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爆出重大「叛國事件」!鎮國大殺器機密泄露,這玩意有多厲害?

俄羅斯爆出重大「叛國事件」!鎮國大殺器機密泄露,這玩意有多厲害?

原標題:俄羅斯爆出重大「叛國事件」!鎮國大殺器機密泄露,這玩意有多厲害?

2018年,「匕首」高精度高超音速航空導彈可謂「大放異彩」。


3月,普京在國情咨文中透露它的存在;


5月,勝利日大遊行飛越紅場;


7月,俄媒稱「圖-22M3轟炸機將能夠攜帶四個『匕首』」;

8月,西方渲染俄羅斯威脅論的聲音剛剛降調,就傳出北約竊取俄羅斯高超聲速武器信息的消息。


俄羅斯方面稱,該型導彈能夠克服美國現有和未來的防空反導系統!


有人說,中俄高超聲速武器超越美國,將對西方造成安全威脅;


有人認為,俄羅斯不過是在虛張聲勢。


與「匕首」本身相比,它所揭開的美俄間諜內幕更能抓人眼球。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易芳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1「匕首」迷霧下的美俄大戲


3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國情咨文里公開6款「新式尖端武器」。

註:這6款尖端武器分別是「薩爾瑪特」新型洲際導彈、「核魚雷」核動力水下潛航裝備、「前鋒」高超音速滑翔器、核動力巡航導彈、激光武器和「匕首」高精度高超音速航空導彈。


普京自豪地表示,在俄羅斯之前,高精度高超音速航空導彈系統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按照俄羅斯的說法,「匕首」導彈可以撕裂美國的防空反導網路!並且,截至今年7月,它經過了350多次試驗飛行;從去年12月1日起,已在俄羅斯南部軍區機場進入試驗戰備值班狀態。



「匕首」高精度高超音速航空導彈從一架米格-31型戰鬥機上發射,成功擊中靶場內預定目標


俄羅斯方面稱,該型導彈能夠克服美國現有和未來的防空反導系統!


於是,西方媒體紛紛舊調重彈,跟風炒作該導彈多麼厲害、將對歐美造成多大威脅。



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約翰·海騰


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約翰·海騰的一系列動作就有點耐人尋味。在一場關於導彈防禦的研討會上,他不無擔憂地說:「中俄開發的高超音速武器太厲害了,我們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攔截這些大殺器,美國比中俄落後太多。」

出人意料的是,沒過多久,「匕首」就出事了。


7月23日,俄羅斯著名火箭技術專家維克托·庫德利亞夫采夫被莫斯科法院起訴,罪名是向北約泄露了俄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的一些機密數據。


接下來,媒體似乎嗅到了什麼氣味,開始質疑「匕首」的威力。


8月8日,海騰似乎終於鼓足了勇氣,表示「美國不懼怕俄羅斯的高超音速武器」!


這半年以來,圍繞這款令俄羅斯人驕傲不已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西方媒體的評價前恭後倨,美國軍方對它的態度也不一致。


2普京為何對「匕首」寄予厚望?


俄美之間,新仇舊恨太多,彼此芥蒂很深,想改善關係本來就不容易。特朗普上台後,不僅抓緊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和軍事制裁,還不遺餘力地搶奪人家軍火生意、試圖截斷俄歐能源貿易。


俗話說「斷人財路無異於殺人父母」,看美國這架勢,簡直要把俄羅斯往死里逼!


面臨著經濟和安全雙重嚴峻挑戰的俄羅斯只能從傳統強項下手,依靠武力保證國家的生存發展權。


那麼,怎麼才能「多快好省」地反制美國呢?

從美國洲際進攻作戰來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戰略基石。



*海外軍事基地


美國保持主動和快反能力的戰略基石,但是力量只能維持對該地區應急事態響應能力,進行前期作戰,缺乏持續進攻的條件和作戰能力。


*以航母為中心的遠征特遣隊


改變地區力量平衡的重要砝碼,如果美國對俄羅斯發起進攻,就必須動用航母艦隊。


*全球打擊力量體系


即美國超高音速武器,一小時之內能打遍全球。


其他還有輔助進攻的保障性措施,比如美軍的偵察、情報與監視系統。


很顯然,俄羅斯無力動搖美國全球軍事基地和打擊力量體系,要想真正在未來常規衝突中取勝,就必須重點盯住美國的航母艦隊,使其不敢進入俄所設立的威懾圈,一旦進入就能及時打擊,從而使美國後續力量不濟。

事實上,俄羅斯有很多反艦系統,比如說以「日炙」「寶石」和「花崗岩」為代表的反航母「三劍客」,堪稱經典之作。「三劍客」畢竟射程有限,打擊速度有限,隱身性能有限,在美國強大的防空反導面前,未必能對美國水面艦艇構成威脅。


正是因為傳統反艦手段的局限性,對俄羅斯而言,高超音速裝備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顛覆性戰略武器。


3華麗麗的數據有點嚇人!


據俄羅斯國防部介紹,軍方研究人員仔細分析了美國「宙斯盾」、「薩德」、「愛國者」的基礎上,對「匕首」做出針對性設計。該型導彈旨在有效對抗陸地和海上目標,特別是針對海上大型移動目標,比如航空母艦。


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空射型高超音速導彈,「匕首」性能十分出眾:

*最大速度可達10馬赫,最大射程達2000千米;


*可以攜帶常規和核彈頭,能夠在防區外進行精確打擊,打擊誤差小於10米的;


*能夠在高海拔地區發射,具有更高的靈活性;


*其雷達系統,能夠自主的選擇打擊目標;


*似乎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在飛行的每個階段執行規避動作,以規避偵察、探測、監視和跟蹤,從而避開敵方反導火力。


一架攜帶著高超音速導彈的米格-31K


另外,該型導彈已經使用米格-31BM作為載機。現在,俄羅斯軍方正在研究如何在圖-22M3轟炸機上使用「匕首」——如果成功,圖-22M3將能夠攜帶4個高超音速「匕首」導彈,因而具有更強的突防能力和更好的打擊效果。


而且,攜帶「匕首」導彈的米格-31機組已經進行了350次訓練飛行,這表明俄羅斯已經在戰術上和訓練上頗有進展。


4確實做了一些改進


話都是俄羅斯人說的,「匕首」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米格-31BM截擊機飛行員起飛前檢查「匕首」導彈


作為世界首款具有高超音速機載反艦導彈,性能如何,反正只有自己知道。


不過,從外觀上看,「匕首」可視作「伊斯坎德爾」空射增程版本。

*改進了彈體結構,減少了飛行阻力,便於調整空中姿態。


「匕首」導彈採用了雙圓錐彈體,彈頭和彈體前部變細、加長,並採用了非對稱設計,彈道一側有水平彈翼,另一側沒有(圖藍色框);


*設計有明顯的衛星數據鏈天線(紅框),用於接收衛星回傳的數據信息


採用複合制導方式,前期依靠衛星制導,在鎖定目標之後依靠自身雷達制導。


*彈體和推進器之間使用鉸鏈連接(黃圈)


加大了推力,提高了發射速度。


俄羅斯「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


5顛覆性武器才是「殺手鐧」


「匕首」是否能發揮「大殺器」作用,關鍵在於以下5個「問號」:

其一,10馬赫高超音速能實現嗎?


「伊斯坎德爾」的極速為5.9馬赫,米格-31最高速度2.83馬赫,實用升限24000米,「匕首」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增速肯定不會太大。


而且,俄羅斯硬生生敵將「匕首」掛上米格-31,顯然要改變其氣動阻力,飛行阻力增大,必然會影響其最大飛行速度。


也就是說,10馬赫超高音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其二,射程能實現2000千米嗎?


「伊斯坎德爾」最大起飛重量3800千克,最大射程500千米。即便是通過改裝,在24000米高空發射,直接提高到2000千米射程的難度也似乎太大。也許,這是外加了米格-31的航程。


加之,俄羅斯最新試驗才能命中800千米外的目標,也讓2000千米的數據值得懷疑。


其三,作戰效能能實現嗎?


按照之前公布的數據,「匕首」導彈可能在3噸左右,這意味著戰鬥部位的裝葯非常有限,即便末端以10馬赫速度計算也略顯小(一般對付航母等堅固船體的碰撞速度在15馬赫左右)。


如此小的載藥量、如此慢的打擊速度,除非是發動飽和攻擊(俗稱「導彈雨」),才能實現其作戰效能。

其四,偵察、情報與監視系統是否足夠支撐精確打擊?


眾所周知,打擊移動目標必須依靠強大的偵察、情報、監視與定位系統。


陸基的「伊斯坎德爾」導彈採用慣性制導+末段制導系統(DSMAC)+格洛納斯衛星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制導,理論命中精度5-7米。先要依靠定位導航系統將導彈制導到與目標臨近的一定空域以內,然後依靠末段制導系統實施精確打擊。


問題是,俄羅斯「格洛納斯」系統需要24顆衛星才能系統發揮作用,18顆衛星才能實現俄羅斯全境衛星定位。


目前,俄羅斯只有11顆衛星處於工作狀態。


其五,末端抗干擾能力怎麼樣?


在強大的電磁干擾面前,「匕首」能否依然有效,這個目前尚不可預知。


由此可見,俄羅斯在發展「殺手鐧」武器上過於高調,一有新傢伙肯定要拿出來顯擺一下。


當然,誇張是有好處的:打造神秘感,一方面,通過媒體渲染,可放大對美國和北約國家進行戰略威懾;另一方面,可提振國內的自信心。


實際上,真正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殺手鐧」武器,是那些不曾出現在外人視線里,一現身於戰場就能決定戰局的顛覆性武器。


而且,「狼來了」的遊戲玩得久了,可信度自然要打個折扣。


6馬蒂斯似乎胸有成竹


不過,對於「老冤家」的「新殺器」,美國防長馬蒂斯表現得十分淡定——這玩意改變不了什麼,小動作,無關大局。



美國國防部長「戰僧」馬蒂斯


3月10日,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告訴記者,在對現有情報進行評估之後,他得出了結論:引入像「匕首」這樣的武器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軍事平衡。


「匕首」不會給俄軍帶來特別的優勢,也不會影響美國對威脅態勢的評估。因為這些新武器沒有任何改變,「普京所談論的每一個系統都還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實現」。


至於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約翰·海騰的表態,庫叔表示很能理解:誰不想誇大威脅多爭取點經費呢?


馬蒂斯如此淡定,原因可不止是來自於俄羅斯軍事情報的泄密。實際上,近年來,美軍為了應對來自反艦導彈的威脅,可是下了大工夫的。


第一招:分散式殺傷



美海軍分散式殺傷概念圖


在戰役前期就剝奪反艦導彈的發射權。米格-31作為一款老式戰機隱身能力必然很差,而且機場是固定的,未必能逃脫分散式殺傷的打擊。


第二招:海軍一體化防空火力網有效防衛


美國海軍一體化防空火力網已經實現了網路中心戰能力和聯合協同交戰(CEC)能力,實現了「雲作戰」,甚至將有人、無人裝備都充分利用,不僅能遠距離截機,甚至可以實現反反艦導彈,比如美軍標準-3、標準-6導彈,以及正在改進的AGM-158A,是戰場上的多面手,都具有以導反導能力。


第三招:全球防空反導體系


財力雄厚的美國已經在全球建立起一個有陸基海基「宙斯盾」系統、「薩德」系統、「愛國者」系統組成的,多層次、全方位、覆蓋全球的導彈防禦體系。


再說,也不是只有俄羅斯提高武器裝備性能,美國也在提高X波段雷達性能,以及「應對導彈齊射」的抗飽和打擊能力。通過大面積反導的效果,顯然要優於一對一碰撞反導的效果。



「薩德」系統俯瞰圖


第四招:新概念武器成為反導新銳


「蜂群」攔截器、謝弗微型攔截器,都是美國在發展的多目標攔截器,主要針對反艦導彈的飽和式攻擊。同時,美國已經研發出了艦載、機載、無人機載高能激光武器,都可以用來應付「匕首」。


第五招,「未來導彈護衛艦」回歸


美國海軍已經開始未來導彈護衛艦FFG(X)的設計,並賦予了馬丁等5家公司固定合同,其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對航母艦隊的導彈防禦能力。


另外,美國的密集陣近防系統,或許也能在最後關頭髮揮防禦效能。


7美俄間諜大片風雲再起


與「匕首」本身相比,它所揭開的美俄間諜內幕更能抓人眼球。


其實,竊取軍事情報的事情一點都不新鮮,冷戰後,大約每10年,美俄就要搞一輪「間諜大片」。


第一輪:1991年到2001年



由上圖可知,被曝光的美俄間諜事件在1999年開始猛升。


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波普案」和「漢森案」


2000年,美海軍情報局官員埃德蒙·波普帶著俄羅斯「暴風」號魚雷的設計圖準備離開時被克格勃抓捕;


2001年,美俄雙重間諜漢森被抓,他向俄羅斯提供了6000多頁的美軍機密文件,使美國花費了幾億美元在俄修建的竊聽點曝光。由此,雙方大規模遣返外交員,美國驅逐了50名俄羅斯外交官,俄羅斯驅逐了4名作為報復。


第二輪:2002年到2010年


據媒體透露,2005年,美國在外活動的間諜就有10多萬人,每年活動經費超過280億美元。


2006年,前俄羅斯間諜利特維年科在倫敦一家日式壽司店與友人用餐20多天後,因放射性同位素鈈210中毒而亡。


2010年,美國警方破獲了一起俄羅斯精心策劃、實施多年的「長期潛伏計劃」,抓獲11名俄羅斯間諜嫌疑人。後來,雙方就確定以4換10,交換諜報人員。



俄羅斯軍控和核武器專家伊戈爾·蘇佳金居然是美國間諜


在美國4名間諜人員當中,就有俄羅斯核科學家伊戈爾·蘇佳金,他曾向北約國家提供了俄羅斯潛艇和導彈的情報。


第三輪:2011年至今


「大片兒」似乎越來越精彩了。


2013年,俄羅斯發生了著名的「假髮門」事件,俄羅斯安全部門抓捕了美國駐俄大使館三等秘書佛格,現場從佛格身上搜出了一頂棕色假髮和間諜使用的特殊器材,還有一封利誘俄羅斯特工人員的信及13萬美元現金。


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團隊「通俄門」事件爆發,2017年5月美國國家情報局總監詹姆斯·克拉伯指責俄羅斯對2016年大選干預程度「達到了警戒線」。


奧巴馬驅逐35名俄外交官,關閉紐約州和馬里蘭州的兩棟建築,懷疑是俄羅斯間諜基地。普京驅逐755名美國駐俄人員作為「延遲報復」。


由此,美俄間諜戰持續發酵,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等一批高官均被捲入其中。


2018年,俄羅斯前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和女兒「中毒事件」後,150多名俄外交官被美、英大約30個國家驅逐,其中美國驅逐的俄外交人員數量最多,達60人。


作為報復,美國在聖彼得堡的外交人員也嘗到了滋味,於是,他們帶著星條旗打包回家了。


美俄之間,幾十年新仇舊恨,這關係一時半會怕是好不了了。制裁與反制裁、威懾與反威懾、間諜與反間諜、忽悠與反忽悠的劇情仍將此起彼伏地繼續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工圈 的精彩文章:

金一南:中國不自辱,哪國能辱之?
美軍航母要過台海?解放軍用一場指向清晰的實彈演習回應

TAG:軍工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