的災難啊!

詠史詩《西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詩的意思是:家和國的興旺與消失都有其自身規律,認為吳王夫差的亡國是西施造成的毫無根據。這是對傳統認識的挑戰。

他那首《贈妓雲英》詩: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不少人認為是歷史上的最佳自嘲詩。《唐才子傳》中有一段相關的故事,原文如下:隱初貧來赴舉,過鍾陵,見營妓雲英有才思。後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羅隱遂贈上述詩給雲英。羅隱才高八斗,雲英色藝兼美,為何不如人呢?只怨社會沒有給兩人機會吧?

他的《孟浩然墓》詩批判了當時社會對書生的冷遇:數步荒榛接舊蹊,寒郊漠漠雨凄凄。鹿門黃土無多少,恰到書生冢便低。那個時代墳墓的高低顯示了人死後禮遇的高低。

(三)逢亂世羅隱入仕後,十分勤政親民,有關他的故事傳說多多

羅隱生活在晚唐五代時期。黃巢起義後,他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投靠吳越王錢鏐,從另一條路子走上了仕途,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

據說朱溫也久聞羅隱盛名,用右諫議大夫的官職召他去,羅隱不僅回絕。還建議錢鏐討伐後梁,滅掉叛逆唐朝的朱溫。錢鏐以為羅隱被唐朝長期壓制,會怨恨唐朝,這時見他並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以道義為重,對他的人品很是欽佩,雖然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北伐,但對羅隱更器重了。

玉林有南流江、北流江兩條江,據說從前是同一條大河。羅隱因公務從廣東來到廣西,了解到這條大河從大容山頂向南海流去。河床很高,每逢大雨河水上漲,常淹沒兩岸田園,沖毀村莊;若遇天旱,河水低落,又很難把水汲上來澆灌莊稼。因此,沿河一帶的百姓生活困苦,向來厭惡這條大河。

羅隱選擇了一個合適的位置,發動當地的老百姓挑石堵住大河,使其分成了南流和北流兩條江。從此水患減少了,沿岸百姓的生活也從此一天天好起來。後世人為其歌功頌德,演變成了他挑座石山去堵塞分流的傳說。

羅隱的前半生是在漂泊中度過的,其足跡遍及浙、蘇皖、贛、湘、鄂、蜀、陝等十餘省,55歲成為錢鏐的幕僚後,是吳越國的棟樑柱。世人十分熱愛見多識廣、才華橫溢、傲視權貴、同情老百姓的羅隱,以他為藍本,精心編撰,反覆錘鍊,創作了大量故事。據不完全統計,有文字記錄的羅隱傳說多達300餘篇。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 的精彩文章:

探秘賈府的收入和支出:賈母一年要開銷多少銀子?
晴雯之死,誰才是真正的告密者?

TAG:閱讀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