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毛撣子起家,六年做到全球第一,他是「可怕的順德人」
不做洗牌者,就會成為被洗牌的對象。
文 / 華商韜略 常子健
1991年,54歲的梁慶德在日本超市,看到一種神奇的小家電,驚嘆不已。
那次日本之行,徹底改變了梁慶德的人生軌跡,同時改變的還有一個行業的命運。
短短几年後,梁慶德便以令對手膽寒的魄力,將這種小家電做到了全球第一,並將這種優勢一直延續至今。
【1】
1978年9月,在廣東順德桂洲鎮一個荒河灘上,41歲的工交辦公室副主任梁慶德,親手搭起了簡陋廠房,開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
在那之前,鎮上辦了兩家企業,都陷入了虧損。因此,當「膽大妄為」的梁慶德向鎮里打報告,要創辦一家羽絨廠時,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關鍵時刻,周鄧良、周順光兩位領導給了他寶貴的支持。
領導的信任,主要基於梁慶德多年從事企業經營的豐富經驗。從1956年開始,他先後擔任桂洲供銷社業務員、桂洲印刷廠廠長、羽葵工藝廠廠長等職務。
梁慶德沒有辜負領導的信任,在沒有橋,每天都要游泳過河的條件下,他帶領十幾個人,從農村收購雞鴨毛,做成雞毛撣子,賣到城裡。
等情況稍微好轉,梁慶德又從鎮里貸款30萬元,成立桂洲羽絨廠。用這筆錢,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在羽絨生產上站穩了腳跟。到1991年,羽絨廠年銷售額已過億元。
【2】
故事如此發展下去,中國可能會多出一個羽絨大王。但這一切,都在1991年,也就是羽絨廠銷售額過億的那一年,發生了轉折。
那年三月,梁慶德去日本考察,在當地超市看到一種神奇的小家電,只需兩分鐘就能把水燒開的微波爐,這讓梁慶德目瞪口呆。
他頓時有一種直覺,這東西將來在國內定有大市場。
回國後,梁慶德立刻對微波爐市場進行了摸底。當時,微波爐在國內還是新事物,年銷量大概20萬台,相對於11億人口,幾乎可以忽略,而且七成被上海人買走。
銷量低迷的原因,主要是價格太貴。市場上主要的幾家廠商,香港蜆華、日本松下、飛躍、水仙等,售價大都在3000元左右,幾乎相當於當時人們一年的工資。
梁慶德認為,只要把價格降下來,微波爐的市場將是驚人的。
想法很好,卻遭到很多人反對,畢竟從羽絨到家電業的跨度實在太大。而那一年,梁慶德已經54歲,早過了可以隨便折騰的年紀。
但主意已定的梁慶德,偏偏不信邪,執意進軍家電行業。
這份執拗,在次年春天得到了激勵。1月29日,88歲的鄧小平站在科龍現代化的辦公大樓前,感慨萬千地說出了那句日後改變中國的論斷:「發展才是硬道理。」
創辦於1984年的科龍,跟梁慶德的羽絨廠同在順德,靠做家電當時年產值已超過10億。
鄧小平的話激起了順德老闆們的衝天鬥志。而梁慶德更是從科龍的成功中,堅定了對家電行業的判斷。
當年6月,一家日後影響全球家電格局的企業——格蘭仕在廣東順德成立。他的創辦人正是梁慶德。
【3】
新成立的格蘭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技術。由於剛起步,缺乏經驗,格蘭仕投產第一個月的10台微波爐,2台報廢,8台要麼火力太猛,要麼啟動太慢。
面對漏洞百出的生產線,梁慶德幾經周折,找到上海無線電十八廠的工程師陸榮發,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指導。
當時的十八廠是機械電子工業部的骨幹企業,主要生產「飛躍」牌電視機、微波爐。
梁慶德用自己的宏偉計劃和一片赤誠之心,試圖打動對方,卻被陸榮發婉拒。求賢若渴的他並沒有放棄,三赴上海灘,最終感動了陸榮發。
此後,他又說服俞堯昌等人放棄優越的大都市生活,來到廣東順德這片灘涂之地,同台撐起了生產、技術、企劃、外貿的脊樑。
梁慶德的雄心,遭到了國內外很多人和競爭對手的冷嘲熱諷。有人說:「一個做雞毛撣子的,也想做微波爐?」
日本東芝聽說格蘭仕要做微波爐,嘲諷道:就你們這些員工?白花力氣。美國惠而浦更是斷定:不用我們出手,不出一年格蘭仕必定玩完。
苦難和羞辱是強者的墊腳石。
梁慶德像卧薪嘗膽的勾踐一樣,在廠區豎起一塊長1米、寬0.7米的恥辱牌,把對手的冷嘲熱諷高懸於頭頂,並帶領全體員工立下誓言,用5年時間把微波爐做到全球第一。
就在梁慶德卧薪嘗膽期間,發生了兩件大事。
1994年4月,公司邁出產權改制第一步,桂洲鎮政府持股30%,餘下70%由格蘭仕以3800萬現金購買。7年後,政府股東徹底退出。
6月,百年不遇的洪水淹沒廠區,導致設備癱瘓,生產停工。有媒體因此斷言:格蘭仕不行了。
面對動搖的人心,梁慶德果斷借錢給員工發了三個月工資,此後是走是留,全憑自願。
老闆的魄力感動了員工,最終沒有一個人離開,「大家一致要求實行兩班倒,每天工作12小時,讓剩下的機器24小時運轉,趕緊把損失補回來。」
前後腳發生的兩件事,改變了格蘭仕的命運。
產權改革從制度上激活了格蘭仕,使得幹事的人得到了股權激勵,更有創業的動力;而不期而遇的洪水,則將所有人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
最終,格蘭仕只用了三個月就完全恢復生產,並在當年底成為微波爐全國銷量冠軍。
【4】
成功登頂的格蘭仕,沒有沾沾自喜,反而變得更有危機感。松下的虎視眈眈,惠而浦與蜆華的聯手封殺,都讓梁慶德坐立不安。
為了奠定更大的優勢,他打破行業常規,推出全國上門服務,同時支持俞堯昌實行「價格驅動、引導消費」的營銷戰略。
當初進軍微波爐,梁慶德已經意識到,售價高是很多人不願買微波爐的原因。要想徹底撬動這個市場,就必須大打價格戰。
秉持這一理念,從1996年起,格蘭仕在短短7年內,進行了9次大規模降價,使得微波爐的售價從3000元一路狂跌至300元,成為人人買得起的國民商品。
梁慶德也因為這一瘋狂之舉,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價格屠夫」「可怕的順德人」。
1998年5月,價格戰剛剛開打兩年,格蘭仕就成功登頂全球第一,將昔日嘲笑過自己的一眾跨國品牌踩在腳下,曾經高懸的「恥辱牌」也被摘下。
最輝煌的時候,全世界每兩台微波爐里,就有一台是格蘭仕生產的。
【5】
拿下全球桂冠的梁慶德並不滿足,他深知靠價格戰得來的第一併不長久,要想永續經營,就不能只當「組裝高手」「營銷冠軍」,還必須有拿得出手的看家本領。
格蘭仕的看家本領之一,是代工(OEM)和自主品牌兩條腿走路。
很多人認為,代工就是替別人賺錢,沒出息。梁慶德卻認為這是一種不顧現實的看法。在他看來,任何經濟體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日本、韓國、台灣就是這麼過來的。
富士康靠代工做到了全球第一,連蘋果也離不開它。
因此,格蘭仕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代工業務,廣泛與外國廠商合作。但梁慶德推行的代工模式,並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要求對方把生產線搬到國內來。
「A品牌搬過來,格蘭仕就幫你生產A;B品牌搬過來,就幫你生產B,多餘的就是格蘭仕的。」梁慶德說。
通過梁氏代工法,格蘭仕不但學到了對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還拓展了海外渠道。
格蘭仕的看家本領之二,是堅持自主創新。
磁控管是微波爐的心臟,看似結構簡單,對材料的要求卻很高。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元器件一直依賴國外進口。
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格蘭仕從2000年開始投巨資進行研發。只用一年時間,就突破功能性電鍍、900℃高溫焊接等技術難點,造出自己的磁控管。此後,經過不斷地技術迭代,其性能已經不輸日韓產品。
近年來,格蘭仕還積極推動製造智能化。2016年,從義大利引進全球第一條全自動化微波爐裝配線,生產效率提升近40%,12秒便可組裝一台微波爐。
截至2016年,格蘭仕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2200項,徹底甩掉了「價格屠夫」的帽子,成為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張名片。
【6】
梁慶德有句名言:做500強企業,不如做500年企業。
在他看來,暫時的成功,不等於永遠的成功。「作為一個企業經營者,如果感覺很滿足了,那這個企業也就差不多快完蛋了。」
因此,當格蘭仕拿下微波爐全球第一時,他看到的不是成績,而是危機。
梁慶德的焦慮並非多慮,格蘭仕雖然頭頂微波爐的壟斷之名,卻無壟斷之利。本想一舉「滅掉」韓國LG,卻被身後的美的撕開了「防線」。
而年產1500萬台的生產能力也已達到極限,格蘭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天花板。
「做企業永遠沒有結論。一個問題解決了,又會不斷地有新的問題出現,只有天天想問題,企業才能不斷進步。」
面對微波爐業務的天花板,梁慶德決定,向空調業挺進,向白色家電挺進。
2000年9月,格蘭仕投資20億元,進軍空調市場。也是在那一年,梁慶德將執行總裁的重任交給了跟隨自己多年的兒子梁昭賢,父子倆齊心協力,帶領格蘭仕走上轉型之路。
當時,中國的空調市場還處於完全競爭的狀態,市場集中度很低,儘管不乏格力、海信、春蘭等大品牌,但都沒有形成壟斷。
而隨著中國入世在即,世界家電製造業加快向中國轉移,梁慶德覺得,只要去拼,格蘭仕就一定能找到立足之地。
促使梁慶德去「豪賭」的原因在於,微波爐業務雖然一騎絕塵,但毛利率僅有3%。而空調的凈利潤高達20%—30%,可謂「暴利」。
梁慶德的「豪賭」很快就換來格蘭仕空調的異軍突起。產品上市第一年,銷量就達到60萬台,成功躋身強勢品牌陣營。
接下來,梁慶德祭出格蘭仕的「大招」,利用全球250家微波爐客戶資源,替國外空調企業代工。憑藉這一優勢,2004年格蘭仕超越格力、美的、科龍,成為中國空調出口狀元。
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格蘭仕還斥巨資,在中山建設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開工儀式上,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一臉驚愕,「3000畝廠區,挑戰了我的想像極限。」一旁的梁昭賢接道,「這樣的廠區有20個」。
格蘭仕大幅擴張產能之際,國內家電市場卻迎來一場血雨腥風。2004年,隨著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再加上國家宏觀調控,整個空調產業陷入了低迷。
大多數廠商此時都選擇了收縮,格蘭仕卻逆勢而上,面向全球招聘600位銷售精英,組建6大公司、4大中心和14個部門、科室,著手隊伍、渠道、管理和品牌建設。
梁慶德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像壟斷全球微波爐市場一樣,壟斷空調製造。
但這一次,梁慶德顯然低估了風險。
2005年,歐洲出現漫長的涼夏天氣,人民幣匯率開啟了升值通道,銅、鋁、鋼材等原材料價格飆升……多重利空同時襲來,曾經穩如泰山的格蘭仕內部,也開始陣腳不穩,接連有身居要職的高管離去。
好不容易熬過這些利空,卻又一頭撞上了2008年金融危機。
但所有的困難不但沒能擊潰梁氏父子,反而激起了他們更大的鬥志。
就在2008年,那場百年不遇的危機中,梁氏父子以壯士斷腕般的勇氣,趁著行業低迷期,從日韓歐美引進一大批技術人員,加強研發力量。
這一在當時看似瘋狂的舉動,事後看來極具前瞻性。
在接下來的國家惠民補貼中,格蘭仕空調抓住時機,率先發動能效革命,並掀起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攻勢,改寫了空調行業的格局。
2009年,格蘭仕空調在國內的銷量衝過百萬大關,成為當年最大的贏家。
【7】
微波爐、空調之外,梁氏父子還有一個更大的白電帝國夢。
多年來,雖然在微波爐領域獨霸全球,但在大家電領域,格蘭仕卻一直乏善可陳。
而同城的美的卻在2008年後做得風生水起,無論空調、冰箱、洗衣機還是小家電,凡是進入的領域,幾乎都做到了行業數一數二。
這讓梁氏父子寢食難安,也成為他們眼中巨大的機會。
從2010年開始,格蘭仕拿出過去十年賺到的錢,大舉進入冰箱、洗衣機、廚電等領域,但擴張的路並不順利。
當年格蘭仕之所以能在微波爐上逆襲,最大的秘訣就是總成本領先戰略,即依託強大的規模和成本控制力,不斷降價,讓對手生產一台,就虧損一台,擊潰其心理防線。
「我們過得很辛苦,不過我們要讓競爭對手過得比我們更辛苦。」這種梁氏競爭法,讓很多廠商不寒而慄,甚至將韓國LG逼出了微波爐領域。
但這種策略在空調等行業並不靈驗,擴大產能容易,如何消化這些產能才是難點。再加上渠道並不佔優,致使格蘭仕進軍空調多年,雖然一度風生水起,但至今依舊徘徊在一線品牌之外。
2017年,美的總營收超過2400億,躋身全球白色家電巨頭。看著「同城兄弟」遠去的背影,少帥梁昭賢肩上的擔子格外沉重。
當初挺進白電市場時,梁昭賢曾橫下一條心:「擺在我們面前只有兩條路,不為勝利者就為失敗者,不做洗牌者就會成為被洗牌的對象。」
如今,背水一戰的梁氏父子距離白電帝國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2010年第15期,商務周刊,徐海濤著《格蘭仕:綠色光芒閃耀的白電帝國夢》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阿里蘇寧共69億元聯袂入股華泰證券;樂視網債務危機再度引爆
※他,憑什麼能贏庫克和馬斯克?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