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是成家立業還是內心地堅定自信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是成家立業還是內心地堅定自信

孔子在自述自己一生的學習與修養的時候,曾總結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要發奮讀書,學習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十五志學,到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老夫子學問高深但卻一生勤勉,謙虛低調,而他的一生極力推行的,就是周禮。這一系列的話,可以說是孔子很自謙地表達自己在學習、理解和運用周禮的過程。而這段話,也很好地詮釋了孔子的為人和理想。

而我們看待這段話不能片面的從字面去理解其本意,而應該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與參透其內涵。

三十而立,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膚淺的以為,人到了30歲,就應該要成家立業,要有自己的事業,有穩定收入,有幸福的伴侶,車子,房子,票子,這些物質條件都要具備,不然的話,就和沒出息,失敗,划上了等號。

實際上三十而立是說在不斷的學習,積累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逐漸的懂得了「禮」,行為舉止越來越讓人舒服,確立了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上的態度和原則。

在初期學習的時候,先把我們生命中,能夠把握的東西,儘可能的學習,把握並且建立。不用超越年齡,去考慮那些遙不可及,或者懸而又懸的東西,不去想那些與自身年齡不符,或是不是現階段要去考慮的問題。

只有這樣一點一點學習起來,到了該立的年齡,才能真正可以立起來。所以三十而立,並不是一個在外在的社會坐標,衡量我們是否已經成功,而是內在的心靈標準,恆定我們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具備了一顆強大的內心,並且可以從容不迫的,開始對我們自身以及我們所做的事,有了一種自信和一種堅定。

所以三十而立,立的是自信,立的是處事的原則,立的是對自我深刻的認識與反省,立的是對自己所做的事,所認可的東西的一種內在地堅定。

同樣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個階段,四十不惑,不是說人到了四十歲,就不再迷惑了,沒有弄懂的東西,不用再去刻意的尋求答案了。

而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對自身的責任不惑,對追求的目標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麼都不疑惑,如果對什麼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人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30歲以前實際上我們是在不斷的做加法,也就是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認識各式各樣的人,嘗試各種類型的工作,瘋狂而又執著的苛求獲得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榮譽,更多的外在物質,而當這些獲得的越來越多的時侯,我們很有可能會迷失自己,忘記了初心,泯滅了善良,忽略了父母家人,雖然外在物質越來越多,可是我們的痛苦卻絲毫未減,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過得不幸福。

而到了四十歲這個年紀,我們應該學會做減法,不是我們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學會捨棄,雖然捨棄的過程,會很痛苦,可是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走向強大,獲得內心的堅定。

什麼才是真正的不惑呢?更深層次的探究應該是,當我們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艱難困苦的生活,多元變化的世界,這些像浪花一樣,不斷湧來的不公正,打擊,缺憾,不再孜孜以求的追問為什麼不公平,而是在這樣的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四十歲是人生的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這是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年齡。學會捨棄,學會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學會專心的去做一件事,從一個單點開始深耕,逐漸的爆發,走向更多的面,更大體。

五十而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不是從此便開始聽天由命,不是感嘆時光流逝,哀嘆一切早已註定,再也無法改變,而是明白所謂命運,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所謂的命運我覺得不應該是「命里有需終於有,命里無需莫強求」,更不能聽天由命,而是首先要明白事在人為。任何事情的成功全在於人的努力,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努力如何,即使失敗了也無遺憾了。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孫子兵法裡面講到:勝於不勝在於彼,敗於不敗在於己。能不能戰勝對方,在於對方什麼時候出錯,給不給你這個機會,而會不會失敗,則取決於自己,自己的軍紀是否嚴明,紮營選址是否妥當,軍士是否能夠一鼓作氣,這些都是由自己決定的,只要自己不犯錯,不給對方留下漏洞,就不會輕易的失敗。

為什麼要講這段話,實際上孔子在講到「知天命」時,還講了另一段話: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不要一遇到挫折或出現問題,就抱怨天,責怪別人,要下學人事,上達天命,要通過學習平常知識,理解其中的哲理,獲得人生的真諦,難道了解自己,掌控自己的只有老天嗎?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也。成長的過程是知言,知人,知理,最後知命。真正正確的知天命,是要先要懂得,知言,知人,知理之後的。

知天命,就是內心獲得了一種定力,可以讓我們平靜的去對抗外界,不怨天,不尤人。就如同莊子在《逍遙遊》中說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六十而耳順,不是說這個時候,聽任何人說的話都毫不在意,不當一回事,不是把那些話當做耳旁風,左耳進,又耳出,而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都能自己能辨別。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讓他人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

實際上更深入來思考,六十而耳順,是一種慈悲為懷,有容乃大的境界。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看待眾生的視角。這個時候更多的不是對世俗的厭惡,悲憤,而是擁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到了耳順的境界,面對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會覺得都有他存在的道理,聽任何一種話,不管是批評,還是嘲笑,你都會站在對方的出發點是去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不會去計較對方的言語是否合適,不會去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究竟如何。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了,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我們做事,從心所欲很容易,可是真要做到不逾矩就是難上加難。人到七十歲的年紀,不得不面對死亡與疾病的考驗,可是很少有人真能做到直面死亡,坦然接受。面對疾病的困擾,很多人悲痛不已,性情大變,多少原本開朗,樂觀的人,都會因為一場大病,或是大的變故而意志消沉,敏感脆弱。

孔老夫子,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不逾矩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亂了規矩,不要忘記良知,不要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害怕面對死亡,害怕被疾病困擾,害怕遭受挫折,這都是越了事物的規律,越了規則,越了法度。凡事,過猶不及!

我們不應該被這些外在的東西所困擾,過度的傷心,難過,依戀,都是對自我的折磨,做到心外無物,做到只關注當下,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即便是死亡一天天逼近,也依然應該笑臉盈盈。

人生短短數十載,生命中,最輝煌,最美好的歲月,往往不經意間,就會慢慢流逝,彈指一揮間,就以人到暮年。每一個年齡段,都有最重要的事要做,願我們珍惜當下,不留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時間一路同行 的精彩文章:

TAG:與時間一路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