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在氹仔街巷裡的歷史

寫在氹仔街巷裡的歷史

半個月前的一個下午,我從威尼斯人走出來,打算去官也街找點飯吃。去官也街要路過龍環葡韻,這裡是氹仔島比較有名的地標,主要是幾棟葡萄牙式建築,建於1920年代,現在被改造成了博物館。我到的時候已經比較晚,展廳似乎都已經關掉了,只剩下一家紀念品商店還在營業。

我走進去逛了逛,看到一個大書架,就過去翻翻看有些什麼書。其中有一本氹仔博物館的畫冊,裡面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文物彩圖:從明清時代的耶穌塑像,再到民國時期的招貼畫,這些殘存的文物,活靈活現地折射了澳門幾百年的社會文化史:從來華基督教的文化,到民間的土生文化,還有內陸流行文化的波及,不免使人覺得神奇。

因為不想拎太多書,所以最後只買了那本畫冊。從店裡走出來,繼續往官也街走,轉過角就是一座天主教堂。我路過的時候,教堂里的禱告恰好臨近結束,夕陽映照下的教堂里,隱隱傳出了齊聲的「阿門」。透過玻璃,看到站著的人們彎下腰,從椅子上拿起包準備離場。此情此景,也不免讓我覺得有一些被感染,甚至忘記拍照,所以下圖裡教堂的照片是夜深之後才補拍的。

教堂旁邊是向下的台階,台階兩旁是很大的樹,鬱鬱蔥蔥,遮天蔽日。我便沿著台階往下走,在心裡感嘆著澳門的基督教文化根基之深。正想著這個,便走到了台階的最下方,一抬眼,對面竟是一個在牆壁中挖出來的無名神廟,供奉著幾尊我認不出的神像。

當時還有些沉浸在晚禱氛圍里的我不由得悚然一驚,那幾尊觀音或是土地神的雕像一下子把我從教堂拉到了街巷裡,是時的震撼,很難用言語形容。

一扭頭,街邊是一座更大的醫靈廟,供奉著華佗等人,這些或正規或粗陋的民間信仰場所,竟然就錯落在天主教堂的幾十米開外,這樣的布局,我似乎從來沒有在大陸看到過。剛剛翻畫冊時候的想法,便得到了更加真實可感的印證和支撐。在一個小島的街巷中,居然可以看到這麼豐富的文化交匯。

小學的時候學過的那句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次在氹仔的街頭突然就懂了——如果一點點都不了解明末以降的來華基督教和華南的民間信仰,我看到這些廟宇和教堂,一定不會有這麼深切的感受;但是如果不親自來走走,這段歷史還只是被安安靜靜地夾在我的書架里,冰冷而靜止。

再往前走,就是官也街。入夜之後,街邊燈火通明,吆喝叫賣聲、遊客的歡笑聲和油鍋的吱吱作響,交雜在一起,全是升騰的煙火氣,似乎和剛剛那肅穆的教堂與虔敬的土廟完全是兩個世界。可是商鋪中,又錯落著一座又一座的神廟,還有擺在自家門口的神像與香爐:

(這些廟宇在氹仔的街頭隨處可見,門口的架子上還有整個澳門的廟宇地圖,還有收集不同廟宇印章的小冊子,都可以免費領取)

他們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活生生地折射著複雜而多元的中國歷史:自生的民間信仰、百年來的外來宗教、不斷生長的商業資本、普通人的市民生活,還有百年來不斷變動的政治力量——它們在這個小島里(乃至在整個中國)如何互動、碰撞、並存、競爭併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答案就寫在氹仔的街頭。

幾百年來中國的變遷,不僅僅存在於官方書寫的正史之中,民間社會的複雜面貌,有時候反而能折射出「大歷史」表述不清的那些故事。

進程也還在繼續著:林立的賭場和商場在廟宇的周遭拔地而起,氣勢恢宏;當代的歐美文化也影響著澳門的年輕一代,它們依舊共存、生長著,中葡學校就在天后宮的隔壁辦學,各式的塗鴉噴繪在官也街的街頭。這裡的文化圖景日益豐富,也給未來留下了更有趣的歷史。

最後下面這張圖,也就是這篇推送的封面圖,不是在氹仔,而是在本島拍的,但是我覺得這張照片特別有意思:在大三巴牌坊這個著名的教堂遺址背後,還有一個祭祀哪吒的民間廟宇,站在這個廟門口往前看,哪吒廟、大三巴牌坊和賭場恰好連成一條直線,這不是澳門歷史與社會的最好呈現嗎?

所有寫在教科書里的內容那些內容——來華傳教士、中國民間信仰、全球文化交流等等——都在這個包羅萬象的小島上得到了最生動的呈現。如果沒有這些遺留下來的建築和文物,沒有一代代人的文化傳承,它們只會如標本般躺在紙上;而氹仔的街巷卻告訴我:街頭的圖景是有意義的,而歷史,是活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從民間看歷史就是盲人摸象。在澳門,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國家力量的在場,佇立的城牆和大炮台便是最好的體現——只是,作為一個普通人,走在街頭巷尾的時候,那些是生動可感的遺迹,或許才使得歷史更加有溫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廢話全書 的精彩文章:

TAG:廢話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