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為什麼能吃上番薯?答案只有三個字:哥倫布

中國人為什麼能吃上番薯?答案只有三個字:哥倫布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番薯來到中國時意味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番薯)

番薯並不是一直就存在於中國老百姓生活當中的。番薯原產於中美洲,西班牙船隊在16世紀70年代將番薯運到了馬尼拉,隨後一位中國船的船長瞞著西班牙海關將番薯運到了中國東南部,準確的說是福建。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饑荒當中,船長的兒子將番薯介紹給了福建巡撫,後者命令農民開始種植番薯(即外來的塊莖)。饑荒結束了,中國的其他地區也開始用番薯來解決食物問題,數百萬人的生命得以拯救。三個世紀以來,中國貧民的食物並非水稻,而是番薯。在災荒年或者貧困的普通中國農民當中,番薯確實是比水稻更好的農作物。

從深層次分析,中國人是怎麼吃到番薯的呢?答案是哥倫布。科學家將哥倫布看成是無意間開啟了全球範圍內爆炸性生物交換的人。在他建立了東西兩個半球的聯繫後,數以千計的動植物物種在大陸之間往來不絕。這是恐龍滅絕以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歷史學家稱其為「哥倫布大交換」。

(哥倫布)

「哥倫布大交換」解釋了為什麼義大利有茄子、美國有橙子、愛爾蘭有馬鈴薯、泰國有辣椒——以及中國有番薯的原因。

歷史學家更傾向於用歐洲在社會和科學方面的優越性來說明歐洲在全世界的擴張。但從長遠來看,生態因素卻是關鍵原因。駛過大西洋的輪船裝載的不光有人,還有植物和動物,有些是有意而為之,有些則是無心之舉。在哥倫布之後,億萬年來相分離的生態系統開始相遇融合,形成了「哥倫布大交換」。

這一交換將玉米帶到了非洲,將甘薯帶到了東亞,將馬和蘋果帶到了美洲,將大黃和桉樹帶到了歐洲。同時也交換了一些不那麼常見的物種,比如昆蟲、草、細菌和病毒。只是,當事人並沒有完全控制這場哥倫布大交換,也沒能真正理解其意義所在。

(大航海時代)

實際上,被交換的也不只是動植物物種,還有各大洲的文化、傳統、人種。這解釋了美洲大陸的奴隸制度、墨西哥城為何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國際化城市。

說回番薯,它確實緩解了中國人的饑荒問題,但番薯不僅能在濕潤的土地上生長,也能在中國乾旱的高地上生長。成群結隊的農民走出去,砍掉了這些高地上的森林,結果就是災難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堵塞了長江和黃河,引發了各種自然災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不有趣 的精彩文章:

火葬場門口一對聯:早來晚來早晚都來,下聯看了更是滲人,讓人嚇出冷汗
採桑女出一上聯徵婚:採桑女,摘葉留心等後生 下聯堪稱千古絕對

TAG:歷史不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