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岱年:張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張岱年:張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系列出新書啦!

已出書目:

中國哲學大綱

天人五論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

新出書目:

中國倫理思想發展規律的初步研究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外一種)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系列又添新成員了,這次為大家介紹《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外一種)》,先聽張岱年講張載的唯物主義宇宙觀。

張載的宇宙觀有比較豐富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論點是:第一,天地是根本的,人心是從生的。佛家以心為天地日月的原因,乃是迷妄。第二,一切存在都是「氣」。氣就是有運動有靜止、有廣度有深度的實體。第三,「太虛」是氣的本來實體。第四,氣有聚散而無生滅。實際只是「有」,而無所謂「無」。第五,天就是太虛,天是無思慮的。第六,道就是氣的變化過程,也叫作「太和」。第七,氣包含有自己運動自己變化的本性,叫作「神」。第八,氣的聚散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叫作「理」。

……

張載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氣。他說:「一切可以用言語來形容的,都是存在,一切存在都是現象,一切現象都是氣。」(《正蒙·乾稱》篇。原文是:「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一切的東西,那變化不定的風雨霜雪,那品種萬千的物體,凝固的山,流動的水,雲中的高鳥,水中的游魚,都是一氣的各種不同的形態。整個世界就是氣的世界了。

張載更提出了關於所謂氣的明確解釋。他說:「不但那蒸發蓄積,凝結聚集起來,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得見的,叫作氣;只要是有運動靜止,可以說是廣大深遠的,都是可以命名的現象。現象假如不是氣又是什麼呢?」(《正蒙·神化》篇。原文是:「所謂氣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於目而後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這就是說,像雲煙之類,固然是氣。那明朗朗的天空,看來空無所有,然而帶著它所包含的星辰在那裡旋轉(古來認為天是轉動的),可以說是廣大無邊,深遠無際,其實也是氣。整個天空,或者天空的每一部分,都是氣。

這裡,他指出了氣的意義的兩個要點:一是有運動靜止,二是有廣度深度。凡是具有這兩點的,都是氣。這所謂氣正相當於我們今日所謂物質存在。物質存在不一定是人的眼睛看得見的,而是具有運動的屬性及「廣延」的屬性的實體。物質存在就是氣。

張載認為一切都是氣,這就是肯定世界是物質的世界。

……

張載肯定,氣是永遠在運動變化之中的。氣有時聚結,有時散開(「聚散」);或者上升,或者下降(「升降」);不同的氣相互作用(「相感」),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這一方面得勢就伸張起來,那一方面失勢就屈伏下去(「勝負屈伸」)。這樣的推移變化,是沒有停止的。(《正蒙·太和》篇:「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氣何以會運動變化呢?張載指出,這不是有什麼外在的力量使它如此(《正蒙·參兩》篇:「莫或使之。」),氣是自己運動自己變化的。氣具有內在的運動變化的本性。這個運動變化的本性叫作「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正蒙·太和》篇),就是上升下降運動靜止交相作用的本性,也叫作「屈伸動靜終始之能」(《正蒙·乾稱》篇),就是屈伏伸張運動靜止終結開始的潛能(所謂終結開始是指個別事物而說的)。

這本性也叫作「機」。他曾經解釋所謂機說:「凡是環轉的東西,它的運動一定有機。既然叫作機,那末它的運動就不是由於外力了。」(《正蒙·參兩》篇。原文是:「凡圜轉之物,動必有機;既謂之機,則動非自外也。」)機就是運動的內在原因,也就是內在的動力。張載的哲學中所謂「性」,所謂「能」,所謂「機」,就是運動變化的內在的根源。氣具有這種「性」,這種「能」,這種「機」,所以就自然而然運動變化起來了。

這種運動變化的本性還有一個名稱,就是「神」。這所謂神就是「能動性」的意思。這神的觀念是從《易大傳》中繼承下來的。(關於《易大傳》中的神的觀念,參看第二章。)神就是一切運動變化之內在的源泉。張載認為,「神」就是「天」的根本性質。(《正蒙·神化》篇:「神天德。」)這種能變的本性,是氣所固有的。(《正蒙·乾稱》篇:「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氣是自己運動自己變化的,含有內在的動力。

這個內在的運動變化的本性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張載指出,這個「性」的內容就是「統一體中包含對立的兩方面」。(《正蒙·誠明》篇:「性其總,合兩也。」)對立的兩方面交互作用,就引起無窮無盡的變化。對立的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結合,就是運動變化的原因。廣大的太虛以及每一個物體都包含對立的兩方面,也就是都包含陰陽兩方面,所以變化是無窮無盡的。這是張載對於氣的自己運動自己變化的一個極其深刻的解釋。

張載所謂神就是氣所固有的運動變化的本性。這神只是一種性質,所以是沒有形象的,與具體的東西不同,然而它是物質的屬性。這所謂神與宗教家所謂神截然不同,同時也不是指精神作用或意識作用而言。

(摘自《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第七章《宋明時代的唯物主義》)

新書書訊

點擊書影進入京東購買本書

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 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外一種)

叢書名:張岱年全集(增訂版)

張岱年 著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裝幀:32開 紙面精裝

定價:62.00元

★ 收錄張岱年先生撰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三部重要專著,三書分別涉及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史、宋元明清哲學史、張載專題研究,是張先生這一時期哲學思想的集中展現。

★ 新編人名、書篇名索引,供讀者查找之便。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張岱年先生撰寫於20世紀50年代的三種重要哲學專著。

《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是關於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一部系統而簡明的專著,從西周末年至清中期之前,對重要哲學家的唯物主義思想均作以梳理介紹,突顯出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傳統,尤其重點介紹了王充、張載、王夫之等人的思想。

《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寫成於1956年,是張先生為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課程撰寫的講授提綱第三部分,對北宋至清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及重要哲學家的思想做了系統介紹,表達了張先生當時對宋元明清哲學發展的見解。

《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部系統介紹北宋哲學家張載生平及思想的普及性著作,全面而詳細地分析了張載學說的各個方面,並給張載哲學以新的評價。

作者簡介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別署宇同。原籍河北省獻縣(今屬滄州市)。

當代重要哲學家、哲學史家,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等職務。有《中國哲學大綱》《天人五論》《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等重要著作。

張先生曾將自己平生學術研究總結為三方面:一、中國哲學史的闡釋,二、哲學問題的探索,三、文化問題的探討。其《中國哲學大綱》開創了中國哲學史書寫的「問題解析體」新模式,闡述中國哲學基本問題之源流演變,提煉出中國傳統哲學固有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問題探索上,張先生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為一,將現代唯物論及邏輯分析方法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粹結合,建立起自己「綜合創新」的獨特的「新唯物論」哲學體系,《天人五論》為其獨創哲學思想的集中展現。在文化問題上則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的見解,既反對全盤西化,亦不贊同國粹主義,所謂「綜合」,既包括中西文化之綜合,亦包括中國固有文化中不同學派的綜合。其著述宏富,行文平實而說理淵深,為研思了解中國哲學、文化者所必讀。

目錄

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

前記

修訂本序言

第一章 引言——唯物主義是中國哲學發展的主流

第二章 先秦時代的唯物主義(上)

第三章 先秦時代的唯物主義(下)

第四章 漢代唯物主義反對宗教唯心主義的鬥爭

第五章 魏晉時代的唯物主義

第六章 南北朝隋唐時代唯物主義反對佛教唯心主義的鬥爭

第七章 宋明時代的唯物主義

第八章 明清之際至清代中期唯物主義的高漲

結束語

附錄 中國重要哲學家生卒年表

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

第一章 北宋時代中央集權制度加強時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十世紀至十一世紀)

第二章 南宋至元末民族矛盾激化、中央集權繼續加強時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中期)

第三章 明代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時期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十四世紀中期至十七世紀中期)

第四章 明清之際至清代中期封建制度沒落時期唯物主義的發展及其反對唯心主義的鬥爭(十七世紀中期至十八世紀)

後記

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

一、張載的生平和他的時代

二、張載反對佛教唯心論的鬥爭

三、張載唯物論宇宙觀的主要內容

四、張載的辯證觀念

五、張載的認識論

六、張載的倫理學說

七、張載的政治思想

八、張載哲學對於後來思想的影響

後記

人名索引

書篇名索引

前言序

《張岱年全集》(增訂版)出版說明

張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別署宇同。原籍河北省獻縣(今屬滄州市),生於北京。父張濂,為光緒朝進士、翰林院編修;兄張崧年(張申府),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193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同年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任教。30年代中期,撰寫完成重要哲學著作《中國哲學大綱》。抗戰期間滯留北平,1943年秋起任教於私立中國大學。1946年重返清華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78年起擔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華孔子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研究員等職務。

張岱年先生曾對自己的哲學研究做以概括總結:「我的學術研究,可分為三個方面:一中國哲學史的闡釋;二哲學問題的探索;三文化問題的探討。」(《平生學術宗旨》)。張先生注重闡釋中國哲學史傳統中的唯物論與辯證法思想及人本精神,並首倡關於中國哲學範疇與價值觀的考察,其《中國哲學大綱》以哲學問題為綱,「審其基本傾向,析其辭命意謂,察其條理系統,辨其發展源流」,力圖展示中國傳統哲學之理論體系;在哲學問題的探索上,張先生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為一,將現代唯物論及邏輯分析方法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粹結合,建立起自己「綜合創新」的獨特的「新唯物論」哲學體系,撰寫於1942至1948年間的《天人五論》標誌著這一體系的基本形成,並在日後不斷深化發展;在文化問題上,張先生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的見解,既反對全盤西化,亦不贊同國粹主義,其所謂「綜合」,既包括中西文化之綜合,也包括中國固有文化中不同學派的綜合,並以唯物辯證法為理論基礎。張先生在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卓越的典範性、奠基性、開創性貢獻為學界所公認,為後人留下眾多寶貴的思想資源。

張岱年先生著述宏富,出版的專著及論文集主要有《中國哲學大綱》《天人五論》(收於《真與善的探索》)和《張載——十一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宋元明清哲學史提綱》《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中國倫理思想發展規律的初步研究》《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中國哲學史史料學》《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求真集》《中國哲學發微》《玄儒評林》《文化與哲學》《思想?文化?道德》《文化論》《晚思集》等。清華大學出版社曾於1989至1995年陸續出版《張岱年文集》六卷本,而後河北人民出版社又於1996年出版《張岱年全集》八卷本,惜因當時種種條件所限,《文集》《全集》對張先生作品收錄未周,尚有遺珠之憾。2014年,經張先生家屬的授權與協助,我們開始對張岱年先生著作重新進行全面的收集整理,計劃用幾年時間分批出版《張岱年全集》(增訂版),以冀形成張先生全部著作的一個完整版本。

現將增訂版《全集》編輯過程中我們所做的主要工作介紹如下:

1.增補。

增訂版《全集》在《文集》《全集》的基礎上,通過家屬提供和社會徵集,將整理收錄張先生大量未曾面世的手稿,包括學術論文(以1949年以前及晚年為主)、隨筆札記、授課講義、書信、日記、譯著等,以及若干已發表而原版《全集》未收的作品。

2.新編。

增訂版《全集》大體上分為專著、論文、雜著三大類。其中,論文部分以張先生自編之諸選集為綱,而將相應年代的零篇文章附於其中,如張先生有《求真集》,專收早年論著,則將1949年之前學術論文均附入此集中,而以「求真集新編」為書名。各類雜著亦依內容及體裁重新分類編排,其中札記手稿數量尤夥,且多以零篇殘句形式保存,我們在家屬協助下加以編選,與原《研思札記》等合併成集。

3.校勘。

增訂版《全集》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為工作本,搜集眾本詳加比勘,並充分利用現存手稿及謄清稿對校,複核引文,斟酌審定,必要之處出校記說明。以呈現張先生著作原貌為基本原則,尊重作者用語習慣,除明顯的排印錯誤及引文問題外,不妄加改動。引文出處標註格式亦在各書內部予以統一。

4.編製索引。

為便於讀者查找,各卷均編製人名、書篇名索引。

《全集》中各著作版本情況及內容體例不一,整理時根據各書具體情況酌情處理,敬請參閱各卷前《編校說明》。

在增訂版《全集》編輯過程中,張尊超、劉黃二位先生親力親為,整理張先生未刊遺稿,並對我們的工作給予了充分信任及大力支持;同時我們也有幸得到了陳來、杜運輝、李存山、劉笑敢、衷爾鉅等諸位先生的中肯建議,以及學術界、出版界眾多朋友的支持幫助,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限於水平,書中或有疏漏失考及編排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版式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 的精彩文章:

科技與音樂,《星船與大樹》
嘴饞是福氣,譚鑫培、梅蘭芳、程硯秋等角兒原來愛吃這些

TAG: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