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的「印度電影比中國電影拍得好」?
最近湧現出一批現象級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別說是抓住了大部分普通青年的眼光,就連專屬文藝青年陣營的豆瓣,它們的評分也都高達9.0分左右。電影鯊要說的這些現象級電影就是從印度引進的大片,早期如《三傻大鬧寶萊塢》、《我滴個神吶》,中期如《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巴霍巴利王》,再到如今的代表作,有《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線》等。
印度電影大熱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大熱的印度影片都揭露了某種難以啟齒的社會真相,比如:
《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中的體現出的階級固化、貧富差距;
《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神秘巨星》中揭示了印度傳統的重男輕女癥結;
《三傻大鬧寶萊塢》講的是對世俗成功觀的挑戰和反思;
《起跑線》從孩子的擇校問題上折射出成年人扭曲的價值觀和人云亦云、盲目追隨潮流的媚俗心態;
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我的名字叫可汗》里則均有反映宗教信仰的內容。
其次,印度影片在電影敘事上直白淺顯,立意很容易被大眾接受:
在角色塑造上,代表不同觀念的「正邪」雙方臉譜化明顯。(《神秘巨星》里重男輕女的父親、《廁所英雄》里被洗腦的傳統女性、《起跑線》里的有錢階級幾乎都是被刻意妖魔化的反面角色);
情節設置上,通常都是主人翁被負面力量不斷壓榨、欺負、迫害,心中聚集的力量在影片最後一刻爆發,給反面角色以終極絕殺,這樣的戲劇衝突容易激發觀眾的觀影高潮;
特色專長上,歌舞作為寶萊塢的傳統特色,影片中大量歌舞內容的嵌入,讓影片中的聲畫部分變得份外奪人耳目。
另外,印度電影自成體系的工業形態已趨於成熟:
印度本土電影主要的受眾是印度當地觀眾,印度的電影從業人員很早就開始為不同地區觀眾細分不同電影類型,學習怎樣才能使影片能擁有更廣泛受眾。另外,自《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進軍好萊塢開始,印度電影便開始不斷擴張自己的海外市場,這也使得印度電影從業人員擁有了更長遠、成熟的策略眼光。
但與此同時,當印度學會了最大限度地迎合市場需求,它的弊端也開始顯現:
我們不難發現,工業形態的形成也代表著電影套路的開始。印度大片兒里的真情實感越來越少,套路則滿滿地充斥著銀屏。主角命運大反轉的梗;「惡勢力」被改變擊敗;角色臉譜化、簡單化、缺少人性分析......這些因素註定了印度大片兒大部分缺少哲理和深思,只能被局限在商業電影範疇;
在立意表達上太過追求直白淺顯,而丟失了許多能容人思考、容人琢磨的空間,印度大片兒從而顯得缺少藝術價值,不容易激起影迷二刷、三刷的熱情;
另外電影鯊一直想吐槽的印度大熱影片中的三觀:
《神秘巨星》里為了媽媽對我的付出與愛,我就心甘情願地犧牲掉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起跑線》里所有的有錢階層都是冷血、虛榮,只有躋身低收入家庭才能感受到人世間真正的溫暖?電影鯊真的看不出這些弔詭的三觀有哪裡是值得推崇的。
所以,每當電影鯊看到最近網路上熱搜的《印度電影比中國電影強!》、《中國電影缺乏「神作」》這樣的標題,都無法知曉這樣偏頗激烈的定論是怎樣得來的?到底是中國沒有好電影,還是你能力不夠不懂得欣賞?
大家都知道,電影的種類紛繁複雜,如果真的要拿電影鯊所舉例的印度大片兒來對比國產電影,拿2018年為例,充其量,也只是佔全部電影比例20%左右的商業片兒領域。而在2018年,國產的商業大片兒有《爆裂無聲》、《超時空同居》、《一出好戲》、《西虹市首富》、《我不是葯神》、《動物世界》、《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等等,質量也許層次不齊,但你能確保這裡邊果沒有一部能比得上印度大片兒?
更不用提2018年,入圍戛納的以下幾部國產電影:
賈樟柯的《江湖兒女》,這是賈樟柯第5部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
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戛納電影節藝術總監福茂曾評價說,畢贛導演的新作繼承了侯孝賢和大衛·林奇的風格;
另外,台灣金馬獎上的:《大佛普拉斯》、《血觀音》;
還有香港金像獎上的:《相愛相親》;
小成本製作的:《中邪》、《村戲》等等,請問,印度的哪部大片兒能達到其中高度?
沒錯,當印度片兒的大火成為現象級,我們是可以將它當做一種社會現象來分析,但如若分析,就請盡量公正客觀,不要誇大其詞,盡量避開拿這些奪人眼球、又假又空的大標題做幌子。最後必須再次嚴正聲明,中國國產電影絕不比印度大片兒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