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文化融入上的家庭代溝|競波

美國文化融入上的家庭代溝|競波

原標題:美國文化融入上的家庭代溝|競波



A:Steven Sust 蘇宇禾, 加州 San Mateo、Santa Clara County 青少年心理醫生,斯坦福醫學院臨床指導,在矽谷創立青少年早期介入項目和華人健康項目。


Q:競波,Clarisse(矽谷媽媽沙龍創辦人)


* * * * * * *

第一次與Steven見面,是在去年晚秋。那時候我正建立另一個公眾號,這個採訪就作為第一篇發布了。


新號零訂閱,首篇又是4000多字的偏嚴肅話題,所以,對於閱讀量基本沒有期待。沒想到,在熱心朋友的轉發下,閱讀衝到一萬四。可見,作為在美國長大的華裔二代ABC,Steven關注的,很多也是家長們心裡的話題。(這篇作為今天的第二篇在本號「矽谷近距離」再次發布。)


我一直想再和 Steven 做個短篇後續。暑假裡約了見面,又聊了兩個多小時。誠懇而從容的 Steven,是位很好的採訪對象。他總是有備而來,儘可能地把話題延伸,以便分享更多。


矽谷又開始新學年。放學回家,孩子聊得最多的是朋友,家長關心更多的是學習。兩個話題 Steven 都有談到。我從他那裡還學到一個新詞兒,AFD - Acculturative Family Distancing,文化融入上的家庭代溝 (找不到中文的學術翻譯,只好自譯。)。這篇是採訪節選,以 Steven 作為第一人稱分享一下。


另外,8月21號晚7-9點,矽谷媽媽沙龍即將舉辦新學年第一期沙龍座談:


「和心理醫生聊聊如何更有效地與青少年交流,以及中美文化衝突下的家庭關係建設」。


Steven 將作為嘉賓,和家長們現場互動。地點就在斯坦福大學校園內。有興趣也正好有時間的家長歡迎複製鏈接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TPpJY9R5an6yZmwevrWNEjpnGyntr-frMcjmsYj8hoZN9wA/viewform?usp=sf_link


文末還附有矽谷媽媽沙龍


* * * * * * *


在新移民家庭,孩子這一代往往能很快融入當地生活。而對於父母,在另一個文化里生活了幾十年,融入新社區則要難一些、慢一些。這個差距,還有一個學術名稱,AFD - Acculturative Family Distancing,文化融入上的家庭代溝

在融入上差別太大的家庭,兩代人之間會形成較大的隔閡,家庭矛盾和情緒問題也因此產生。這是我們作為心理醫生,正在加強關注的。


文化的不同,融入速度的快慢,這本身並不是問題。但如果不能講出來,不能尋求幫助,家長和孩子就很難了解彼此的想法,很難達成共識和諒解,這個鴻溝就無法彌補。



人際關係很複雜,但孩子並沒有從我們這裡學到什麼。


美國文化很看重融入,很看重和朋友的親近關係。比如,孩子去朋友家裡聚會並過夜,這在美國,是很普遍的家庭社交。而在我小時候,我媽媽並不喜歡我去朋友家過夜,她很怕給別人家添麻煩。即使是對方有充分準備的像生日慶祝這種派對,她也會擔心。那麼多孩子在一起,難免會淘氣,不小心把人家的東西摔了怎麼辦。


這就是文化上的差異。我理解很多家長的想法。他們想保護孩子,去外面過夜,安全非常重要。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們正在探索,正在尋找朋友,學習什麼樣的品質能贏得信任,什麼樣的人值得花時間去建立關係,關係應該親近到什麼程度,分享秘密的尺度如何掌控,這些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學習。


人性是共通的,無論種族和文化。我們都希望有幾個可以信任的朋友,一起聊天,互相關心。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尋找這個群體,探索「我是誰」,周圍有哪些人與我合得來。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小群體,成長中就會出現問題。


人際關係,朋友關係,是很複雜的事情。在這一點上,我們為孩子做的普遍不夠。如何交友,如何在不同場合說什麼話,怎麼說,應不應該相信對方,孩子大部分並沒有從我們這裡學到。他們只是不斷地嘗試、失敗、再嘗試。


很多時候,孩子們交友,是因為彼此有相似之處。我小的時候,和朋友們連穿著打扮都一樣,最擔心的就是格格不入。現在聽起來很瘋狂。外表是第一印象,也是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孩子還沒有成熟到能把外表和內在價值區分開來。

然而,真正的友誼以信任為基礎。有需要的時候,朋友提供幫助;遇到麻煩,朋友不會離開。發現什麼對你最重要,哪些人最值得信任,這個過程很艱難。家長可以多關注,多和孩子交流,交換想法。


和青春期的孩子對話不容易。如果孩子提出來想去朋友家過夜,這就是個交流的好機會。我們都知道,當孩子需要什麼的時候,他們會很願意回答家長的問題,會一直講下去,直到獲得批准為止。這裡的重點是,你和孩子要一起經歷這個討論和發現答案的過程,不要一下子拋出結論。


比如,可以問問為什麼要去這個派對?孩子可能回答說,因為所有朋友都會去。或者,我其實和他們不熟,但想參加,想變得更受歡迎。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能夠融入,能和朋友親近,對孩子如此重要。



成績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華人文化確有其特殊性,家長大多更強調學習。自己用功得冠軍,這就很棒。如果這個同學不努力,成績不好,我們可能就不想讓孩子和他說話,我們可能只想讓孩子和最聰明的同學做朋友。


兩千多年的科舉應試,成績甚至能影響到家庭的社會地位。現在對GPA成績和標準考試的關注,也是一脈相承。成績如何,還是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壓力。


但沒有任何一個考試,能夠衡量出,你是什麼樣的人,你適合讀法律,還是讀醫學院。


我觀察過很多大學錄取新生的過程。坦率講,非常聰明、也非常有成就的申請人真是太多了。如何改進錄取方式,如何能從他們中間,錄取到那個最出色的,還沒有完美答案。


成績很重要,但我認為,成績並不像有些家長認為的那麼重要。

打個比方,假設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中文。這些孩子肯定比我聰明,但我仍然很有把握能學好。為什麼?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已經找到了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我很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知道如何克服短處,更加有效率地學習。


我不會獨自用功。相反,我會盡最大努力來改變一個人學習的狀態。我會面向外,尋找周邊各種資源,把它們最大化地利用起來。


我會尋找能夠互相幫助的同伴。遇到難度大的課程,我會整合資源,多方諮詢,和同伴們一起討論,一起尋求解決方法。


這些就是我在追求的,也是我從多年的學校生活中收穫的最重要的能力。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我學習微積分,學習歷史,學習英文,各種科目。


是的,我之前學過幾何,也學過微積分和有機化學。但在醫學院,教授們並沒有單項考核過這些知識。醫學院最吸引我的,就是在了解人體構造的時候,以前曾經學習過的所有基礎科學知識,都被綜合運用進來。


在數字化時代,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孩子們要學會的是,篩選出最相關的和最重要的部分,學會同時進行多項不同領域和科目的學習,並能在實際運用中把它們綜合運用起來。


這個難度最高,也是很難從獨自做練習題中學到的。我認為家長應該更多地關注,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


圖:Corie


文、譯:競波。北京人,留美15年後,回國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體《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加入True Run Media,創辦國際教育媒體《菁kids》並擔任執行出版人。2016年搬回加州。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自由撰稿之餘,創辦自媒體公眾號「矽谷近距離」。


(更多Steven 採訪請見本發布第二篇。)


- End -


歡迎在文末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初識墨西哥城,從一場味蕾之旅開始! | 慧婷
養娃+投資,秘笈有三:直覺,自律,和長遠眼光|競波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