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MacBook Pro 更新了,性能提升到底有多少,散熱表現又如何呢?

MacBook Pro 更新了,性能提升到底有多少,散熱表現又如何呢?

在悄悄更新 MacBook Pro 之後,蘋果在 7 月 16 日開放了國行版本的 MacBook Pro 購買。愛范兒也是第一時間到 App Store 採購到了這款蘋果新品—— 2018 款 MacBook Pro 。

在 Apple 官方網站對新款 MacBook Pro 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新款 MacBook Pro 相比舊款升級與改進頗多。而眾多用戶對於新款 MacBook Pro 的續航、鍵盤改進及應用、性能等層面最為好奇。

拿到 MacBook Pro 2018 款我們也馬不停蹄的開始了體驗和測試,關於性能的提升蘋果在網站產品介紹頁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可見蘋果此次對新款 MacBook Pro 的性能提升很有信心,那麼實際體驗又如何呢?

這次 13 英寸的 MacBook Pro 在性能上最大的提升就是 CPU 部分的改進,正好我們幾位同事手頭上還有其它幾款 MacBook Pro,包括 2017 年的 13 英寸和 15 英寸款、以及 2016 年的 13 英寸款,均為帶 Touch Bar 的頂配版本。

所以,這次我們也拿來做一次對比測試,下面也會為大家提供幾組參考數據。

從最核心的處理器來看,13 英寸 MacBook Pro 搭載的是第 8 代 Intel i5-8259U 處理器,由於核心數從去年的 2 個提升到了 4 個,理論性能基本可以達到 2017 年的 15 英寸標準版的水準。這意味著就算是使用 Photoshop 或是 Lightroom 這樣的 Adobe 全家桶來大批量處理圖片,也很少會出現卡頓的情況。

更直觀的數據可以參考 CINEBENCH R15 以及 Geekbench 4 的測試分數。和官方宣稱的「速度提高 2 倍」的說法一樣,今年的 13 英寸款的處理器性能對比前代基本是大幅超越,也比 2016~2017 年的升級給力得多。

讓人意外的是,哪怕是對比去年 15 英寸的 i7 版本,新 MacBook Pro 13 英寸款仍然有著一定優勢,甚至你還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加錢定製性能更好的酷睿 i7+16GB 內存版本。

但考慮到功耗問題,如果是持續高負荷的作業,i7 版在綜合表現上並不會佔據多少優勢。

至於 GPU 方面,雖然受限於 Iris Plus 655 核顯的性能,13 英寸款的圖形處理能力還是不如配備了 AMD Radeon Pro 獨立顯卡的 15 英寸款,和去年的 650 比起來也僅僅只是「有進步」,提升十分有限,這點還是比較可惜的。

不過,考慮到本次蘋果還專門推出了獨立的擴展塢 Blackmagic eGPU,所以如果你平時需要外接顯示器使用 MacBook,又對筆記本的圖形渲染能力要求較高,不妨考慮下 13 英寸版搭配一台 eGPU 的組合,整體表現絲毫不弱於去年的 15 寸。

更何況,在外出的情況下,你還可以繼續享受 13 英寸款帶來的體積優勢。

而新 MacBook Pro 15 英寸版本的性能表現就更為殘暴了。和 13 寸一樣,這次的 15 寸處理器也多出來 2 個核心,自然對賬面參數也有所幫助,僅基礎款配備的 6 核酷睿 i7-8750H 就已經超過 2017 款頂配版整整一個身位,更別說最頂配的酷睿 i9 晶元,主頻達到了 2.9GHz,Turbo Boost 後更是可以一舉衝到 4.8GHz,還可以選擇 32GB 的 LPDDR4 內存規格。

還有一個是 SSD 硬碟的小改進,我們手頭上的 13 英寸款 MacBook Pro 配備的是 256GB 的固態硬碟,寫入速度和 2017 款同期 256GB 版本基本保持一致,而讀取速度則略有提升。但如果 SSD 容量不同的話,速度還會存在一定的差異。

事實上從去年 High Sierra 開始,蘋果就已經在 macOS 上啟用了名為 APFS 全新文件管理系統,顯著提升了 SSD 硬碟的讀寫處理效率,基本上也能算是當前消費級市場的旗艦水準了。

圖片來自:Businessinsider

但在激增的性能背後,也意味著這一代 MacBook Pro 需要承擔更高的功耗。TDP 在 28W 的 13 英寸版本的情況應該還好,雖然今年蘋果整體還是沿用 2016 年的 MacBook Pro 模具設計,但從實際測試來看,不管是 2017 款還是 2018 款的 13 英寸版,持續運行 CINEBENCH R15 時的散熱口和鍵盤上部溫度,基本都在 38~41 攝氏度之間波動,算是溫熱的狀態,也不會有非常明顯的風扇聲。

但對於搭載了 i7 和 i9 核心的 15 寸版本來說,再繼續沿用原有的散熱策略,可能就無法滿足處理器的高負荷需求了。從國外 Dave Lee 的測試以及其它的溫控評測來看,i9 版本的 15 英寸版 MacBook Pro 現有的散熱策略僅僅能應對輕度和中度任務作業,一旦 CPU 在長時間處於滿載狀態就會被降頻,無法完全發揮出原有的性能。

但對於搭載了 i7 和 i9 核心的 15 寸版本來說,再繼續沿用原有的散熱策略,可能就無法滿足處理器的高負荷需求了。從國外 Dave Lee 的測試以及其它的溫控評測來看,i9 版本的 15 英寸版 MacBook Pro 現有的散熱策略僅僅能應對輕度和中度任務作業,一旦 CPU 在長時間處於滿載狀態就會被降頻,無法完全發揮出原有的性能。

尤其是搭載了 i9 處理器的 15 英寸版,以 Dave Lee 的情況,在 Adobe Premiere Pro 高負荷視頻渲染作業下根本無法保證穩定的運行狀態,頻率一度低於 i9 2.9Ghz 的標準,連去年的 15 寸 i7 款都能反超一局。

而 9to5Mac 的測試則更有意思,它選擇了 Final Cut Pro 的 4K 視頻渲染進行測試,但嘗試用軟體關閉了 i9 六核心中的其中兩核,結果發現四核心的渲染速度會比六核心還要快幾十秒,如果是在冰箱這樣的低溫環境下,速度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另一位知名播主 Jonathan Morrison 就專門使用了兩台 2018 年的 15 英寸、i7 和 i9 配置的 MacBook Pro 進行了多輪對比測試,包括像 Adobe LightRoom RAW 照片批量導出、Final Cut Pro 4K 視頻渲染等,他表示 i9 版本依舊會比 i7 版本速度快 1-2 分鐘。

而我自己也諮詢了一位剛入手了新 MacBook Pro 15 英寸 + i7 處理器版本的朋友,他根據這幾天的使用情況告訴我,只要你沒有很重度的辦公需求,肯定還是能感受到處理速度的提升。

但如果有長時間的高負荷運行需求,在鍵盤面和轉軸部分確實能感受到比去年更明顯的溫度提升,如果沒有很好的散熱措施,出現開倒車的情況也不奇怪。

所以,這一代 MacBook Pro 的過熱情況,這口鍋到底應該誰來背?我認為這裡有軟體的因素,也有硬體的因素。

同樣是 i9 處理器,感受下別人的體積和散熱口. 圖片來自:Hybridtechcar

從軟體來說,前文所說的 Prmmiere Pro 會出現效率變低的情況,可能是軟體本身還未對新 MacBook Pro 的多核心架構做適配處理,就算同是專業工具,蘋果自家的 Mac 軟體在 MacBook 上往往就會有更明顯的處理優勢,這背後也有底層優化的功勞。

而從硬體層面來看,和「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不僅是 MacBook Pro ,哪怕是大部分獨顯輕薄 Windwos 筆電,它們的尺寸大小已經對處理器的散熱能力產生了制約,想要穩定發揮出 i9 處理器的全部性能本身就是不現實的事情。除非你的目標是一台三四公斤重、且體積超大的微星或外星人遊戲本。

當然,如果蘋果願意捨棄風扇雜訊的影響,進一步改進目前保守的風扇散熱策略,那麼也應該可以緩解一部分散熱需求。

網友惡搞新 MacBook Pro 圖片來自:微博

綜合來看,這次配備了 i9 版本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其實處於一個很尷尬的位置——只有文字處理和日常娛樂需求的人,只要買 13 英寸 i5 版本就好了;哪怕是對有一定專業需求的用戶來說,標配 i7 版本也基本能覆蓋大部分的使用場景,畢竟在同等散熱條件下,i7 和 i9 版本的差距也沒有想像中的要大,而這部分多出來的升級費用,不如花在內存和硬碟上來得實在。

所以,在此我們也提醒大家,如果你現在就有入手新 MacBook 的需求,還是建議慎重考慮 15 英寸的 i9 版本。與其將它和降溫風扇或是冰櫃放在一起,倒不如選擇一台穩定性更好、價格更實惠的標配版 MacBook Pr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