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不獨立,都是因為這樣被「愛」過

孩子不獨立,都是因為這樣被「愛」過

內含學生最愛的電影

文 | 趙秋

表姐到廣州辦事,想把她16歲的兒子帶過來放在我家住。我欣然同意,雖然要上班,但是這麼大的孩子,生活自理和學習安排應該沒有問題。

然而到了第五天,我不得不給表姐打電話,讓她儘快把兒子接走,工作忙,我實在無暇顧及這個凡事都等著我照顧的大寶寶。

每天晚上下班回來的時候,看到早上他用的碗扔在餐桌,而餐桌上還殘留著飯粒湯水;臭襪子和內褲丟在洗漱間,而他,在沙發上葛優躺,盯著平板頭也不抬。

中午他不肯下樓吃飯,來了兩天把家裡零食全部充當了午餐,即使晚上做好飯,都要叫幾次他才捨得放下平板,慢騰騰地過來吃飯。

至於暑假作業,他說開學之前找朋友的抄一下就可以了,現在需要好好休息。

我告訴表姐,長久這樣無人監督他,我不知道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實在讓人擔憂。

表姐聽了,不以為然地說,他從小就這樣,懶,你早餐多做點,讓他可以吃兩頓,中午就不用下樓吃飯了。作業不用管,暑假就讓他好好玩,上學本來就挺累的。

表姐還安慰我說,沒事,等他長大了就好了。

我差點忘了,這個孩子,從小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從來不會動手做任何事情;想要什麼東西,在表姐面前一哭二鬧東西准能到手;在外面和別人打架,表姐第一反應不是問是非而是關心他有沒有吃虧。

這樣長大的孩子,我怎麼能指望他能生活自理、學習自律?

表姐對他的溺愛,宛如從小就設置好的溫柔陷阱,困住了他,讓他無法成長。而所謂的「長大了就好了」,不過是表姐的異想天開。

16歲不會洗襪子,怎麼能指望他20歲的時候華麗轉身,秒變生活達人?作業都不肯做,怎麼能指望他長大後能認真對待工作?失去的獨立能力,難道踏入社會那天可以突然擁有?

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子女愛的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份溺愛,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溺愛對孩子的傷害,也許不亞於暴力行為留下的創傷,社會不會接受一個「30歲的寶寶」。

溺愛,其實並非孩子需要的愛。

動畫片《豬豬俠》裡面的小獃獃,除了掃地,什麼都不會做,意外獲得鎧甲後想做英雄,別人告訴他,英雄就是要讓不幸福的人獲得幸福。

所以小獃獃就走上街頭,看到人就問:你看起來不幸福,我可以給你幸福。

行人匆匆,不勝其煩,都無視他直接離開。

後來碰到一個小孩,他強行攔住小孩說,你看起來不幸福,我可以給你幸福。

小孩當時尿急,表情自然好不到哪裡去,他只想越過小獃獃去找廁所,但是小獃獃寸步不讓,最後小孩終於尿褲子了。

豬豬俠說,我不知道他之前是否幸福,但是現在他真的不幸福了。

我覺得這個小獃獃就是很多媽媽的寫照,生了孩子,我們就披上了「母愛」的鎧甲,開始對孩子過份「關照」,想給他們幸福,卻始終不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最終導致,付出的人不開心,接受的人不幸福,這是父母的悲哀,也是孩子的悲劇。

最近《少年說》很火,裡面把中國媽媽「給什麼」和孩子「需要什麼」詮釋的淋漓精緻。

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吃蘋果和雞蛋都想吐了,但是媽媽仍然每天強迫他吃。

雞蛋和蘋果帶給孩子的營養,遠不能彌補孩子心靈受到的創傷,但是媽媽仍然自我感覺良好:你長這麼帥,都是歸功於我讓你吃蘋果和雞蛋。

媽媽和孩子,好像來自不同星球,他們隔空喊話,彼此都不能理解對方,最終比較強大的媽媽戰勝了尚不能獨立的孩子,將親子關係演變成控制和被控制關係。

我們如果真的愛孩子,就需要放下鎧甲,蹲下身,和孩子平等對話,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

否則即使父母給予的再多,孩子仍然無法獲得滿足,沒有滿足感的孩子是不會幸福的。

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最終很難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被溺愛的孩子,能感受得到很多的愛嗎?不能,甚至到最後只余怨恨。

前一段時間,丁阿婆狀告48歲的留學生兒子大衛不工作,在家啃老7年。

大衛從小學習好,家裡寄予了很大希望,丁阿婆說為了兒子她「事事包辦,(兒子))樣樣都(享受)現成,依賴慣了」。

兒子雖然名校畢業,工資也有一兩萬一個月,但是工作稍不順心就躲回家裡,還責怪媽媽:都是你的溺愛把我變成這樣。

他一邊怨恨著媽媽,一邊依賴著媽媽,至於感恩,不存在的。

按照心理學的「超限效應」原理,孩子獲得了過多的愛和庇護,以至於孩子對愛已經不敏感,甚至麻木,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了,父母演變成了工具,是用來解決問題的。

孩子自己做事的驅動力已經喪失,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們習慣找父母,如果父母也不能解決,孩子就把這種不順歸罪於父母,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的破裂。

他們不但不會愛父母,連愛自己都不會了。

媽媽的溺愛,不但沒有滋養孩子,反而滋生了仇恨。

優秀的父母,都在時刻做好和孩子的分離。

拍《不可思議的媽媽》第一季的時候,何潔的兒子七寶總是哭哭啼啼,離不開媽媽。但是拍第二季的時候,他告訴媽媽,我要自己去完成任務,我不會哭的。

何潔看著兒子勇敢地離開,自己卻哭了,她說覺得很難過,好像孩子已經不需要她了。

但是,養育孩子,最終目的,就是要成功地和孩子分離,不能完成分離,父母和孩子都不能獲得幸福。

河南的一個小夥子,8歲的時候都不願意自己走路,媽媽幹活都要用擔子把他挑著。甚至當他覺得讀書太累的時候,媽媽還幫他辦理了退學。

後來父母去世,自己不願工作,懶得出門吃飯,也不會做飯。這個四肢健全的大寶寶,在23歲的時候,餓死在家裡。

父母越界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最後都會成為孩子人生跳不過去不的坑。

戚薇在《拜託了冰箱》裡面講了一個事情。

她女兒只有四歲,有一次,女兒超喜歡媽媽穿的一件裙子,想搶過來據為己有,但是無論女兒如何哭鬧,戚薇仍然穿著這件裙子走了。

何炅問,你有沒有安慰她,等媽媽回來了,再把裙子送給你?

戚薇說,沒有,這是我的裙子,我為什麼要送給她?如果因為她喜歡、她哭我就送給她,那以後她喜歡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也會這樣要?

戚薇談起這個事情,給人感覺就是,她和女兒是平等關係,不會因為你是孩子,我就無原則地讓著你,不會因為你哭鬧,我就特別優待你。

我會在規則里愛你,也會在愛你的時候讓你明白規則,因為社會不是你親媽。

父母,只需要做好孩子的觀察者和守護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觀察,少干預,讓孩子獲得安全,也滿足探索和成長。

父母的肩膀無論多麼堅強,都無法支撐孩子的一生,我們最需要給孩子的,是讓他自己站立的力量。

海狸媽有話說

海狸媽媽,2015年開始寫教育心得分享,持續寫作3年,和20W爸爸媽媽作伴,專註於幫助6-15歲的孩子與家庭共同成長。

親子溝通,寫作困難,情商培養,習慣養成,學習技巧。這裡,有教育孩子的答案。

另外,目前開放海狸媽個人微信號,和海狸媽一對一交流教育心得、問題。

海狸媽每天回復一位家長的教育問題。為了讓大家更高效,提問時請詳細描述細節和表現。建議1次問1個問題,問題描述控制在100字左右。因問題描述不清,海狸媽也無法給出清晰的建議。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狸媽媽 的精彩文章:

女人太勤快,是婚姻里最要命的病
99%的媽媽不知道的1個孩子心底小秘密

TAG:海狸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