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資治通鑒》1832——英雄的血為什麼會白流?

讀《資治通鑒》1832——英雄的血為什麼會白流?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

魏永昌王仁攻懸瓠、項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壽陽,召劉康祖使還。癸卯,仁將八萬騎追及康祖於尉武。康祖有眾八千人,軍副胡盛之欲依山險間行取至,康祖怒曰:「臨河求敵,遂無所見;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乃結車營而進,下令軍中曰:「顧望者斬首,轉步者斬足!」魏人四面攻之,將士皆殊死戰。自旦至晡(bū,申時,即下午三點鐘到五點鐘的時間),殺魏兵萬餘人,流血沒踝,康祖身被十創,意氣彌厲。魏分其眾為三,且休且戰。會日暮風急,魏以騎負草燒車營,康祖隨補其闕。有流矢貫康祖頸,墜馬死,餘眾不能戰,遂潰,魏人掩殺殆盡。

南平王鑠使左軍行參軍王羅漢以三百人戍尉武。魏兵至,眾欲南依卑林以自固,羅漢以受命居此,不去。魏人攻而擒之,鎖其頸,使三郎將掌之;羅漢夜斷三郎將首,抱鎖亡奔盱眙。

魏永昌王仁進逼壽陽,焚掠馬頭、鍾離,南平王鑠嬰城固守。

魏軍在蕭城,去彭城十餘里。彭城兵雖多,而食少,太尉江夏王義恭欲棄彭城南歸。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以為歷城兵少食多,欲為函箱車陳,以精兵為外翼,奉二王及妃女直趨歷城;分兵配護軍蕭思話,使留守彭城。太尉長史何勖欲席捲奔郁洲,自海道還京師。義恭去意已判。唯二議彌日未決。安北長史沛郡太守張暢曰:「若歷城、郁洲有可至之理,下官敢不高贊!今城中乏食,百姓咸有走志,但以關扃嚴固,欲去莫從耳。一旦動足,則各自逃散,欲至所在,何由可得!今軍食是寡,朝夕猶未窘罄;豈有舍萬安之術而就危亡之道?若此計必行,下官請以頸血污公馬蹄。」武陵王駿謂義恭曰:「阿父既為總統,去留非所敢幹,道民忝為城主,而委鎮奔逃,實無顏復奉朝廷。必與此城共其存沒,張長史言不可異也。」義恭乃止。

柏楊白話版:450年(南宋·元嘉二十七年)

北魏帝國永昌王拓跋仁攻擊懸瓠、項城(河南省沈丘縣),攻克。南宋帝劉義隆恐怕北魏大軍攻擊壽陽,命豫州安蠻保安司令部軍政官(安蠻司馬)劉康祖回軍。

十一月十七日,拓跋仁率騎兵八萬人,南下追擊劉康祖,追到尉武(安徽省壽縣西北),追及。劉康祖兵力八千人,副帶兵官胡盛之建議靠山紮營,走小路趕向壽陽,劉康祖大怒說:「我們遙遠的前進到黃河,搜索敵人(北魏帝國軍),搜索不到。現在敵人自己送上大門,怎麼反而逃避!」遂結成「車陣」,繼續前進,下令軍中:「回頭逃走的,砍下人頭;移腳後退的,砍下雙足!」北魏軍團四面八方攻擊,南宋戰士誓死抵抗,自早晨苦戰到下午,擊斬北魏軍一萬餘人,血流成河,淹沒腳踝。劉康祖身受十處創傷,而戰志更為高昂。北魏軍把部隊分作三個梯次,用車輪戰術,三分之二的人休息,三分之一的人作戰。逐漸,天色黃昏,風勢強勁;北魏軍用騎兵馱草,採用火攻,劉康祖隨毀隨補,忽然飛來一支流箭,貫穿劉康祖頸項,從馬上載下,身死;殘餘部隊群龍無首,不能再戰,霎時瓦解。北魏軍追擊阻截,幾乎屠殺罄盡。

南宋帝國南平王劉鑠,命左軍將軍府副軍事參議官(左軍行參軍)王羅漢率三百人駐防尉武。北魏軍突然大量涌到,大家打算逃到附近矮林中躲避自保,王羅漢認為上級命他據守尉武,不肯離開崗位。北魏軍發動攻擊,生擒王羅漢,用鐵鏈鎖住脖子,交給警衛指揮官(三郎將)看守。王羅漢乘夜襲擊警衛指揮官,敲碎警衛指揮官頭顱,抱住鐵鎖,逃到盱眙。

北魏永昌王拓跋仁進逼壽陽,縱火焚燒,劫掠馬頭、鍾離。南宋南平王劉鑠(豫州州長)登城固守。

北魏兵團佔領蕭城,距彭城十餘里。彭城駐防的南宋邊防軍數量雖多,但糧草不足。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江夏王劉義恭打算放棄彭城,返回南方。安北將軍府大營軍事參議官沈慶之認為歷城兵力少而糧草多,打算採取「函箱車陣」(用武裝戰車在兩翼同步前進),用精銳部隊夾道護送兩位親王(江夏王劉義恭、武陵王劉駿)和兩位王妃及女兒,北上歷城;而交付一部分軍隊給軍事總監(護軍)蕭思話,留守彭城。但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部秘書長(太尉長史)何勖卻建議放棄彭城,全體軍民,投奔郁洲(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沉積小島),再乘船由海路南下,返回京師。劉義恭逃走的意志非常堅決,但在這兩個方案中,採取哪個方案,高階層會議討論了一天,都沒有決定。安北將軍府秘書長(安北長史)兼沛郡(郡政府設蕭城)郡長張暢說:「如果歷城、郁洲能夠到達,我怎麼敢不高聲贊成!而今,城中糧食缺乏,人民日夜渴望四散逃命,只因城門緊閉,關卡森嚴,不能出城而已。一旦出城,大家一定逃跑一空,我們想去的目的地,怎麼能夠走到?目前,糧食雖然不多,短期之內,還不至於吃完,豈有捨棄萬安之地,而走危亡之路的道理。如果一定聽從他們的計策,我要用脖子上的血,污染大王的馬蹄。」武陵王劉駿也對劉義恭說:「阿叔,你既然是全軍最高統帥,要走要留,我不敢多話。可是,我身為彭城一城之主(劉駿是徐、兗二州州長),卻棄城逃生,實在沒有顏面再在政府工作,我要跟彭城共存亡,張秘書長(張暢)的話,不可不聽。」劉義恭遂停止。

讀書筆記:劉康祖受命撤退,仍以死報國;王羅漢以區區三百人,堅守陣地;沈慶之、張暢、劉駿力勸劉義恭不可棄彭城逃走。南朝宋忠勇之士並不少,可惜基本上都處在中下級,上層將領幾乎沒有一個有擔當、有骨氣、有能力的。劉義隆不但本人志大才疏,而且所用之人要麼是皇親國戚,要麼是只會夸夸其談的庸才,完全不考慮能力。結果導致英雄的血白流,人民遭塗炭之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海讀資治通鑒 的精彩文章:

讀《資治通鑒》1841——魯氏兄弟叛魏降宋
讀《資治通鑒》1821——人為財死 鳥為食亡

TAG:林海讀資治通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