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柴燒陶藝發展研究

中國柴燒陶藝發展研究

中國柴燒陶藝發展研究

文丨賴靚楠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第7期

[摘 要]柴燒陶藝日漸受到市場青睞,主要原因在於柴燒陶藝是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且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中國陶瓷歷經原始陶、原始瓷、中國瓷和當前的四個發展階段,在各個階段柴燒陶藝藝術都有不同發展的發展狀況和歷史地位等, 追根溯源,當前柴燒陶藝與陶瓷異曲同工,具有良好發展狀態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關鍵詞]中國陶瓷;柴燒;陶藝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孕育了綿延幾千年的陶瓷文化,這是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創新的深厚土壤和獨特優勢。本文所述中國陶瓷史,是指中華民族對於陶瓷藝術的發明、改進、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柴燒陶藝,也稱柴燒,指用薪柴直接進行燒制而成的陶瓷作品。概括起來,中國陶瓷藝術經歷過三次質的飛躍,即從原始陶到原始瓷,再從原始瓷到中國瓷。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柴燒一直在其中居於重要位置,緊隨之而發展,並始終保留了最原始、最本真的形態,具有難以替代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一、原始陶階段的柴燒陶藝

原始陶器是中國陶瓷的起源,其產生是個偶然與必然的結果。偶然性在於,人們在物質生產的過程中偶然發現泥土經過加熱灼燒會形成堅固的固體器物,進而製造出最初的陶器。必然性在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領不斷增強,必然會發現泥土可以製造出陶器,並不斷改進位造技術。這種最初的制陶形態,與當今流行的柴燒陶藝製法有著深厚的淵源。

1、原始陶的產生。原始陶在距離現在約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是陶瓷製作的最初形態。學術界普遍認為,原始陶產生於新時期時代。[]人類發展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選用合適的黏土來製作陶器,主要做法是將黏土手工塑造成型,經過窯火直接燒制而成,器皿表面沒有施釉或者只有低溫釉。由於技術比較落後,燒制溫度大約在1000攝氏度左右,陶土在窯爐中因灼燒而發生的化學反應不夠,尚未達到瓷化的效果,因此成品只能是陶而不是瓷。以甘肅秦安縣大地灣出土的原始陶器為例,這些陶器距今大約7000千年左右,符合新石器時代的推斷;主要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可見當時對於陶土的選擇還比較隨意,認識程度尚未達到一定水平;器形包括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相對比較單一,主要停留在實用性層面;同時還帶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圖案,可以印證人們已經開始對觀賞性產生需求,並往此方向努力改進。此外,在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了很多陶器,主要是灰陶、彩陶和黑陶等。這些都為中國陶瓷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2、原始陶的發展。到了夏商周時期,制陶技藝不斷發展,出現了印紋陶、彩繪陶器等。這個階段,原始陶已經在不斷的量變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基本上處於質變的臨界點,即由陶向瓷轉變的階段。[]多數意見認為,西周時期的印紋硬陶是原始陶發展到新階段的典型代表。印紋硬陶已經接近於瓷,燒制溫度達到1200攝氏度左右,胎質比較堅硬,敲擊時有清脆的鏗鏘聲;顏色也更加豐富,有呈灰褐色、黃褐色、紫褐色、紅褐色等,相較之前有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在土的選擇上,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含鐵量較高的黏土,這是對土的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水平的表現。與此同時,人們還發明了施釉技藝,雖然只是初級或者起始階段,但已經彌足珍貴。那時,人們往往在器物表面進行簡單的紋路裝飾,主要是比較工整的對稱線形圖案,或者比較簡單的動物圖案,器物除了具有實用性還漸漸具有觀賞性。原始陶的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無論是功能、美觀,還是技術、造型等都得到了很好傳承。中國以此成為最早製造陶瓷的國度,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3、原始陶與柴燒。廣義上,原始陶的製法與柴燒不謀而合。同樣是手工成型,也同樣是柴窯裸燒,大多數原始陶也都與柴燒一樣不施釉。從根源上看,原始陶是柴燒的源頭,原始陶的製法就是柴燒製法的前身。原始陶是一切陶瓷藝術的起源,也是技術最簡單、最原始的階段,由於缺乏技術支持,只能靠手工成型。雖然原始陶的手工是被動的唯一選擇,柴燒的手工是主動的有目的性的選擇,但二者同出一源,從技術上看,二者基本一致,柴燒是原始陶的繼承和發展;從概念上看,原始陶也可以稱為柴燒,它們是柴燒的最初形態。但是,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原始陶還不能成為現代意義上的柴燒。首先,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燒制溫度的問題,就算是發展到西周時期,原始陶的燒制溫度只能達到1200攝氏度,未能達到陶土瓷化的效果;其次,陶土的選擇不同。原始陶對於陶土的選擇比較隨意,主要從感性認識的層面去選擇合適的陶土,尚未能達到對陶土進行元素構成分析的水平;再次,器型主要以實用為主,尚未上升到藝術到的高度。因此,在原始陶階段,柴燒與陶是重合的概念,可以說原始陶全部是柴燒,也可以說那時還沒有真正的柴燒,而只是柴燒的雛形。

二、原始瓷階段的柴燒陶藝

從原始陶到原始瓷,是中國陶瓷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從數字上看,雖然只是溫度提升50攝氏度左右,但其技術難度卻是天壤之別。這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出來的智慧結晶,對於土、窯、釉等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1、原始瓷的產生。[]「初始的瓷器,即原始瓷,異常珍貴,就是由早期的手藝人所創造,他們的人生哲學,就是世代與泥土親近親和的經驗」。夏商周時期是由陶向瓷質變的關鍵時期,除了有前述的陶器,也出現了瓷器,稱為原始瓷。在商代,制胎原料已經接近於瓷土,施石灰釉,燒制溫度達到1200多攝氏度,胎骨細膩堅硬,聲音清脆,釉面光滑,釉底極薄,已經極為接近瓷器。到周代,制胎材質開始逐漸選用瓷土,比如高嶺土,燒制溫度日益提高,釉面紋飾更加多樣化、複雜化,包括花葉粗線、龍鳳夔雲等,器形更加多樣美觀,包括鬲、甑、登、罐、缶等,有學者稱之為原始青瓷。[]原始青瓷器從表面上觀察,胎骨的色澤主要是灰白和黃白二種。儘管如此,與原始陶相比,色彩表現仍是豐富了許多。

2、原始瓷的不足。原始瓷是瓷器產生和發展的前提,在中國瓷器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鄭州商代遺址和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原始瓷中可以看出,商代的瓷器基本具備胎質堅硬、高溫燒制、不吸水等特點,物理性、化學性等均接近於瓷器。但是缺點也還是比較明顯:一是雖然選取高嶺土作為主要材質,但是選土比較隨意粗糙,還未能進行深加工,導致土質含有較多的雜質,難以燒制出高質量的陶瓷器物;二是一般直接採取柴窯裸燒的製作方法,胎身直接接觸窯火,未能有效與薪柴落灰隔離起來,器身多呈灰色,不能透光,尚未達到瓷的標準;三是釉與胎的結合不夠緊密,由於對土與釉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夠到位,二者的收縮度尚未達到最佳,在燒制過程中特別是冷卻過程中,釉面容易脫落。儘管如此,原始瓷已經是在原始陶的基礎上實現了質的飛躍,代表這中國陶瓷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為之後陶瓷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3、原始瓷與柴燒。柴燒,廣義上指利用柴燒燒制陶瓷製品。在原始瓷階段,柴燒是唯一的制瓷技藝,從技術層面上看已經日益成熟。那時的制瓷方式主要採用柴窯直接裸燒,火焰直接接觸胎面,燒制原理與當今的柴燒沒有根本上的區別。但是,那時的柴燒只是一種技藝、一門謀生手藝,或者稱為陶瓷製作的一個流程,並不是一門藝術,與當前的柴燒陶藝仍有本質的區別。首先,選材不同。原始瓷已經開始選用高嶺土作為主要材質,也即選土具有特定性。柴燒的選擇更具有靈活性,從藝者可根據創作需求選擇不同材質的土,一般更偏重於含鐵量較高的陶土。其次,認識不同。原始瓷只將柴燒作為燒制手段,並未上升到理性認識水平,未將柴燒視為一門藝術。事實上,在那個時期也只能將其視為一門技術,因為沒有其他類型的窯和陶瓷製法,別無選擇。[]對柴燒而言,薪柴裸燒的製作方法是從電窯、氣窯、柴窯等多種形式中選擇出來的,具有主觀性和特殊性,是從藝者經過反覆論證而得出的藝術創作選擇。根本而言,原始瓷為柴燒積累了燒制經驗,對於陶土等材質在窯火中的變化、溫度的控制、燒制的時間等都有系統的研究和沉澱。在原始瓷階段,柴燒雖然只作為一門技藝,但也在發展中開始逐漸量變,為今後上升為一門藝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中國瓷階段的柴燒陶藝

陶瓷(china)成為中國(China)的代名詞,足見陶瓷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地位。中國因為陶瓷而被世界所熟知,是在陶瓷發展到一個全新高度的歷史階段,也是陶瓷技藝日益成熟和高度發達的階段。那時的中國陶瓷是舉世聞名的、獨一無二的。因此,中國瓷是指高度發達的、為世界所認同的、領先於其他國家的中國陶瓷。

1、中國瓷的產生。隨著原始瓷的不斷改革發展,量變逐漸積累為質變,原始瓷日漸退出歷史舞台。東漢時期,原始瓷逐漸被青瓷取代,陶瓷發展開始進入中國瓷時代。這個階段瓷器的主要特徵:一是選材更科學。主要採用瓷石或高嶺土作為制瓷原料,並進行精挑細選,減少雜質,提高純度。二是燒窯技術更高明。對傳統龍窯進行改造提升,燒制溫度進一步提高,瓷質更加富有含金量。三是制瓷技藝更精進。施釉技術進一步發展,胎體施釉,釉胎緊密結合,釉色更加豐富;造型日益多樣和美觀,除了傳統造型之外,陶藝創作之風也日益興起,陶瓷兼具了實用性和觀賞性。

2、中國瓷的發展。隋唐以後,中國陶瓷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陶瓷開始成為一種中國文化元素,隨著國內外通商的發展,成為歐洲各國爭相搶購的珍品,享有「東方藝術的明珠」之美譽。根據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陶瓷承載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唐朝的唐三彩享譽世界,宋朝的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盛極一時,元朝的釉里紅技法在亂世中綻放出藝術之花,明朝把青花瓷推向新高度,到了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陶瓷發展達到歷史的頂峰。以宋朝的青花瓷為例,多數學者認為青花瓷從宋代開始出現,在民國時期吳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國陶瓷史》就有所提及,[]「當時(宋代)瓷藝,即精進如斯,故官窯輩出,私窯蜂起,其間出群拔萃最著名者,有定、汝、官、哥、弟、鈞等名窯」,這也是學術界曾經比較流行的一種推斷。

3、中國瓷與柴燒。陶瓷發展至今,中國瓷更加多元化,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的藝術元素和制瓷工藝,進入了百花齊放的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陶瓷逐漸分為兩個支流:一支為陶,比如陶器、紫砂等。陶的燒制溫度較低,土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一般選擇含鐵比例較高的土或者專門的土,比如紫砂;一支為瓷,俗稱陶瓷。瓷對土有比較嚴苛的要求,多為高嶺土,燒制溫度較高,一般達到1250度以上。審美上,陶的粗獷與瓷的精細也逐漸被區分開,變成魚和熊掌的關係。柴燒在這個階段更多偏向於陶,其在材質選擇、燒制方法等方面都近乎一樣,選擇含鐵量高的土作為主要材質,採用柴窯直接裸燒,且多數為不施釉。此時的陶瓷製作已經採用了匣缽隔離法,即將陶瓷器物施釉後置於匣缽之中,與火焰隔開,保持純凈的燒成環境和燒成效果,實現釉面純潔無暇。比如,[]德化白瓷純白潔凈、溫潤如玉的特點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其也成為遠銷歐洲的珍貴藝術品,有「中國白」之美譽。德化白瓷的藝術品更是驚為天人,《天工開物》有言:「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適實用」。陶與瓷之間涇渭分明,對於柴燒而言既有好處也有弊端。最大的好處在於,制陶工藝逐漸轉變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柴燒作為制陶工藝中的一個之流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一門藝術。這對柴燒陶藝而言,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從技術到藝術的飛躍。不足在於陶與瓷的絕對分割,導致柴燒只能停留於陶器製作,對於更高層次、更高要求的藝術追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當前的柴燒陶藝

歷史的步伐邁進新時代,中國陶瓷早已繁花似錦,製作技藝極致精良,藝術瓷、日用瓷等美不勝收,成為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當然,柴燒也並未消失在歷史舞台,反而是在傳承中發展與創新。

1、柴燒陶藝發展狀況。近代以來,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逐漸興起了一股柴燒之風。藝術家們對傳統柴窯進行改良,在傳承中國傳統制陶方法的基礎上,在窯和溫度上下功夫,成為逐漸被接受和認可的藝術門類。隨著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人們的審美觀更加多元和兼容,目光日漸轉向自然、環保、低碳,對藝術品的欣賞則轉向簡約、淳樸、大方。對於陶瓷藝術,希望陶與瓷各自在不同領域往更加尖端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渴望二者能夠完美融合,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藝術氛圍。日本的柴燒走在比較前面,其藝術價值也深受認可,[]「無論是翠綠瑩潤的伊賀燒花插,色調溫暖斑斕的信樂燒儲物罐還是紅紫相間的備前燒陶盤,無一不散發著誘人的美麗……這是一種源於自然的、強烈的、永恆的美」。這種藝術形式與時代發展中人們的審美需求相契合,柴燒陶藝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春天。

2、大陸的柴燒陶藝。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柴燒創作之風吹入中國大陸,與幾千年的陶瓷文化產生了良好的化學反應。大陸的制瓷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但是主要採用的是龍窯柴燒,與新柴燒具有較大區別。但是,對於窯溫、窯火、土質的認識卻是有著幾千年的積澱,對於柴燒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優勢。以千年古瓷都——福建德化為例。近年來,福建省德化縣成立了柴燒陶藝協會,一批致力於柴燒陶藝的藝術家開始了薪柴燒陶藝的科研攻關,並取得亮眼成果。調研發現,德化柴燒陶藝協會的一系列做法都體現了對柴燒陶藝的傳承與創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陸柴燒陶藝的發展水平。一是對傳統的龍窯進行改良,吸收了日本、韓國、台灣現代柴窯的優點,發明出無煙柴窯,既保證了燒制溫度又大大提高了環保性和科學性。二是堅持手作,包括手工拉坯和手捏成型,用時間、精力、修養換得作品的獨創性和稀缺性,保證了柴燒的源頭價值。三是堅持不施釉,而使用草木灰,在燒制中達到落灰成釉的自然效果,呈現自然之美。四是堅持高溫長時間燒制,一般燒窯時間達到40~60小時,最高溫度達到1300攝氏度左右,進而達到陶土瓷化的效果,柴燒作品變幻莫測、美輪美奐。由此可見,經過了原始陶、原始瓷、中國瓷三個歷史階段的洗禮,當前的柴燒陶藝已經完全成為一門獨立的陶瓷藝術,兼具了陶與瓷的特點,製作方法也融合了制陶與制瓷的技藝,既是對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也是創新和發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亞林,江岸飛.原始陶器的造物觀[J].中國陶瓷工業,2014,05:32-35.

[2] 中國古陶瓷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輯叢—印紋硬陶與原始瓷研究[C].北京:故宮出版社,2016,12:23-25.

[3] 秦偉.原始瓷器研究—中國古代陶瓷研究[C].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12:56.

[4] 霍雪松,徐作芳.部分地方原始青瓷的化學分析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 , 82 (4):40-42.

[5] 賴靚楠.柴燒陶藝的藝術市場價值[J].美與時代,2018,04:79-80.

[6] 吳仁敬,辛安潮.中國陶瓷史[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10:20-22.

[7] 孫德明.德化陶瓷藝術[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17,08:46.

[8] 日下部正和,馬克?蘭賽特.日本柴窯燒成揭秘[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0:55.

陶也(木青影)

快來陶也 陶冶自己

陶藝|美術|休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青影 的精彩文章:

TAG:木青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