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大臣欺負,不讓皇帝認親爹,此人說:你想認誰當爹都行
在中國歷代的王朝之中,小編認為明朝是最為民主的一個朝代,明朝的皇權深受相權的掣肘,使得明朝的皇帝並不能像別的王朝皇帝一樣可以為所欲為。也就是因為相權的強大,才造就了為什麼有明一代太監的權力極大,因為這是皇帝為自己找的外援。
明朝的大臣什麼都管,甚至在皇帝認自己父母親的事情上也多加干涉,明朝中期就有這麼一位皇帝被大臣欺負,不讓皇帝認親爹,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嘉靖帝,而不讓皇帝認親爹的大臣就是明朝著名的大臣楊廷和為首的官員集體。
這件事情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大禮議」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正德皇帝死後無子,根據兄終弟及的繼承法,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成為了這一位幸運兒,從一個王世子一躍成為當朝皇帝。大臣想讓嘉靖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但是嘉靖卻認為自己是嗣皇帝位,並不是給人當兒子的,就這樣大禮議之爭開始了。
大禮議之爭長達數年,在這一政治運動中有一個人藉此機會崛起,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躍成為當朝內閣首輔,就是他告訴嘉靖,你想認誰當爹都行,這個人就是張璁。張璁這個人在大家的印象裡面應該是屬於那種投機倒把的小人形象。
張璁的小人形象的締造者無非是有兩個人造就的,一個是當時明朝名臣楊一清,另一個是當屬當代著名作者當前明月先生。但是我們回頭細看張璁的一生來講,把張璁當作陰險小人是不恰當的。
楊一清評論張璁為陰險小人,那是因為在政治鬥爭中被張璁擊敗,並且楊一清在當初對張璁有提攜之恩,最後卻被張璁搬倒了,這也是張璁被認為是小人的最直接證據。但是還一個角度想一想,政治無父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認為張璁並沒有錯。
在一個就是當前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張璁的描述,小編迄今還是認為寫明史寫的最好的還是當前明月先生,但是他在對於張璁的描述中,只局限於政治爭鬥上面去,並沒有描述出張璁的功績,有點以點概全的嫌疑。
與其說大禮議之爭張璁是一個投機倒把的小人,還不如說張璁是一位敢於挑戰權臣的鬥士,敢於想舊的利益既得者的權威挑戰,關鍵的是最後張璁還是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到了人生的巔峰。張璁為人從小就很有才華,他在上私塾的時候就寫過一首詩,讀過之後會讓人感覺此人不凡,並且被偉大的毛主席借鑒:
獨蹲池邊似虎形,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吾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張璁的氣概,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雖然年少,但是卻有如此氣概的少年人,不能簡單的用小人來評價。並且按照張璁掌權之後的所作所為來講,大明一代也只有張居正能夠相提並論,更是開創了嘉隆萬大改革的先河。
張璁是一個應試教育的失敗者,本人經歷過八次科舉,從少年一直考到年過半百,才金榜題名,並且名次不高,只是二甲七十餘名。這樣的成績在明朝就代表這一生仕途的終點可能就是在一個衙門裡面做著芝麻綠豆大的小官等待退休。
但是從張璁年少時候的抱負來看,他是一個不甘平庸之人,嘉靖年間的大禮議給了他一個崛起的機會,在當時楊廷和歷任四朝,權傾朝野,連皇帝都拿他沒有辦法,官員更是他的應聲蟲,根本就沒有人敢反對他,就是面對這樣的一個人張璁對他進行了攻擊,並且還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勝利的果實就是張璁平步青雲,入翰林,最後達到人生的巔峰。如果張璁在這時候看來只是一個善於投機的小人的話,那他之後入閣掌權的時候所做出來的事情,卻是一代名相的所作所為。
張璁作為內閣大臣掌權期間所作所為整體可以分為四件大事,這四件大事都是針對當時的時政弊端提出的有效處理辦法,是的大明一改正德年間的烏煙瘴氣,為後來的張居正變法提供了基礎。這四件事分別是:控制土地兼并、改革科舉制度、反腐倡廉、限制宦權。
正德年間土地兼并嚴重,使得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給社會增加很多不安定因素。並且明代的流民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解決,最後大明也是亡於流民之手。造成這樣的原因要說根源就要從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和明朝的官員制度上面去分析,太過複雜,我們只要知道事實是流民太多,土地兼并嚴重就可以了。
控制土地兼并,肯定不可能是農民造成的,只可能是皇家還有大臣造成,意外呢只有他們有權有勢,才能夠去兼并貧苦大眾的土地,張璁敢於對皇家對大臣下手這一點,就值得讓人稱讚,當然張璁並沒有實際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通過控制土地兼并,丈量土地,不許人們在私自兼并土地的這一做法,卻相對的緩解了當時土地兼并的衝突和百年積弊,為明王朝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科舉制度,張璁本身自己就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他少時成名,蹉跎半生才能夠金榜題名,最後名次還不高,所以他應該對明朝的八股文科舉制度深惡痛絕,根據他自己的親身體會,他提出了改革科舉制度的方法。
張璁提出現有的科舉選拔制度是不科學的,最後當朝的大臣都成為書獃子了,並不能有效地選拔出有能力的人才為官。選擇官員應該不要管這個人是舉人還是進士,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被去做官,這一舉措一改當時朝廷風氣,使得明中後期產生了很多賢才是跟張璁有一定關係的,並且嘉靖前期也是明中後期整頓學風最顯著的時期。
反腐倡廉,腐敗是歷代王朝都杜絕不了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剝皮充草都限制不住官員的貪污,這是一個杜絕不了的事情,雖然杜絕不了,但是可以限制,可以讓那些貪污的人心生警戒,不敢太過張揚。張璁本人就是一個清廉之人,從來不收受賄賂,身為首輔,去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去循私情,當國十年,家無餘財,沒有因為自己的利益推薦過自己的子弟。
限制宦權,談到明朝的歷史是不可能不談到明朝的那些權傾一時的大太監,特別是在正德時期,宦官的權力大到沒有邊際,朝廷大臣看見當權的太監甚至都要下跪磕頭。並且明朝太監有一個特殊的官職,那就是鎮守太監,明代會往各個省份還有一些正要的城市派鎮守太監,這些太監手握軍政大權,並且太監因為身體的原因一般都有點變態,所以這些鎮守太監在位時草菅人命,結黨營私,貪污腐敗,但是還無人敢管。
這是因為太監相當於皇帝的內侍,是皇帝的近臣,張璁敢於擔當革除鎮守太監的重任,這一點雖然與皇帝的寵愛是不無關係,但是也可以看出張璁為人的擔當。這一舉措也使得嘉靖一朝成為大明曆代皇帝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太監把持朝政的時代。
以上四點舉措,可以看出張璁本人清正廉潔,剛明果敢,不避嫌怨,一心只想為大明做出自己的貢獻。張璁的舉措可以看出,張璁動的都是當朝權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敢於打破舊的體制,他動的都是皇帝、太監、官員、大地主這些人的利益,並沒有損害老百姓的利益,可見張璁的政治抱負。
小編認為,張璁雖然在政治上善於投機,並且採取一些不恰當的手段攻擊政敵,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張璁不好,歷來能夠登上相位的人都沒有一個好人,都是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鬥爭實現的,這些只僅僅是手段而已。從張璁上位之後的舉措來講,張璁這個人是一位難得的賢臣。在之後的政治鬥爭中,張璁輸給了後來的繼任者夏言,最後辭官養老,頤養天年,死後被贈太師,謚文忠。


※日本民眾如何看待侵華戰爭?年輕人說出心裡話
※歷史上最有可能成為閻王的4個人
TAG:南笙幾夢有幾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