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立秋: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開始。立秋,便是秋季的開始。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立秋是在公曆的8月7、8或9日,農曆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古代黃河地區,立秋有三種較明顯的物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以下文章節選自北京赫德雙語學校小學部校長常麗華老師的專著《24節氣誦讀古詩詞》。它已被教育部納入全國中小學圖書館藏書書目,而源起正是常麗華老師開發的「在農曆的天空下」詩詞學習課程。

四季里,我最喜歡秋天。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那種清爽和開闊,讓人的心裡無比寧靜。

兒時最清晰的回憶,是秋天的夕陽里,拿了一根針,針上有很長很長的線,串起一片又一片落葉。有些葉子幹了,串在一起時,有窸窸窣窣的聲音。當我拖著這一長串落葉回家時,彷彿踩著一個秋天的童話。

這個記憶,揮之不去。

長大之後,看到落葉滿地,朋友覺得蕭瑟,我心裡卻只有溫暖。

秋天本身也是屬於詩詞的。天涼了,有露了,月圓了,然後有霜了,這其中,都有詩詞的味道。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個秋天,讓我們且吟且行。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滿天星辰,一道銀河,引起過人類多少神秘的想像。我們可以說,牛郎織女的傳說,一定是所有關於星辰的傳說中最美麗的一個。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但如果不是這些詩句,如果不是一代代地把這個故事傳說下來,那麼它們最後也就會只成為兩顆相隔著無數光年的星體,溫度火熱,精神冰冷。

所以,讀著這些詩句,講著這些故事,在科學已經宣稱沒有鵲橋的時代,我們仍可以用詩的美麗和故事的感動,去領悟人之為人的奧秘。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你聽過嗎,那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天然蟬鳴之音?

隋末唐初的虞世南不僅聽過,而且聽得很仔細呢。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一,他的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做出了獨特貢獻。為此,唐太宗稱讚他,「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詩中,虞世南以蟬起興,其實在說他自己呢,至少,是借蟬來勉勵自己吧!

依據傳說,蟬只飲食露水,因此在詩人心目中自然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大大不同。而詩人還認為,它的聲音能夠流利響亮,是自己站在高處,而不是憑藉著這初秋的風。

是啊,一個品格高潔的人,也不需要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這是一種多麼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


秋意何時開始變濃?是出現了片片變黃飄落的葉子,是晨風晚風中增添的絲絲涼意,更是那一場場的秋雨。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秋是一個重要意象,它往往代表著蕭瑟和衰敗。比如,杜甫在《登高》中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李白在《秋浦歌》中也說「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以及李商隱被林黛玉推崇的那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這是中國文人常見的悲秋情結。

但是,秋天對我來說,不是「悲」,而是「喜」。秋高氣爽,滿地落葉,心裡的感覺是溫暖而踏實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的隱居之心,在詩里表達得很清楚:「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劉安《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說法,在《山居秋暝》中,王維反其意而用之。——這和「斜風細雨不須歸」、「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是一樣的。

在吟誦中,我們揣摩著詩人之心,想像著明月照在松間的靜謐,清泉從石上流過的淙淙聲,還有那美麗的女子、滿池的荷葉,一幅秋天的圖畫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立秋 的精彩文章:

今日立秋,這份養生攻略請收好!
立秋=涼快?錯!浙江的高溫要一直持續到…最近千萬要注意這種病

TAG:立秋 |